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司乐土
(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古学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
元音的音色由舌位的高低、舌位的前后、唇形的圆展三个方面的条件决定。根据这三个条件,东乡语的/ɐ/为最低元音,/i/为最高最前元音,/u/为最后元音,称为三个“顶点”元音。本文运用声学语音学的方法对元音进行声学分析,认为东乡语共有[ɐ][ə][e][γ][i][ʅ][ɿ][ɯ][o][ɔ][u][ʊ][ɚ]等十三个单元音,分别归属于/ɐ//ə//i//o//u//ɚ/等六个元音音位。
本文重点分析/ɐ//i//u/三个“顶点”元音在V(词首独立起首音节)、VC、CV、CVC①等音节类型中出现时的特点及其声学空间中的分布模式。
本文拟采取的研究思路为:语料库建立→录音库的建立→切音库的建立→标注库的建立→语音声学分析→建立语音声学参数库,以上所有布局是创建语音声学库的重要布局,缺一不可。
创建东乡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的流程,见图1。
图1 创建东乡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的流程
本次研究创建了规范化录音语料库,挑选发音清晰的发音合作人是重中之重。本次研究选择的发音合作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东乡语无障碍交流,口齿清晰,居住在东乡族聚居的地方,没有外出居住,从小在东乡语的环境中长大。本次研究通过层层筛选后,选择了十位发音合作人(六位男性、四位女性)并且分析了这十名发音合作人的录音语料。本文重点分析了1男(M)和1女(F)发音合作人的语料,提取了二人的语音声学参数。
利用目前已经采集的单词的参数,重点统计分析/ɐ//i//u/三个“顶点”元音出现在V(起首音节)、VC、CV、CVC等音节类型时的第一共振峰(F1)和第二共振峰(F2)的数据,通过绘图软件Sma4win1.48E(中文版)自动绘制声学元音图,F1为纵坐标,线性刻度;F2为横坐标,对数刻度。
/ɐ/元音方面,刘照雄认为:“东乡语[a]元音为低、后、展唇元音,实际读音在央元音和后元音中间。与元音[i]组成前响和后响复合元音时,读作[a]。”[1]6布和认为:“东乡语[a]元音为低、后、展唇音。唇音、舌尖音辅音后时,读作[ᴀ]。与元音[i]结合成复合元音时,读作[a]。与圆唇元音[u]结合为以[a]开头的复合元音时,读作[ɔ]。出现在鼻辅音n和ŋ前面时有鼻化现象。”[2]18—19中国东乡族人阿·伊布拉黑麦·陈元龙认为:“东乡语[ɑ]元音为低、后、展唇元音。实际位置在[a]和[ᴀ]之间,接近[a]。单念、小舌和喉辅音后读作[a],其他时候读作[ᴀ]。鼻化时读作次低、后、略圆的[ɒ]。复合元音[ia]和[j]后时,读作[a]。”[3]66
东乡语/ɐ/元音在V(起首音节)、VC、CV、CVC 等四种音节类型中出现。例如[ɐnɐ]“母亲”(V 类、C2V类)、[ɐntʰɐŋ]“金子”(VC1类、C2VC类)、[qɐ]“手”(C1V)、[jɒŋ]“什么”(C1VC类)。我们认为,/ɐ/的元音音位有[ɐ][ɐ~]两种变体,其中[ɐ]为自由变体(或称“典型变体”),[ɐ~]为条件变体。
/ɐ/元音出现在V、CV音节类型时的参数,见表1。
表1 /ɐ/元音出现在V、CV音节类型时的参数(单位:Hz)
表1统计了/ɐ/元音出现在V、CV音节类型时的共振峰(F1、F2、F3、F4)②参数。表1统计的参数显示,东乡语/ɐ/元音在V、CV音节类型中的参数均值有较小的差别,从变异系数和标准差来看无实质性的变化,对其元音音质没有影响。我们从参数中判断/ɐ/是次低(开)、央、展唇音,用国际音标③[ɐ]来标记。
[ɐpɐ](叔叔)一词的三维语图,见图2。
图2 [ɐpɐ](叔叔)一词的三维语图
