钱利淮:以竹之名,编织非遗文化之美

2023-07-11 18:37:57董潇
时尚北京 2023年7期
关键词:竹编手艺人技艺

董潇

钱利淮,1985年出生的他已经是乌镇竹编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嘉兴市工艺美术大师,更是曾入围“国匠荣耀中国手工艺创新盛典”的顶级手艺人。他出生于一个传统的手工艺人家庭。20世纪90年代,家乡乌镇陈庄家家户户以竹编为生,村民编织出不同功能的蚕匾、面匾、筛子、水果匾,卖到周边地区以补贴家用。在当地竹编制作是一个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到了钱利淮这一代,工业化的冲击让竹编的行情每况愈下,读书成为“更好的出路”,竹编手艺在他这一代逐渐消失。

断了的线头被接了起来

在钱利淮的记忆里,小时候村子中的成年人都在编竹子。还是小孩的他把竹编当作玩具,耳濡目染下也知道一些基本的编织技法。在儿时无聊时也会摆弄着竹条,学着父亲的样子“照猫画虎”,学不会又丢下竹条跑到院子里玩耍。那时候的他并不知道,竹编背后的文化与审美。

钱利淮的第一件作品是在大学学习工业设计专业期间完成的。在一个设计比赛中,他用竹编工艺制作出一件“鼎”的作品,并获得了比赛二等奖。“我当时根本不了解竹编,选材也并不考究,在学校旁砍了几棵竹子就开始乱编。这份‘胡乱也许就是我竹编之路的开始。专业课上我学习了众多西方成熟的设计,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更多感到西方審美语境下的工业设计的单一和无趣,于是我开始奔波于图书馆自学竹编。那时候,穿梭于校内外各大图书馆,我找遍了几乎所有关于竹编的书,开始‘沉浸式学习。冥冥之中,我感到内心深处有一股力量在驱使着我走向竹编。”

深入学习竹编的愿望让钱利淮开始拜访各地优秀的老手艺人,在学习探访的过程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老手艺人身上具备的高超手艺,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不可取代的技艺特点。“传统手工艺在当今社会中被运用的场景越来越少,许多手艺人的技艺缺少展示的舞台,在当今社会更加不被人所知。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他们对于自己这一辈子坚持的些许迷茫。他们非常愿意把手艺倾囊相授,让自己对这份手艺一辈子的坚守能够有个延续,这也是这些老手艺人最吸引我的精神。以前只是觉得竹编可能就是一个工作而已,正是因为他们,我才觉得自己做的是一种传承。”钱利淮说。

传承一直在延续

像许多人一样,钱利淮崇拜的第一个英雄就是他的父亲。也许在许多人眼中他的父亲没有非常伟大的成就,但是他对于自己所从事行业的尊重与认可都深深影响着钱利淮。“现在我好像很少能够看到有人有这样的状态。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为了在一块平面上编出自己想要的图案,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尝试,甚至通宵也不在话下。感觉在某些阶段,这就是他的一个常态。虽然那个时候大部分人都已经离开了竹编,认为竹编没有前途,但他从来都是非常认真地去对待竹编这件事情。后来我与他说想要从事竹编工作的时候,我能够明显看出他脸上泛出来的那种犹豫。思考很久后他对我说,‘你可以回来做竹编,但有一个要求,就是你必须做的和所有人都不一样。当大部分人已经离开这个行业时,就说明这个行业已经没有太大的生存空间了。只有你走出自己的路,才有一线希望。时至今日回忆起这段话,依然发人深省。”

现代的非遗传承在守正的基础上还要兼具创新。钱利淮说:“守正与创新我认为并不冲突。守正更像是九年义务教育,是一种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创新就像之后进入大学,再把之前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专业上。放在个人身上,就是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工作和发展阶段。如果把两件事情分开,分到不同的人身上,两者之间并不需要分出高下,因为它们同样都非常重要。而从我个人角度出发,要守正,自己心中要有一个坚定的立场;创新则是学习工业造型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可能性。在守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管我借用的是哪种知识,哪种新的技术,但最终我所有创作的作品都源于我的守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加入时代的气息和创新的活力,它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活起来,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传承的方式是哪种并不重要,就与守正和创新一样,只要认真努力去做,不管是哪种方式,对这件事情有益的都是值得我们去尝试的。现在年轻人的思维非常活跃,时代的发展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只要认真地做,扎实地做,哪种方式都没有问题,甚至可以切入现代的每一个行业每个知识系统里。”

《时尚北京》对话乌镇竹编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嘉兴市工艺美术大师 钱利淮

《时尚北京》:经过这些年的工作和思考,您如何理解非遗竹编手艺?现在,您对竹编有什么样的审美意识?

