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后,演唱会市场呈现爆发的态势,尽管周杰伦、陈奕迅、蔡依林、林俊杰等顶流歌手尚未在内地开唱,已有行业人士预测2023上半年演唱会总票房将达30亿元,达到2019年全年演唱会票房的四分之三。可想而知,在未来的不久,这个市场将会持续爆发。
虽然当下的演唱会看起来“谁开都爆满”,但进入2023年下半年,歌迷在疫情期间积压的热情燃烧一波后,演唱会的火热还会保持上半年的势头吗?
有上海的资深演出项目负责人告诉笔者,这可能只是供需尚不平衡所造成的。“可能全国整体演出市场是超过2019年同期了,以前上海一周演唱会数量至少是现在的二倍吧。现在市场上在演出的歌手也不如以前多,相当一部分是因疫情延期积压下来的场次,只有少数几位歌手的演唱会是全新筹备。所以,很多艺人都还没正式开唱呢。正因为量实际上还不够,所以看起来谁的票房都高,等量真的上来了,观众就会掂量自己手里的预算到底要花在谁身上,那时候才知道谁是真正的‘大咖、谁的演唱会更值得看”。
这位从业者的说法从灯塔研究院疫情前的一份调研数据上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佐证。该份榜单显示,2017年至2019年国内演唱会累计票房TOP10中,港台地区的周杰伦、五月天以断层优势位列冠亚军,张杰位列第三,薛之谦位列第四。截至发稿,榜单上出现的部分歌手尚未公布2023内地演唱会巡演信息。或许正如这位从业者所言,等有号召力的大咖们齐齐开唱,观众自然会用自己的荷包做出最终的选择。相对“大咖”们,观众基础相较一般的歌手在此后是否还能有票房号召力,一切都待“下半场”开啟后再行验证。
演唱会异常火爆,演出公司和艺人经纪公司看似都能大赚一笔,不过从过往情况看,投资者对演出公司和艺人经纪公司并不感冒。
以2018年于中国香港成立的演出公司“特艺文化”为例,其从2019年到2020年三度向港交所递交招股申请书,2020年2月递交的招股书显示,该公司参与过超过600个演唱会项目。其中涉及超过400名艺人及乐队,其中就包括了周杰伦、刘德华、刘若英、五月天、BIGBANG等一线艺人及乐团。
当时的招股书显示,演唱会运营这一行的确能贡献不少收入。在2019年二、三季度这6个月时间里,特艺文化收入达到了3.13亿港元,其中提供技术制作及创意解决方案服务获得了1.12亿港元收入,演唱会筹办收入达到了2亿港元。另外,在2019年二、三季度,特艺文化也取得了2192万港元的利润。
然而,特艺文化的第三次尝试依然以失败告终。“这类公司基本面太单一,二级投资者不太会买单。”一位投资人如此分析。
纯靠艺人演唱会的演出公司不受资本市场待见,运营艺人的经纪公司又如何呢?事实是,能上市的艺人经纪公司也是凤毛麟角,目前仅有旗下拥有王一博的“艺人管理第一股”乐华娱乐在2023年春节前于港交所上市。其他不少公司努力多年都未能成功,包括“顶流”鹿晗的经纪公司风华秋实。2023年4月20日,风华秋实再度向港股IPO发起冲击,这也是其自2021年起的第七次递表港交所。作为一家音乐业务为主、经纪业务为辅的娱乐公司,风华秋实大部分收入来自于音乐作品授权的商业模式。以2022年音乐版权收入计,公司在国内排名第14位,市场份额约为0.6%,旗下艺人包括鹿晗、黑豹乐队、范丞丞、魏大勋、杨嘉松等16名音乐人以及10名练习生。
王一博(左一)和其经纪公司乐华娱乐老板杜华(左二) 鹿晗背后的音乐公司是风华秋实
风华秋实的招股书显示,其营收高度依赖核心艺人鹿晗。2020年到2022年,鹿晗直接收入金额分别为约1500万元、760万元及1530万元,分别占公司总收益约21.2%、9.3%及16.2%。
演出公司和经纪公司不被看好,自带巨大流量和商机的艺人自营公司情况又怎样呢?以直属周杰伦的“巨星传奇”为例,公司成立于2017年,围绕着周杰伦及其IP布局了新零售、IP创造及营运业务,旗下产品包括魔胴咖啡、益生菌冻干粉等食品、饮品等。此外,周杰伦母亲叶惠美、老搭档方文山、经纪人等工作伙伴皆在重要股东之列,堪称“最强亲友团”。