[ɐ]出现在词首音节起始元音(V)时,F1、F2、F3、F4四个共振峰的参数分别为689Hz、1560Hz、2439Hz、4376Hz;[ɐ]出现在非词首音节(CV)时,F1、F2、F3、F4四个共振峰的参数分别为643Hz、1498Hz、2127Hz、4179Hz。
/ɐ/元音出现在VC、CVC音节类型时的参数,见表2。
表2 /ɐ/元音出现在VC、CVC音节类型时的参数(单位:Hz)
ɐŋtʰɐŋ[ɐŋdʰɐŋ](金子)一词的三维语图,见图3。
图3 ɐŋtʰɐŋ[ɐŋdʰɐŋ](金子)一词的三维语图
表2 统计了/ɐ/元音在VC、CVC 音节类型中的参数。图3 为ɐŋtʰɐŋ[ɐŋdʰɐŋ](金子)一词的三维语图,/ɐ/出现在词首音节(VC)时,F1=751Hz,F2=1422Hz;/ɐ/出现在非词首音节(CVC)时,F1=670Hz,F2=1149 Hz。由表2和图3可见,东乡语/ɐ/元音在一定程度上有鼻化现象,词首音节的鼻化现象不明显,鼻化程度较低;东乡语/ɐ/元音在非词首音节的鼻化现象非常明显,鼻化程度较低高。东乡语/ɐ/元音鼻化时,音强无明显的变化,音长伸长,第二共振峰明显下降。我们认为,东乡语/ɐ/元音出现在鼻音[ŋ][n]前时有鼻化元音的出现,用国际音标[ɐ~](该元音为/ɐ/元音的鼻化元音)来标记。
/i/元音音位方面,刘照雄认为:“东乡语[i]元音为不圆唇前高元音。例如:[irə](来)。”[1]6布和认为,“东乡语i 元音为,不圆唇前高元音。出现在舌尖后辅音[dʐ][tʂ][ʂʐ]后面时读作[ʅ]。例如:[dʐʅtɐ](矛)、[tʂʅ](你)、[tɐʂʅ](石头)、[ʐʅli](日历);出现在舌尖前辅音后时读作[ɿ]。例如:[jɐtsɿ]鸭子;出现在词首无前置辅音是前面经常带浊擦音[j]读作[ji]。例如:[iʁɐ]碗。”[2]18阿·伊布拉黑麦·陈元龙认为:“东乡语元音为不圆唇前高元音。实际读音在[i]和[I]之间,稍后于i。有[j][I][ʅ][ɿ][ɯ]五个变体。”[3]67
我们利用东乡语语音声学参数库对东乡语/i/元音音位进行比较系统的声学实验分析,方法如同上文对/ɐ/元音音位的分析。我们认为,东乡语/i/元音音位共有[i][ɿ][ʅ]三种元音变体,其中[i]为典型变体,[ʅ][ɿ]为条件变体。
1.[i]元音共振峰分析及其音质定位
/i/元音出现在V、CV音节类型时的参数,见表3。
表3 /i/元音出现在V、CV音节类型时的参数(单位:Hz)
ɐki[ɐki](拿)一词的三维语图,见图4。
图4 ɐki[ɐki](拿)一词的三维语图
表3统计了/i/出现在V、CV音节类型时的参数。图4为ɐki[ɐki](拿)一词的三维语图,F1、F2、F3、F4四个共振峰的参数分别为310Hz、2458Hz、3183Hz、4517Hz。以表3 和图4 为依据,我们认为,/i/元音为高(闭)、前、展唇元音[i],用国际音标[i]来标记。
2.[i]鼻化元音共振峰分析及其音质定位
/i/元音出现在VC、CVC音节类型时的参数,见表4。
表4 /i/元音出现在VC、CVC音节类型时的参数
iŋχɐ[iŋχɐ](区别)一词的三维语图,见图5。
图5 iŋχɐ[iŋχɐ](区别)一词的三维语图
表4统计了/i/出现在VC、CVC音节类型时的参数。表4数据显示,/i/出现在VC、CVC三个音节类型时,与[i]元音相比,第一共振峰没有太大的差别,第二共振峰差别较明显。我们认为,该元音为/i/元音音位的条件变体[i],例如图5iŋχɐ[iŋχɐ](区别)一词的三维语图,F1、F2、F3、F4四个共振峰的参数分别为347Hz、1338Hz、3211Hz、4217Hz。
3.[ʅ]元音共振峰分析及其音质定位
[ʅ]元音为舌尖元音,该元音出现在辅音[tʂ][tʂʰ][ʂ]后。[ʅ]元音出现在词首音节辅音[tʂ][tʂʰ][ʂ]后时,发生清化现象,但是不稳定:[ʅ]元音在有些词里出现在词首音节时发生清化现象,在有些词里出现在词首音节时未发生清化现象,[ʅ]元音出现在辅音[ʂ]后的非词首音节时偶尔发生清化现象。
东乡语中[ʅ]元音出现次数统计,见表5。
表5 东乡语中[ʅ]元音出现次数统计
表5统计了东乡语中[ʅ]元音出现的次数,数据显示,辅音[tʂ][tʂʰ][ʂ]后的[ʅ]元音在词首出现的次数较少,在非词首出现的次数较多。无论是在词首还是在非词首,在辅音[tʂʰ]后的[ʅ]元音出现的次数最多。
[ʅ]元音出现在辅音[tʂ][tʂʰ][ʂ]后的参数统计,见表6。
