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境偕 天人合一
——评交响音诗《千里江山》“和”之美

2023-07-08 02:31王乙朔石蔚
艺术家 2023年6期
关键词:交响江山乐章

□王乙朔 石蔚

本文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的角度评析这一美学精神在交响音诗《千里江山》的诠释与表达,以“和”这一传统美学思想在音诗画不同符号的转化与现代意义的重构途径,深入品味串联古今、以乐映画、诗乐互阐的“天人合一”境界,最后基于人与山水意境的和美共生关系思考中国当代专业音乐创作的新理念与精神追求。

交响音诗《千里江山》是著名作曲家赵麟以北宋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历时一年完成的一部联结中国与世界的交响诗篇。2022 年7 月30 日,由青年指挥家孙一凡联袂上海交响乐团举行了世界首演。而此后这部交响诗篇进一步走进了观众的视野——9 月24 日于北京演出。指挥家余隆联袂中国爱乐乐团将跨越千年的丹青意蕴用音乐描摹出来,合成一幅灵动的音诗画卷,线上线下观众们共飨这场文化盛宴。笔者在观摩了这场交响音诗后,对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学思想有所感触,慨叹不已,故试图从《千里江山》“和”之美学思想阐释与它在交响音诗的层层转化两个维度展开评论。

一、“和”之美学思想在交响音诗《千里江山》中的诠释与表达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中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审美品格,“和”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从先秦时期礼乐思想的“中和”到汉代《乐记》中的“音声相和”,再到宋代周敦颐的“淡和”音乐观、宋明理学“天人合一”观,“和”的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交响音诗《千里江山》的来源——《千里江山图》画卷的设色构图、创作理念恰恰映射出宋代的审美取向:“恬淡、素朴”。因此,“和”的思想也在交响音诗中得以彰显。由此,我们可以透过交响音诗《千里江山》剖析其中内隐的“乐之和”,进而审视音画等艺术体裁在“和”之美学上层层转化的内在逻辑。笔者依据朱良志教授的《中国美学十五讲》中的第十二讲和谐理论中的适度原则、协调原则、天和原则评析《千里江山》的音乐之“和”。

(一)适度原则——“张弛有度”的韵律美

交响音诗《千里江山》在节奏、速度、强弱等音乐要素上张弛有度,清和平允,而韵律是节奏的变化形式,节奏与韵律往往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从而构成一种张弛有度的音韵美。乐曲的大自然主题这段旋律在全曲六个乐章中的四次再现均以不同的情绪和速度呈现,赋予重复的主题旋律以强弱起伏、抑扬顿挫的规律变化,营造出张弛有度、优美的律动感。大自然主题首次出现是在第一乐章第20小节——先由纯五度上行后纯八度下行的拱形线条(如图1),它由第一小提琴承担,奏出大自然的强劲动力。而后在第四乐章以二胡幽静深邃的音调缓缓流淌陷入沉思,接着在第五、第六乐章又以不同的性格再现,展露了同一旋律的不同音韵之美。第五乐章钢琴的演奏技法突破了传统强弱规律的交替,但是张弛之间又遵循着适度的原则,用轮指同音反复的技法使相同的织体反复在琴键流淌,勾勒连绵不断、万马回旋、众山欲东的山势。此外,《千里江山》演奏的力度强弱对比也推动着旋律色彩平衡的构建,如第二乐章笙与乐队协奏时的渐强减弱层次感,第三乐章主奏乐器琵琶与浑厚的铜管组竞奏的由强至弱的变化,由“大弦嘈嘈如急雨”渐至“小弦切切如私语”,映照着《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色彩之衡。又如,第五乐章伊始,钢琴以跳音呈示出来的主题,多变而又适度的节奏仿佛调和了壮美的山川与潺潺的流水,实现了张弛有度之美。

