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入乎其内
欣赏作品的表达艺术,是指对作品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方法进行赏析。具体地讲,主要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如何欣赏作品的表达艺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读者受众,欣赏作品表达方式
作者在写作前,就已了解了作品的读者受众,特定的读者受众会影响作品的表达方式。例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讲话,参与会议的是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国外华侨的代表。文中多运用判断、强调句式以及论述、抒情等方式来表达鲜明观点和坚决态度,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有利于与会人员认识到建立新中国的困难与艰辛,理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与自豪。
二、关注体裁类型,欣赏作品表现手法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表现手法不尽相同,鉴赏方法也不尽相同。关注作品的体裁类型,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表现手法。例如《长征胜利万岁》属于回忆录,通俗性较强,但也兼顾文学性。文章以散句、短句为主,有较多的口语和拟声词,如“啊”“啪”“嗬”“讲妥了”等,增强了文章的亲和力。同时,还运用了烘托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文中的环境描写虽然不多,但都有力地烘托了同志们长征胜利后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如开头部分“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战士们灿烂的心情;文末部分“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太阳的笑脸烘托出同志们的笑脸。
三、了解情感倾向,欣赏作品修辞手法
作者的情感倾向往往体现在鲜明突出的修辞手法运用中。例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中多处运用排比,“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抒发了作者对焦裕禄同志的高度赞扬和发自内心的怀念。再如《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引用古代经典诗句,嵌入排比的句式,既充满诗意又气势磅礴,热情讴歌了抗击疫情中展现的英勇无畏、责任担当、命运与共的精神品格。
出乎其外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集中营
◎罗广斌 杨益言
火辣辣的阳光,逼射在签子门边。窄小的牢房,像蒸笼一样,汗气熏蒸得人们换不过气来。“吱——”近处,一声干涩的蝉鸣,在燥热的枯树丛中响起来。刘思扬忍住干渴,顺着单调的蝉鸣声觅去,迟钝的目光,扫过一座座紧围住牢房的岗亭;高墙外,几丛竹林已变得光秃秃只剩竹枝了,连一点绿色的影子也找不到。
远处久旱不雨的山岗,像火烧过一样,露出土红色的岩层,荒山上枯黄的茅草,不住地在眼前晃动。迟钝、呆涩的目光又回到近处,茫然地移向院坝四周。架着电网的高墙上,写着端正的楷体大字:
青春一去不复返,细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
墙顶上的机枪和刺刀,在太阳下闪动着白光……一个多月以前,被捕时的经过,清楚地在他的脑际闪现出来:那天晚上,他的未婚妻孙明霞从重庆大学来找他。深夜里,他俩轻轻拨动收音机的螺旋,屏住声息,收听来自解放区的广播。透过嘈杂的干扰声,他俩同时抄录着收音机里播出的一字一句激动心弦的胜利消息。然后,他校正两份记录稿,用毛笔细心地缮写了一遍。到明天,这份笔迹清晰的稿件,便可以送交李敬原同志,变成印在《挺進报》上的重要新闻。手表的指针,已接近五点,再过两小时,又该是另一个战斗的白天……就在那时,楼梯口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刘思扬心头一惊,立刻把刚写好的《挺进报》的稿件塞进书桌暗装的夹缝里藏好……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事前连一点预感也没有,他和未婚妻孙明霞同时被捕了。
……
刘思扬记得,在那个戴着金色梅花领章的特务头子和他进行的一场辩论中,他当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对方的威胁,并且逼出了敌人一句颇为失望的问话:
“你想坐一辈子牢?”
“不,到你们灭亡那天为止!”就这样,他被关进了这间漆黑而闷湿的牢房。再次被提出去时,囚车又把他押进这秘密的集中营,刘思扬从风门口微微探出头去,火辣辣的太阳,刺得他的眼睛发酸。他忍受着酷热和喉头的干燥,左顾右盼,两边是一排排完全相同的牢房。一把把将军锁,紧锁着铁门,把集中营分割成无数间小小的牢房,使他看不见更多的人,也看不到楼下,只能从铁门外楼栏杆的缝隙里,望见不远处的一块地坝,这便是每天“放风”时,所有牢房的人可以轮流去走动一下的狭窄天地。
地坝里空荡荡的,在炭火似的烈日下,没有一个人影。太阳渐渐偏西了,可是斜射的烈焰给闷热的牢房带来了更燥辣的、焦灼皮肉的感觉。
……
回头望望,全室的饮水,储存在一只小的生锈的铁皮罐子里,水已不多了,然而牢房里的人谁也不肯动它,总想留给更需要它的人。刘思扬又一次制止了急于喝水的念头,决心不再去看那小小的水罐。
(选自《红岩》,有删改,题目为编者加)
透过刘思扬的眼睛看到的集中营的情景描写属于作品的叙述语言,请予以赏析。
答:
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一)
“永丰战役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我军进城消灭了敌人。”这是立功证书对张富清1948年11月参加永丰战役的记载。
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是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况异常惨烈,“一夜之间换了八个连长”。
对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95 岁的张富清仍历历在目。
张富清所在的连是永丰战役突击连。张富清又是突击连的突击班成员。27日夜,他和两名战友匍匐前进,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张富清第一个跳下城墙,与围上来的敌人激战。
“我一转身,看见敌人将我围住了,就端起冲锋枪扫射,一下子打死七八个。”张富清说,交火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消灭眼前的敌人后,手一摸,发现满脸都是血。原来,子弹擦着头顶飞过,把一块头皮掀了起来……
(二)
在张富清简陋的家中,珍藏着一个打满了补丁的搪瓷缸。
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孙玉兰说,这是丈夫最心爱的物件。
从1954年起,这个搪瓷缸就是张富清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补了又补不能再用,张富清就把它认真保存了起来。
20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现在仍居住的建行宿舍。30多年过去,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
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虽然朴素,这个家整洁而充满生气。阳台上整齐地养着一排绿植,像是一队整装待发的战士。
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神矍铄——我们面前的张富清,仿佛不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近几年,他仍然坚持自己下楼买菜,有时还下厨给老伴炒几个菜。透过窗户,常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1985年离休后,张富清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他特别爱看《半月谈》。
卧室的写字台上,一本2016年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被他翻阅得封皮泛白。
第110页的一段文字旁,做着标记——
“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这不正是共产党员张富清一生的写照吗?
(三)
3月2日,部队派员专程到来凤,探望老战士张富清。
是夜,平素内敛沉默的儿子张健全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眼含熱泪,写下深情的记录——
部队来人了
老兵心中掀起波澜
面对军装上的军徽
老兵用一条独腿坚强站立
缓缓举起右手
庄严地行上军礼
……
(摘编自唐卫彬、杨依军、谭元斌《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有删改)
《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假如你是评委,会给出哪些获奖理由?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分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