钱利淮:对于竹编手艺,从刚开始理解到工作多年,我认为现在远远没到它发展的尽头,或者发展的瓶颈,因为它还存在着非常多的未知因素。比如竹材的选择,竹表面的处理、竹肌理的优化,甚至包括竹编的技法、竹编的逻辑、竹编的色彩,它的构成方式,都还有很多的未知项。而这些未知项,也正是竹编发展的一种机遇。多年的竹编创新制作中,我个人感觉竹编就像一个开源代码,无论怎样制作,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增添什么样的内容,但它始终有竹的细节存在,就像竹的个性一样,卓尔不群,最终的作品也始终有一种中国的韵味在其中。

《时尚北京》:从入行到现在,您认为自身发生了哪些蜕变?这些蜕变对您的作品又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钱利淮:随着时间的推移,竹子在我的生活中已经变成一种使用的美感。就像苏东坡所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觉得这样的一种审美状态,是中国人潜意识当中存在的一种审美意识。我的改变是源于所处角度的不同。从刚开始临摹一些精品,那是我学习的过程;到后来思考如何把它做得更好并传承下去,于是出现了一些自创和材料分解上面的特点;再之后是对竹编未知领域、编织技法的多样性、问题解决方法的探索,这时作品上更多呈现的是探索性、产生新的形态、新的色彩搭配这些特点,希望把更多的内容引入到竹编技艺中来,让它变成一个包罗万象的技艺。

《时尚北京》:您认为在全球时尚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应如何走向现代,与世界更好地对话?您是如何用成熟的理念或者设计思维创作出体现和传承中国文化的非遗作品的?是否有实例和产品可以分享。

钱利淮:中国传统的竹编手工艺人作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的话,能否与世界对话,我想在于我们是否有自己的个性,是否有成熟的体系,是否有独立的审美标准,这是与世界对话的基础。那像我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就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各种问题,让竹编或者我们所制作的这项技艺和作品更完善,更能符合我们自己的要求。比如说与宝格丽合作的作品。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也是去贴合宝格丽灵蛇系列作品的设计特点。在运用竹编特有的技巧去与中国的太湖石结合,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不断实践与磨合。

《时尚北京》:您认为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人要成长,应该走一条怎样的路?作为一位优秀非遗传承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钱利淮:年轻人该走一条怎么样的路,其实我给不了太多的意见。但有一点我觉得是万变不离其宗:一是要学好最基本的本职内的专业技能,二是一定要听取优秀的传统手艺人的经验故事和他的创作经历。这些来自民间优秀的审美、优秀的价值观和一些行业的规则和操守,甚至比技艺更加重要。作为一名传承人,要有对于传统的敬畏,对于自己价值观的认可和对于技艺再学习的能力。

《时尚北京》:作为新时代的传承人,您认为应该如何创新并呈现出Z世代文化特色的手工艺作品?

钱利淮:我认为是否符合这个时代并不是我需要思考的内容。因为一件作品能否符合这个时代是别人去评价的,但是我创作作品并不是以此为出发点。我的出发点是制作符合所需场景的作品。是否能够呈现、能够代表当由历史去评说.我考虑更多的是竹编本身的事情,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

《时尚北京》:可否分享一下您的作品中最有意义的一件竹编作品?

钱利淮:最有意义的一件作品是我制作的一组竹编的创作技法的底层逻辑。这个实物在傳统意义上说,它并不算一件作品。它是在我人生成长当中,一个承上启下的思考。这既是对曾经的自己做竹编多年的总结,也是对于现在创作的一个基本逻辑的呈现。

猜你喜欢
竹编手艺人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12 08:52:40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A new beginning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金秋(2021年24期)2021-04-01 10:05:46
维吾尔族手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 08:37:44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24
累并快乐的手艺人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32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中国自行车(2018年7期)2018-08-14 01: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