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蓉
将“人造生命”的概念科学地阐述并付诸实践的人,是计算机领域的“鼻祖”——冯·诺依曼,他认为,生命系统最重要的特征,是生命的自我复制。他和斯坦尼斯瓦夫·乌拉姆一起定义了元胞自动机的概念。
合成生物学,就是利用合成的方法来创造新的生物信息,比如合成蛋白质、合成生物药物,当然,还有合成生命。
2010 年,克雷格·文特尔团队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构建出修改过的“丝状支原体亚种”(Mycoplasma mycoides)的DNA,包含有901 个基因、抵抗抗生素基因和一些没有实际功能的人造DNA,再把它导入受体细菌里。
文特尔为他创造的“人造生命结构”起名为“辛西娅”(Synthia),意为“人造儿”。
通过类似的方法,可以合成出比细菌更复杂的真核生物的染色体。
依靠合成生物学,我们可以实现人造生命吗?
2020 年,计算科学家和生物学家合作,制作出了由多细胞构成的“生物机器人”,通过类似进化的算法反复模拟尝试,终于设计出了由收缩细胞和被动细胞组成的生物体结构。因为原始细胞来自于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这个“生物机器人”被命名为“Xenobot”。
通过计算机模拟设计,Xenobot 可以有规律地推动小颗粒前进。
2022 年,研究者将两层心肌细胞排布在人造小鱼尾部的两侧,通过心肌细胞自主产生的收缩力,让左右心肌细胞产生相反的作用力,小鱼就可以像心脏跳动一样,有规律地摆动尾巴。
研究者们采集了小鼠的胎脑神经元,将人类的干细胞诱导成神经元,分别将它们置于培养皿中,再搭建一套DishBrain——皿中之脑。
研究者训练这个“皿中之脑”玩一个很简单的乒乓球小游戏“Pong”——把白色的小球打到对面去。结果令人非常满意。
研究者们开发人造生命,除了对生命的探索之外,还可以在这个相对简单的细胞模型上建模、推导,对细胞内的生物代谢过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尝试利用生物学特性和高效的自我修复能力,来给药物运输或者内外科手术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