表6 [ʅ]元音出现在辅音[tʂ][tʂʰ][ʂ]后的参数统计
表6 统计了[ʅ]元音出现在辅音[ts][tsʰ][s]后的参数。从表6 数据和发音人发音的特点出发,我们认为,[ʅ]元音为舌尖后、展唇元音,用国际音标[ʅ]来标记。
非词首[ʅ]元音的三维语图,见图6。
图6 非词首[ʅ]元音的三维语图
图6为非词首[ʅ]三维语图,第一共振峰、第二共振峰、第三共振峰、第四共振峰(F1、F2、F3、F4)的参数分别为347Hz、1338Hz、3211Hz、4217Hz。
4.[ɿ]元音共振峰分析及其音质定位
前人研究成果认为,[ɿ]元音主要出现在辅音[ts][tsʰ][s]后,例如[tsɿɕi](仔细)、[itsʰɿ](鱼刺)、[sɿli](一个劲儿的)[4]41。布和认为,[ɿ]元音为/ɯ/元音的条件变体,[ts][tsʰ][s]辅音后。例如:[uatsɿ](袜子)、[tsʰɿ](次)、[sɿ](丝)[2]18。我们认为,[ɿ]元音在东乡语本民族基础语中出现的次数不多,出现在借词中的次数较多。其中,辅音[tsʰ]后的[ɿ]基本不出现在本民族基础语中。因此,我们认为在本民族语言中,[ɿ]元音出现在辅音[ts][s]之后,创建的语料库未录入出现在辅音[tsʰ]后的[ɿ]元音的相关单词。
东乡语中[ɿ]元音出现次数统计,见表7。
表7 东乡语中[ɿ]元音出现次数统计
表7显示,[ɿ]元音在东乡语中次数很少,但却是不可忽略的一种独特现象。我们创建的东乡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未出现辅音[tsʰ]后的[ɿ]元音。在词首CV音节类型中,[ts]后的[ɿ]共出现了1次,辅音[s]后的[ɿ]共出现了3 次;在非词首CV 音节类型中,辅音[ts]后的[ɿ]共出现了20 次,辅音[s]后的[ɿ]共出现了34次。
[ɿ]元音出现在辅音[tʂ][ʂ]后的参数统计,见表8。
表8 [ɿ]元音出现在辅音[tʂ][ʂ]后的参数统计
从表8 数据和发音人发音的特点出发,我们认为,[ɿ]元音为舌尖前、展唇元音,用国际音标[ɿ]来标记。我们认为[ɿ]元音的出现很可能受到了汉语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osi](生长)的三维语图,见图7。
图7 [osi](生长)的三维语图
图7为非词首[ɿ]元音三维语图,第一共振峰、第二共振峰、第三共振峰、第四共振峰(F1、F2、F3、F4)的参数分别为448Hz、1287Hz、2790Hz、4338Hz。
/u/元音音位方面,刘照雄认为:“东乡语[u]元音为圆唇后高元音。例如:ula(山)。”[1]7呼格吉勒图认为:“东乡语/u/元音是后、高、圆唇元音。相当于现代蒙古语内蒙古方言[ʊ]与[u]之间的圆唇元音,国际音标[]来标记,该元音在词首时,前面出现擦音[w]。例如:/uru/[wuru](请、叫)。”[5]金双龙认为:“东乡语元音音位/u/是舌面后、稍微圆唇、高元音。共振峰值:第一共振峰(F1)是320-385Hz;第二共振峰(F2)是885-1150Hz。”[4]22
我们通过东乡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得出的结论是:东乡语/u/元音音位有[u][ʊ]两种变体。[u]为典型变体,[ʊ]元音为自由变体(或称“条件变体”),出现在辅音[-n][-ŋ]之前或者非词首CV音节类型中(在非词首CV音节类型中出现规律不太稳定),/u/元音在有些词中发生清化现象。从对应关系上看,东乡语/u/元音音位对应蒙古语口语的[u][ʊ]元音。
1.[u]元音共振峰分析及其音质定位
东乡语[u]元音出现在单词中任何位置。V(起始音节)音节类型与CV 音节类型中[u]元音共振峰统计,见表9。
表9 V(起始音节)音节类型与CV音节类型中[u]元音共振峰统计
表9统计了V(起始音节)音节类型与CV音节类型中[u]元音共振峰。从共振峰平均值来看,[u]元音第一共振峰的变异系数与标准差未超出10%,第二共振峰的变异系数与标准差的参数都非常高,表明[u]元音的舌位前后位置在一定条件下不断地变化。[u]元音的发音大概是从[u]前移到[ʉ]甚至更远的[y],动程的距离之大甚至超过了一些复合元音,所以[u]元音是一种游移性④很强的元音。出现在CV音节类型中的/u/元音,用国际音标[u]来标记,是/u/元音音位的典型变体。
