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新洪
南昌是一座“缘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宜居之城。南昌自古就是一座水城。2200年前,刘邦手下大将灌婴在南昌依水筑城。1300多年前,诗人王勃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述了洪州文明,城市逐水而生,文明因水而兴。2022年,国家林草局大力支持,加上资源秉赋以及我们自身努力,南昌被评为国际湿地城市。
自古以来,无数名言佳句传颂南昌山水,“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七门九洲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作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在湖城市,鄱阳湖、抚河及赣江入湖水系形成南昌生态的“核心”和“骨架”。
全市水域面积(为水利部门统计口径,包含人工水面等)占国土面积近30%(水域面积1858平方公里/全域国土面积7195平方公里=25.8%)。天然湿地面积1260平方公里,天然湿地率达17.5%(天然水域及湿地面积1260平方公里/全域国土面积7195平方公里=17.5%),湿地保护率达56%(受保护的天然湿地面积705.6平方公里/天然湿地面积1260平方公里=56%)。市域内有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5处省级湿地公园。
南昌是一座“拥水而秀、亲水而美”的生态之城。“四面碧树三面水,一城香樟半城湖”,“城在湖中,湖在城中,水城相拥”,勾勒出“一江十河串百湖”的秀美画卷。76条绿道,依水而建,600公里长的绿色丝带,串起了一城风景,更串起美好生活。
鄱阳湖南矶国际重要湿地具有全球代表性的内陆河口三角洲湿地,也是世界同纬度地区保存完好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通过探索“点鸟奖湖”“协议管湖”等保护管理模式,让一个个碟形湖成为越冬水鸟的天堂。
五星白鹤保护小区被誉为全世界离白鹤最近的地方。在这里,4000余只白鹤跨越山海,掠过风雪,万里归家。越冬候鸟总数超过8万羽。
鱼尾洲湿地公园通过生态修复打造出一座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于一体的“海绵湿地公园”,不仅吸引鸟类纷至沓来,也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点。
象湖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65平方公里,原为砖窑厂遗址形成的水产养殖地,通过环境治理形成了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发挥了“绿肺、绿肾”功能,为市民提供了“自然、生态、人文、野趣”的湿地景观。
艾溪湖湿地公园、鱼尾洲湿地公园、渔舟湾湿地公园、马兰圩花海公园、瑶湖湿地公园、象湖湿地公园……细细数来,一大批凸显生态特色的公园景观,如颗颗绿宝石般镶嵌在南昌城内。
同时,在湿地保护制度管理层面,南昌先后探索了“一河一策、一湖一法”、分级管理的湿地保护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健全了各级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湿地保护长效管理机制,持续巩固深化拓展创建成果,致力于在湿地保护管理模式上探索更多“南昌经验”。
南昌是一座“向水而行、善水而为”的希望之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谋划环鄱阳湖小微湿地群生态修复工程、瑶湖生态修复工程、裘家洲老官洲生态修复工程、马咀山生态修复工程、鱼目山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建设,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厚植城市发展新希望!
今天的南昌,天更藍、山更绿、水更清、物种更多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优越的资源禀赋铺染了靓丽的生态底色,丰富多样的湿地资源让南昌成为全球候鸟迁徙网络中的重要栖息地,白鹤、东方白鹳、江豚等珍稀物种纷纷在此畅意栖居。“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
《鹿鹤同春》拍摄于鄱阳湖畔,獐与4只白鹤、1只白枕鹤出现在同一画面中,展现出南昌生态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将继续以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为契机,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南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