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妈妈HIV抗体初筛结果“待复查”,怎么办?

2023-07-10 03:55杨术生方欢英编辑青鸟
科学生活 2023年3期
关键词:初筛复查艾滋病

文/杨术生 方欢英 编辑/青鸟

但凡经历过孕检的妈妈都知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是必检项目之一。不时有孕妈妈遇到初筛结果“待复查”的报告,往往会引起其及家人的困惑和恐慌。那HIV抗体初筛结果“待复查”究竟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呢?

我们先来说说HIV和AIDS。HIV是一种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随着时间的推移,破坏宿主细胞,削弱人体抵抗感染的能力,引发以免疫功能下降和各种感染为特征的一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艾滋病(AIDS)。因此,HIV又称艾滋病病毒,作为一种主要性传播的感染,它与其他性传播感染具有共同的行为、社会和结构决定因素。AIDS于1982年定名,1983年发现其病原体,是当前最棘手的医学难题之一。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会员国分别通过了三项针对艾滋病病毒、病毒性肝炎和性传播感染的全球卫生部门战略措施来指导2016—2021年间的行动,以在2030年之前消除它们对公共卫生的威胁。随着世界各国的重视及干预,目前全球在HIV检测、治疗和病毒抑制级联的全球快速通道“90-90-90”目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死于HIV相关原因的人数正在下降,但新感染HIV的人数下降得仍不够快。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约68万人死于HIV相关原因,约150万人新感染HIV,截至2020年,全球现存活HIV/AIDS约3 770万人。在过去10年中,HIV发病率下降了39%,然而,进展仍远落后于“到2020年每年感染HIV人数少于50万人”的全球目标。同时,据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AIDS发病60 154例,死亡19 623例,报告死亡数居全国2021年度法定传染病的首位。可见,AIDS的防治工作局面依然十分严峻。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础,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是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推进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孕妈妈一旦感染HIV病毒,有可能导致自然流产、死胎、低出生体重、早产、胎膜早破等不良结局的发生。HIV病毒可经由母婴传播(通过胎盘、产道或哺乳)感染胎儿,感染机会为15%—50%。因此,关注孕妈妈的健康,不断完善该群体艾滋病群防群控机制,及早发现非常关键。HIV抗体检测在临床诊断、实验室血液筛查、疾病监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AIDS诊断的重要手段和防治工作的基础。孕期HIV检测不仅可为孕妇早预防、早治疗AIDS提供依据,还可以改善HIV孕妇的生活质量,提高胎儿健康水平。目前,我国HIV抗体检测包括初筛试验和确证试验。凡初筛试验结果阳性者必须做确证试验,如确证结果阳性方可诊断为HIV感染。因此,当孕妈妈拿到HIV抗体初筛结果“待复查”的报告时,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调整好孕期心情,耐心等待确证结果及医生的最终诊断。

[确诊]

一旦被确诊为HIV感染,应立即到定点收治机构就诊,医生会根据母、胎情况及孕产妇意愿综合考虑是否继续妊娠。如果选择继续妊娠,在不做有效干预的情况下HIV母婴传播的几率约为30%,而全程干预的孕产妇该几率可下降到1%以下。感染HIV病毒的儿童若未获得治疗大部分会在5岁以前死亡,其中1/3将在1岁以内死亡,半数在2岁以内死亡。定点收治机构的医生会在不同的时期进行相应的干预,包括尽早启动抗病毒药物治疗(ART)、分娩期安全规范助产以及婴儿出生后正确喂养方式、短期药物治疗和随访等。到2020年底,全球约有85%的HIV感染孕妇接受ART治疗。因此,一旦确诊,暗自神伤、怨天尤人或谈“艾”色变都不再是可取之道,第一时间积极获得医生的专业指导和全程干预,才有利于孕妈妈和宝宝。

[假阳性]

HIV抗体初筛结果“待复查”,最终确证试验是阴性的,这种“虚惊一场”的结果是实验室搞错了吗?其实不然,实验室在发布HIV抗体初筛结果“待复查”时是慎之又慎,经过认真核查、复检和审核的。说到这里,我们要来谈一谈HIV抗体检测的方法学。

作为实现“90-90-90”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HIV病毒快速筛查初筛试验方法学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快速金标法、化学发光、免疫荧光等。自1985年第一代HIV抗体筛查试剂问世以来,HIV血清学诊断试剂发展迅速。与前三代试剂相比,目前主流的第四代试剂在原第三代检测HIV-1/2抗体基础上增加了对p24抗原的检测,在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可大大改善灵敏度,缩短诊断窗口期,提升对急性感染的检测能力,有助于尽早诊断AIDS、减少急性感染期间HIV病毒的传播。然而,病毒的快速分子进化和全球范围内的亚型多样性变异,包括某些地区流行的HIV-1 O组或HIV-2等,给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初筛试验往往灵敏度高,以便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但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非特异性干扰,造成假阳性。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当此类患者血清中自身免疫学抗体含量较高时可能会干扰检测结果。笔者曾对2016年—2019年间实验室第四代电化学发光初筛试剂检测出的217例病例进行追踪,发现最终确证阳性仅45例,初筛试验假阳性率达79.26%;16位初筛阳性的孕妈妈经确证试验,仅1例回报为“不确定”,其余均为阴性。可见孕妈妈HIV抗体初筛假阳性率更高,尤其是低S/CO值的标本。这可能是由于孕产期纤维蛋白水平较高或存在其他嗜异性抗体的干扰。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HIV检测存在“窗口期”,即人体已经感染了HIV,并已具有传染性,但血中检测不到HIV抗体的时期。因此,尤其是对于具有高危性行为者,即使确证试验回报“阴性”,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分析是否在“窗口期”,并做好后期的咨询和随访。

知“艾”防“艾”,共享健康,关键在预防。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贯彻2021—203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国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到2%以下。请所有的孕妈妈洁身自爱,做好自我管理,不让“爱”成为伤害!

猜你喜欢
初筛复查艾滋病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 世界艾滋病日》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体检人群使用NOSAS评分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初筛工具的可行性分析
勘 误
无偿献血采血点初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的预防及纠正措施研究
Multiple gastric angiolipomas:A case report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优化无偿献血初筛岗位检测流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