图1 谱例1:大自然主题

(二)协调原则 ——“和合共生”的音色美

“和合”思想出自《管子》。这里的“和”正如朱良志教授在协调原则中所指:“对待中产生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消长的关系。”在交响音诗《千里江山》中,配器的构思是体现协调与和合思想的一个关键点: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行云流水般的配合,奏响跨越千年的民族长歌。第二乐章“水云溶漾,为笙与管弦乐队所作”中,笙与钢琴、西洋管弦乐组的对话共生出“和合”写意美。乐章以钢琴分解和弦的琶音织体始入,旋律于高低声部游走,与竖琴共同描摹出犹如“芳流宛转绕花甸”的荣光浮动景致,而后笙乐响起,清幽的音色与西洋乐器的音色描摹出多声部叠加的音色层次,一问一答的音乐叙事手法将“和”之美渲染得淋漓尽致。此外,笙这一乐器在古代传统文化中意象的隐喻也承载着古代“中和”的文化意蕴。吴彤说,在两千年前的悠远时光,笙曾被叫作“和”,有着和谐生长的寓意。除此之外,第三乐章的主奏乐器琵琶的点状颗粒感音色、第四乐章如泣如诉的二胡音色同样与西洋乐器共生共长,刻画出“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景致。赵麟对乐器演奏的技法处理也是独具匠心:对竖琴进行了“中式”演奏技法安排,即用模仿民族弹拨乐器的枝叶式点缀,在各个乐章恰如其分地展现,为西洋乐器平添了几丝柔情色彩。如此中西乐器音色相互融合,犹如东西方文明交织合一,让我们在二者互动中强化民族记忆,并构筑世界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化传播新思维。

(三)天和原则——“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提出的,后又得到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阐述人与自然关系的精神内核。《千里江山图》画卷是北宋青绿山水画的杰出代表,其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正是宋明理学发展的物化成就。山水精神表达出青山绿水皆有情的意境美,诠释着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意境,颇有壮丽恢宏之气。因此,同样在《千里江山》交响音诗中,作曲家赵麟即用音乐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美学意境,表达人的精神境界。交响音诗中每个乐章的标题与副标题都来自古代诗词文赋,如其中第四乐章中标题《千叠浩荡》出自宋代范成大《满江红》:山倒影,云千叠。横浩荡,舟如叶。副标题出自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作曲家赵麟创作时将自己的主观情思与江山、青绿意象互融互渗,他把这一乐章寓情于景地建构起来,外化于山水浩荡的自然景象,实则将人的情怀内隐于其中的意境;演奏者也将自己置身于层峦叠翠、波澜壮阔的山水彩卷;最后,音乐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主体——音乐欣赏者再通过想象联想完成沉浸式的欣赏行为。如此在《千里江山》中每一个音乐实践环节的行为主体都达到了物我相融的境界,成就了“江山就是我,我就是江山”的意境。这个过程也呼应了唐代诗论家、诗人司空图提出的“思与境偕”的“韵味说”,“思”为作者主观的心意情思;“境”指客观的自然和社会之境。聆听交响乐擘画的浩瀚山河,人们难免对“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产生通感,将听觉、视觉、意觉沟通起来,将阔达的胸怀融入山水意境中。

二、“和”之美学思想在交响音诗《千里江山》的转化途径

交响音诗《千里江山》表面上是由画至乐的体裁嬗变,实则蕴含着古典山水精神的现代化重构。而“和”之思想在视觉的江山文本与听觉的江山文本转化方面遵循着一定的美学原则,如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异质同构”说、音乐内容的双重含义(音乐性内容与非音乐性内容)、“音心对应论”等,作曲家赵麟即在遵循美学原理基础上,运用色彩性的配器与和声象征青绿设色的巉岩、自然与人文主题交错以时空合一的复调式叙事等技法将画卷中“和”之精神内涵移植到交响音诗中,现代化地建构了古典山水精神的意蕴,实现了音画之和与音诗之和,进一步又达到乐人之和。

