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爱生
图|济南市杂技团提供
杂技剧《泉城记忆》由济南市杂技团创演,作为第十一届全国杂技展演的参演剧目,它以精彩而丰富的杂技语言,生动诠释了历史文化名城济南的文化精萃。该剧将济南的历史、文化名人和风情浓缩为“山水·泉城”“人文·泉城”“未来·泉城”三个篇章,以跨越时空、连接古今的方式,颇具创意地展现了“泉城”济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泉城记忆》以杂技技巧拓展了叙事的多元化空间。为了展现全面立体的济南形象,在结合了杂技的艺术手段和表现特点后,一个个拟人化的、历史性的、具有人文色彩和地域特色的艺术形象在该剧中依次出场。
黑暗中,一个小女孩遇到了泉水幻化的精灵。泉水精灵操纵着水晶球,幻化出不同水的样态,缓缓铺开泉城的历史画卷,引导着小女孩感受泉城的美好自然和万物玄妙。这一充满梦幻色彩的开场,将观众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在表演者展现精妙手技的同时,故事性也得以体现。此后,柔术、高椅、空竹、绸吊、钻圈、草帽、车技、蹬人等杂技技艺,随着剧情的发展一一呈现。
泉城济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家家垂柳、户户通泉,既有柔美之姿,又有阳刚之态。在柔术技艺的段落里,泉水精灵召唤着泉水流过高山,灌溉万物,幻化成泉城的柳树,演员与柔曼柳树的形象交相呼应,将柳树的风骨缓缓述说。在高椅段落中,精灵召唤泉水将高山环绕。此处表演展示了情深似海、重义如山的济南人形象,在攀爬的山途,铺就热血与情怀。随着攀登者在山巅站立,山的力量不断凝聚,地面上舞者起舞,与高空的攀登者构成壮阔的画面,令人肃然。水与山的幻化,尽显泉城的柔美与刚硬。
接下来进入泉城寻常的市井民生。一段手技、空竹、跳绳、转碟的混合表演,艺术化地表达着泉城市井中的人间烟火气,体现了泉城乐道安命、知足常乐的精神底色。
《泉城记忆》是一部超越时空,用角色串联起济南元素的融合剧。贯穿始终的泉水精灵既是杂技表演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泉水精灵牵引着泉城的历史和文化,从古到今,形成了一条故事线索,串联起跨越几千年的山水和人文,其中有传说中的舜,也有济南知名的文化人物辛弃疾、李清照,这些可以独立成章的人物身上有很多可以讲述的故事,而这些富有意蕴的人物和故事构成了该剧的戏剧性空间。
在该剧的第二章节,热闹的市井逐渐褪去,古琴之音隐隐飘来,伴随着人类始祖舜的琴音,一段集体女子绸吊技艺缓缓呈现在观众面前。琴音穿越时空,召唤着远方的凤凰,凤凰幻化的人伴随着满天长绸翩翩起舞,充满意境的舞台伴随着空中的妙曼身影,表达着齐鲁大地的精神之魂。此时,传统的杂技技巧找到了适合的表演情境,神话传说与杂技的有机融合,成就了该剧技融于剧的艺术追求。
不同的情境和情节,所用的道具各不相同,杂技技巧所表达的意思也会有很大区别。杂技剧中的戏剧性叙事会赋予杂技技巧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而杂技技巧的灵活运用更进一步地使技与剧有机融合。在剧中,杂技的传统技艺——钻圈也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辛弃疾能文能武的历史形象让人记忆深刻,作为《泉城记忆》第二章的重要元素,恰好为钻圈提供了表现空间。剧中兵士们吟诵着辛弃疾的诗句,整齐划一地操练武术,义胆忠肝、热血报国是历史上山东人的集体写照,亦是当代泉城人的精神映射。方阵变化,辛弃疾高站其中挥舞令旗,军士们奔跑跳跃,组成激烈场景。随着火圈一层层变高,一个个挑战人类身体极限的身影诠释着将士们忠义勇武的精神。《泉城记忆》中艺术性情境让杂技本体的技巧获得了更具体的表现空间,而杂技技巧的精妙运用则为济南的历史性故事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和亮点。让叙事能够提供技巧表现的空间,让技巧能够深度参与叙事,《泉城记忆》不断地拓展着杂技艺术的边界。
在《泉城记忆》中,光线与道具的结合、光线与人物造型的结合、多维影像技术与剧情的结合、充满科技感与现代性的沉浸式杂技美学空间的运用,可见编创者在舞美设计中下的功夫,让该剧的舞台既有实用价值,又兼具审美和叙事功效。《泉城记忆》能让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从天而降,也能让历史中的英雄人物带着光辉走来,而剧中未来泉城现代化场景的舞美设计更是让观众眼前一亮。通过舞台上丰富、奇美的变化,观众在沉浸式的氛围中感受着“泉城记忆”,体会着“泉城风情”,了解了“泉城观念”。
《泉城记忆》以济南精神为核心、以杂技为本体,以影像视觉作为主要包装手段,结合济南的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和科技景观,着墨于泉城的“山水”“人文”和“未来”,透过泉城的视点,以点辐面地展现“大齐鲁”概念,将河柳湖泉的泉城予以诗意化地表达,书写出以大舜文化为精神源头的城市精神。
以《泉城记忆》为代表的杂技剧跟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它的成长意味着不断地自我突破和革新,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杂技剧正以开放的姿态融合其他艺术门类的长处,实现着它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图1、2 为《泉城记忆》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