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教学的“三借”策略

2023-07-10 16:04:46林肖骏
教育家 2023年24期
关键词:白居易西湖诗人

林肖骏

中国古代诗歌像经历千年的陈酿,意蕴深永,回味无穷。学习古代诗歌时,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文学积累和语文素养层面,带领他们品味诗歌的文学性和美学性。当前,有些初中生尚不具备足够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难以真正走进诗歌;部分教师更注重传授古代诗歌题目的应试技巧,在教学中缺乏引导。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总结出初中阶段古代诗歌教学的“三借”策略——借标点符号、借感叹词、借学生的已有知识,希望能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钱塘湖春行》一课为例,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帮助更多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歌的美好。

一借“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写作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一般而言,古代诗歌并不需要添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文中的语气助词、语法结构、诗歌韵律等进行断句。如今,教材中古代诗歌的标点大多依据现代专家的分析添加而来,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为整首诗添加合适的标点。

在笔者的提问下,有学生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联后面加上了问号,以体现作者的惊喜和疑惑。有学生为最后一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后面加上了感叹号,认为“最爱”二字的语气十分强烈,应当使用叹号来直接抒情。有学生独辟蹊径,认为作者在西湖边漫步,看到的景物应当不只包括“孤山寺”和“贾亭”,故而应该在“孤山寺北贾亭西”一句之后加上省略号,还有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这句之后应该用句号,以体现作者当时平静的心态。此时,笔者继续围绕特定句,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帮助他们运用具象思维想象诗歌情境,完成对诗歌内容的审视与理解,为其深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做好准备。

二借“感叹词”

除了借助标点对诗歌进行深度理解,教师还可以借助感叹词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文本。例如,在语言品析环节,教师可以请学生找一找诗歌中哪些字词能透露作者的细微情感。这样一来,课程从了解诗歌的语言修辞到读懂诗人情感的过渡也会更加顺畅。

之后,教师还可以请学生尝试将“啊、咦、哇”等语气词加至诗句前,并通过小组讨论请他们说一说这样添加的理由。上述几个语气词均具有指向性,实际授课时,笔者发现学生的兴趣明显增加,小组讨论结束后,平时回答问题不太积极的学生也举起了手,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一名学生认为,“咦”字可以加在“谁家新燕啄春泥”之前,因为“谁家”是一个疑问词,“咦”能表达出诗人的疑惑,也可以让读者读出一种惊喜之情。有学生提出,“哇”字可以加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前,因为诗人看“乱花”已经到了“渐欲迷人眼”的程度,“哇”字能够表现诗人彼时的兴奋之情。

这时教师可继续追问能否看出作者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回顾诗歌的情感脉络,并请他们分别加上或去掉语气词,再带着情感朗读诗歌。情感出于心,发于声。借助感叹词学习诗歌文本,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度增加了,才能踏着教师搭设的台阶,顺利走进白居易的情感世界。

三借“学生的已有知识”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学生完成诗歌语言的品析后,教师还需引导学生追寻诗人的情感脉络,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借用已有知识触摸诗歌的情感内核,具体而言,可以借用如下三类内容。

同类型古诗词。例如,当学生分析到“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一句时,有学生谈到草应该很短,这样才仅能“没过马蹄”,照应了前一联中的“早莺”和“新燕”,这些都是初春的景物。借此契机,教师可以适当追问学生诗中“浅草”应该有多高。由于他们平时鲜有接触真马的机会,学生对马蹄的高度也并不確定。这时,笔者请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描写早春的小草“草色遥看近却无”,有学生想起:“这时小草才钻出来,所以草色若有若无。”笔者又请学生回忆曾经在练习中出现过的诗人周立勋所作的《西湖》一文,提到了“平湖初涨绿如天,荒草无情不记年”,这里的“绿如天”的色彩与浅草相比浓重许多。这样,学生借助已学的同类型诗句,就能够体会到“没马蹄”的“浅草”是什么样的状态,脑海中也能浮现其具象的颜色与线条,体会古诗的用词精当。

同类型现代作品。古代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篇幅较短,充分描绘的空间较小,给学生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例如,学生在学习《钱塘湖春行》时,容易对首联中的“水面初平”存疑,为什么西湖水面刚刚平于湖岸就是春天的景象呢?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回忆朱自清《春》中的原文——“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学生便马上理解了“水面初平”就是春水刚刚涨起来,以至于水面和湖岸达到了相平的高度。

同一作者作品。深入理解作者情感是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一大难点。所谓“知人论诗”,需要学生对作者有一定了解。课堂引导中,教师可以借助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从多角度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情感。教授《钱塘湖春行》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小学教材中白居易的《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唤起学生对作者热爱杭州这份情感的回忆。之后,笔者又引入了白居易与杭州的故事。杭州在任期间,白居易为百姓谋福利,徜徉山水时也写下了不少千古传诵的诗篇,“钱塘湖”改名为“西湖”就来自其《杭州回舫》里的“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一句。通过学习白居易的这两首诗词作品,学生对作者热爱杭州西湖的情感有了初步认知。此时,教师可以再为学生提供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他们理解作者当时没有因自身仕途发展受阻从此意志消沉,而是放眼百姓的生计幸福,从而勾勒出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物形象。之后,笔者继续向学生提问:“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我们从《钱塘湖春行》中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诗人?”有的学生回答:“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诗人看到万物复苏,自己内心也受到感染,被眼前的美丽春景所打动,他是一位感情细腻的诗人。”有的学生认为,虽然作者仕途不顺,但是他没有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之中,他从西湖的美景里看到了希望,是一位乐观的诗人。还有学生提到,诗人也许一开始有些抑郁伤感,但是渐渐被西湖的美景迷住了,忘记了自己的不快,最后大声喊出“最爱”,是一位率真且内心很有激情的诗人。

古代诗歌教学的“三借”策略,可以促进学生搭建具象思维,进一步体会诗歌凝聚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建构对诗歌情感的自我体验与理解。教师在古代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应借“新”、借“旧”、借“智慧”,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深处。

猜你喜欢
白居易西湖诗人
ART IN THE FIELD
汉语世界(2022年2期)2022-04-20 01:36:48
早冬
早春(节选)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中国(韩文)(2020年6期)2020-11-18 12:02:59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诗人猫
即事
茶博览(2017年1期)2017-02-27 06:49:09
当西湖遇上雪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