(一)音画之和——用色彩性的和声模仿青绿山水设色

《千里江山图》与《千里江山》交响音诗尽管隶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在气韵与意境的美学层面却高度统一,两个领域在审美经验上有着相同的对应关系——均表达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天和气韵,均展现出“思与境偕”的理念。二者沟通的美学基础笔者认为首要的一点就是“异质同构”理论。“异质同构”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由于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在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如音乐的运动形态与人的视觉、内心感情运动起伏借助审美经验得以相互关联,因此,作曲家赵麟就借助“审美经验”这个中介重组艺术表现符号结构,成功地将绘画这一静态艺术转换为音响的动态叙事。作品中音色分布以色彩性的和声这种泼墨式的写意手法,采用五声纵合化和弦、多音叠置和弦、三度叠置的七和弦等多种和声语言丰富了音响的表现力,与视觉形象建立起一种关联性,模仿出山水画卷的层次性。第四乐章开始处,在多音叠置和弦的音响下,通过泛音与实音的对比、高中低音区的音色对比,来表现群山的千叠浩荡,使音乐与绘画和鸣,奏响了一场跨界融合的时代之声。

(二)音诗之和——歌词与标题诗性化表达互阐诗乐语意内涵

交响音诗《千里江山》的整体构思虽然紧密围绕《千里江山图》,但并不是单纯地用音乐去描述画面,而是大量使用了诗词文赋作为歌词,每一个乐章的标题也都源自古代诗词文赋,如此强化交响音诗的诗性意味,以实现音诗之和,从而彰显音乐内容双重性含义的“非音乐性内容”(接受者从音响想象或联想获得的音乐以外的内容)。交响音诗中的主副标题如第二乐章“水云溶漾”,为笙与管弦乐队所作,荣光浮动,声和流泉;第六乐章“万山入海”为竹笛与管弦乐队所作,万众归心,天下一家。六个乐章以诗作题目切入展现出文学性内容:交响音诗《千里江山》的音乐与诗词内容高度契合——第六乐章“峥嵘曙空”的唱词出自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音乐节奏与唱词互渗互阐,共绘江山之美。歌词的抑扬适应了《彭蠡湖中望庐山》五言古诗二三音步的结构划分,器乐的演奏也呼应着诗词描摹的景致,“黤黕容霁色,峥嵘当曙空”从黛色的山体到峥嵘的山势,管弦乐伴奏与女高音配合行云流水,渐强的处理将诗词、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彰显了音乐的诗性化表达,实现了音诗之和。

(三)乐人之和——人文与自然主题的复调式叙事手法互融古典与现代山水精神

在交响音诗《千里江山》六个结构布局中,作曲家巧妙地将人文主题与自然主题互相交错构思:第一、三、五乐章为自然主题,第二、四、六乐章均为人文主题,人与自然交相辉映,实现了现代与古典山水精神的错空对话。此外,同一乐章人与自然也是有机结合,如第二乐章先是乐队协奏描写水云的景象,随后代表的“人文主题”的笙乐缓缓升起(如图2),由景及人,借景抒情。

图2 谱例2:人文主题

从根源上讲,“山水精神”脱胎于老庄的所谓“道”,又是儒、道“天人合一”思想的结晶。而《千里江山》交响音诗基于古典山水精神“天人合一”的内涵,更赋予古典“山水精神”新的时代性价值,开辟了“乐人之和”的新境界。第六乐章“万山入海”引入声乐,将孟浩然的《彭蠡湖中望庐山》唱了出来,进一步构建“山水”的价值取向——人与音乐、音乐与江山、江山与人三者之间有机融合。在这里,作曲家通过音乐与人之“和”,完成了《千里江山图》到《千里江山》交响音诗的现代山水精神转化。

交响音诗《千里江山》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大型艺术作品,其中的美学哲思意蕴无论是从音乐形态表征还是到音乐文化内核——意境的阐释都有“和”的印记。透过音乐沟通起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出“乐由心生”“物动心感”的声音之道是作曲家赵麟的创作理念。《千里江山》作为一部音、诗、画三位一体和合共生的跨界典范之作,实现了中西互融、古今对话的新境界,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谱写了生动的注脚。

猜你喜欢
交响江山乐章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如诗如画的江山
醉了江山醉了我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绿色交响
绿色交响
绘一纸江山,醉一场迷梦
江山明月在,我发我的呆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