[usu](水)一词的三维语图,见图8。
图8 [usu](水)一词的三维语图
图8为[usu](水)一词的三维语图,词首音节[u]元音的第一共振峰、第二共振峰、第三共振峰、第四共振峰(F1、F2、F3、F4)的参数分别为362Hz、940Hz、2361Hz、3681Hz;非词首音节[u]元音的第一共振峰、第二共振峰、第三共振峰、第四共振峰(F1、F2、F3、F4)的参数分别为342Hz、1030Hz、2521Hz、3691Hz。
2.[ʊ]元音共振峰分析及其音质定位
我们初步判断/u/元音出现在VC、CVC音节类型时出现[ʊ]元音变体。
VC、CVC音节类型中[ʊ]元音参数统计,见表10。
表10 VC、CVC音节类型中[ʊ]元音参数统计
ɐsuŋ[ɐsʊŋ](牲畜)一词的三维语图,见图9。
图9 ɐsuŋ[ɐsʊŋ](牲畜)一词的三维语图
图9 为ɐsuŋ[ɐsʊŋ](牲畜)一词的三维语图,非词首CVC 音节类型中[ʊ]元音的第一共振峰、第二共振峰、第三共振峰、第四共振峰(F1、F2、F3、F4)的参数分别为456Hz、1043Hz、2348Hz、3845Hz。
以表10数据与图9为依据,我们认为,/u/元音在辅音[n][m][ŋ]前是条件变体,用国际音标[ʊ]来标记。
3./u/元音的清化和弱化
/u/元音出现在清塞音、塞擦音、擦音[f]之后,清塞音和塞擦音之前时,在有些词中出现清化现象[u]。清化[u]的三维语图,见图10。
图10 清化[u]的三维语图
/u/元音出现在清塞音、塞擦音、擦音[f]之后,浊辅音之前时,在有些词中出现弱化现象[u]。弱化[u]的三维语图,见图11。
图11 弱化[u]的三维语图
/u/元音弱化时,第一共振峰和第二共振峰的参数有所升高,相比[u]元音舌位稍低、稍前。fuku[fuku](死)一词中,词首元音[u]有清化现象;funi[funɯ](烟)一词中,词首元音[u]有弱化现象,第一共振峰为410Hz,第二共振峰为1209Hz。
在“东乡语语音声学参数库”中,/ɐ/元音音位出现[ɐ][ɐ~]两种变体。
东乡语/ɐ//i//u/元音在声学空间中的分布,见图12。
图12 东乡语/ɐ//i//u/元音在声学空间中的分布(M&F,国际音标标记位置为均值)
图12 显示,声学舌位图中的分布模式为“上下扩展模式”和“左右扩展模式”。/i/元音音位出现[i][ʅ][ɿ]三种变体;[i]元音在词中出现的位置和出现的次数,符合典型变体的特征,因此[i]是元音型变体;[ɿ]是条件变体时,出现在[ts][s]后的词中和词尾;[ʅ]是条件变体时,出现在[ts][tsʰ][s]后的词中和词尾;/u/元音音位出现[u][ʊ][u][u]四种变体。
音位及其变体在声学空间中总体格局:/ɐ/舌位前后1100-1600Hz,舌位高低600-900Hz(M),舌位前后1300-1800Hz,舌位高低700-1200Hz(F);/i/前后1500-2300Hz,舌位高低300-600Hz(M),舌位前后1600-2500Hz,舌位高低300-600Hz(F);/u/舌位前后700-1200Hz,舌位高低350-650Hz(M),舌位前后800-1400Hz,舌位高低300-500Hz(F)。
东乡语三个“顶点”元音/ɐ//i//u/总体格局在声学空间中的分布模式,见图13。
图13 东乡语三个“顶点”元音/ɐ//i//u/总体格局在声学空间中的分布模式
[注释]
①“V”“ VC”“CV”“CVC”四种组合表示音节类型,V表示元音vowel,C表示辅音consonant。“V”“ VC”“CV”“CVC”等符号表示音节类型,是语言学界公认的固定符号,无法用汉语表示。
②F1、F2、F3、F4表示元音的第一共振峰(F1)、第二共振峰(F2)、第三共振峰(F3)、第四共振峰(F4)。
③国际音标载宋欣桥:《国际音标表训练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16页。
④“游移性”一词引自石峰:《实验音系学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