2021年9月,成立仅4年的巨星传奇就开始谋求上市,此后三度冲击港交所,但都遗憾地无疾而终,直到2023年4月第四次提交上市申请材料。一个月后,排队多年的巨星传奇终于等来聆讯通过的消息,并紧锣密鼓地开始进行路演招股。但6月9日,这家准上市公司突然宣布,综合当前的市场环境以及各项因素,同时与各方达成一致,决定延迟上市,将不计利息悉数将股款退还给所有申请人。
消息一出,市场哗然。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报道,巨星传奇此次撤销IPO源于路演遇冷,认购严重不足,与该公司预期有差距,致使暂停上市计划,“募资规模比较大,实际就是没融到,发行失败了”。
周杰倫(左)和方文山不仅是创作上的搭档,生意场上亦然 图/视觉中国
有从业者指出,演出行业发展至今,如此庞大的市场却无法产生“中国版Live Nation”——这家公司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演唱会推手,旗下涵盖票务、演出、娱乐营销解决方案三大业务。每月有超2600万名访问用户,每年为全球超2000位艺人制作20000余场演出,通过现场演出及多个平台触及2亿名消费者。同时,作为美股上市企业,其年初至6月15日涨29.54%,过去52周涨4.22%——原因在于目前国内演出市场尚属“群雄割据”的阶段,每个演出城市都有当地演出业务较为强势的公司。
“这类公司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这就导致更高层级的全国性演出机构是不可能存在的,没办法,根本打不穿的。”例如,梁静茹2023巡回演唱会的全程主办方是永稻星(北京)文化娱乐有限公司,在上海的落地主办方则是上海魔方泛文化演艺有限公司。
尽管目前演出行业还没有出现把全国资源整合起来的“中国Live Nation”,但已经有公司开始做类似的尝试。华乐非凡是五月天两场北京演唱会的主办方;深圳演唱会的主办方则为深圳稻草华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国巡回演唱会的主办方为上海华人文化演艺有限公司。
2017年华人文化结盟成立CMC Live,CEO为原环球唱片高管洪迪图/视觉中国
据天眼查,这三家公司都有“华人文化”的持股与注资。华人文化于2020年1月宣布,结盟各省市21家龙头演出公司,布局了覆盖全国、资源集中化的CMC Live华人文化演艺公司,而且还请来拥有三十多年行业经验,此前曾在环球唱片、Live Nation等跨国音乐巨头担任要职的洪迪出任CMC Live CEO,似乎是有意做中国的Live Nation。华人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黎瑞表示:“中国演出行业每年以30%到40%的速度增长,正在倒逼行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尤其是更加工业化、标准化、跨地域的演出运营平台。”
有从业者判断,经过疫情这样的不确定性洗礼,演唱会资源的确会更多地向实力雄厚、专业性强、能整合资源的公司靠拢。“演唱会是一种高风险投入,动不动就先砸进去几千万元,谁都希望和实力强、专业、靠谱的团队合作,对主办方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外部随随便便一个公司想进来做演唱会,可能性不是特别大了。”该人士补充。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小型文化演出公司的未来只有被大集团兼并或关门大吉这两条路呢?疫情后从福州老家重新回到厦门做演唱会的“小老板”阿耀表示也不尽然,他告诉笔者:“CMC Live现在虽然市场份额挺高的,但离垄断还是挺远的。因为演唱会这种音乐演出形式有不同的规模,最小的Live House(小型专场)可能也就几百人,往上一两千人的剧场,再到少则三四千人、多则上万人的体育馆,再往上是小场两三万人、大场五六万人,甚至鸟巢这样十万人规模的超大型体育场。有些公司现金流强大,一旦‘开盘就只主办体育馆以上的演唱会,那小型的演唱会市场就留出来了。大家都有饭吃,这才是健康的市场。”
Live House(小型专场)现在也受到欢迎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