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分级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2023-07-08 07:20李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1期
关键词:康复训练分级心肌梗死

李莹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主要是由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致,抢救心肌梗死、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目的[1,2]。目前,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主要采用冠状动脉介入,它能快速提高冠状动脉供血,改善缺血和缺氧。术后一般要求患者绝对卧床7 d,但临床护理人员发现,如果卧床24 h 以上,会导致血液循环减慢,肠蠕动减慢,心理应激反应加剧,出现尿潴留、便秘、腰酸背痛、焦虑等症状,并有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和血栓形成。患者的猝死发生率很高,抢救后很难迅速恢复,生存质量也很差。常规护理使患者的需要很难得到满足。由于术后护理不到位,造成并发症多,术后康复率低,所以介入治疗后患者的护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临床研究显示,及早进行康复护理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预后。早期分级康复护理是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恢复期进行康复护理,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将2021 年11 月~2022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30 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给予早期分级康复护理方案,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11 月~2022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观察组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龄28~78 岁,平均年龄(52.1±9.3)岁。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年龄27~76 岁,平均年龄(52.8±9.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研究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标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均采取冠状动脉造影确诊;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2.2 排除标准[4,5]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者;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者;认知、精神异常者;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人群。

1.3 方法 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早期分级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3.1 特殊护理 刚结束手术时期,患者病情不稳定,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改变,值班护士要加强监护,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常规监测GOS 评分,密切观察呼吸、脉搏、瞳孔、血压,如果患者有烦躁迹象,则要高度警惕。

1.3.2 一级护理 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病情稳定,但无法自理,需在此阶段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按照医院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和程序对患者进行教育和指导,掌握康复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流程。根据基础护理、呼吸道护理、病情观察和生命体征监测,指导患者卧床静养,有效消除患者紧张和恐惧心理,提高自信。在此基础上,将患侧上肢置于伸展位,肩外展50°,内转15°,屈40°,手指各关节伸展开来。下肢为曲膝姿势,踝关节处于中线位置,背部弯曲90°,髋、膝伸展,防止髋内、外旋。

1.3.3 二级护理 根据患者的康复状况,采取主动或被动方式进行干预。要求患者卧床,并在床上做一些简单的身体运动。被动运动是指对患者的手、肩、下肢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肿胀。运动从大关节到小关节,近端到远端,从健侧到患侧,从被动到主动,运动的幅度逐渐增加,2 次/d,5~10 min/次。让患者从床上坐起,吃东西,运动四肢,2次/d,10 min/次。患者家人必须在场,然后让他们协助患者进行训练。告知患者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对提高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在“循序渐进”的基础上进行训练。指导患者做好姿势转换、坐位平衡锻炼、保持有效坐姿、加强康复锻炼等。下床后,做站立平衡练习,患者坐在病床旁的椅子上,做1~2 个动作,2 次/d,10 min/次。患者在病床旁站立,坐下,洗漱、进餐均在椅子上,四肢在床旁活动,2 次/d,10 min/次。引导患者进行诸如走路和爬楼梯之类的锻炼。让患者在室内慢步,2 次/d,10~15 min/次,步行,总距离为100~200 m。之后增加锻炼强度,2 次/d,15~20 min/次,步行总距离300~400 m。患者可以在医院步行30 min,步行500~800 m,或者缓慢爬15~20 个台阶,以此来模拟出院活动。然后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日常生活锻炼。

1.3.4 三级护理 在患者恢复期间,继续接受康复训练。通过讲解康复训练的目的、内容和目的,着重介绍康复训练的长期意义,以培养患者的自信心。术后患者有一定程度的肢体动作障碍,可以通过持续护理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指导。定期举办病友联谊会,让患者彼此沟通,分享康复心得,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并能得到伙伴的支援,增强患者的信心。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 个月后GOS、MBI 评分,干预1 个月后SIS3.0 评分。①采取GOS 评估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 个月后语言反应、肢体运动、睁眼反应等情况,总分15 分,评分与预后呈正比;②采取MBI 评估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 个月后生活自理能力,总分100 分,评分与生活自理能力呈正比;③采取SIS3.0 评估患者干预1 个月后生活质量,主要对手功能、行动能力、记忆与思维、交流、力量、日常生活能力、情感、社会参与等8 项内容进行评估,该量表一共59 个条目,每个条目的分值为0~5 分,评分结果按分类列入8 项内容中,各项评分按一定系数换算为百分制,评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比[6,7]。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 个月后GOS、MBI 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GOS、M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GOS评分、M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 个月后GOS、MBI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 个月后GOS、MBI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1 个月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1 个月后SIS3.0 评分比较 干预1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手功能、行动能力、记忆与思维、交流、力量、日常生活能力、情感、社会参与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1 个月后SIS3.0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它能使梗死相关动脉尽快恢复,并能保证缺血心肌充盈。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其病死率高,已有文献报道,占27%~68%。近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医疗技术的进步为急性心肌梗死提供了治疗的可能,但其病死率仍然很高[8,9]。所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尽早进行治疗和康复护理。20 世纪70 年代,国外有关专家大力提倡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运动和早期出院,此后大量临床研究报告显示,早期康复护理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恢复速度[10-12]。康复护理的终极目标在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对其进行准确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证实[13-17],早期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质量。长期卧床会导致深静脉血栓、骨骼肌萎缩、肌力下降、运动耐力下降等,从而导致对心脏的不良影响。早期康复训练可以缓解患者疲劳、改善患者生活自理和运动功能,从而有利于疾病康复[18]。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一般需要患者卧床1 周,这样会造成肠道蠕动迟缓,从而出现便秘、腹胀等症状;而且,如果是在仰卧位排便,会引起精神压力、自尊心等方面的障碍,从而出现焦虑、排便困难等问题;长期躺在床上也会引起腰酸、肌肉萎缩等症状[19,20]。而早期康复护理则是逐步抬高病床,提高患者腹内压,促进肠道蠕动,减轻便秘、腹胀等症状;另外,逐步抬高床铺有助于放松腰背肌肉,减少排便时间,还能帮助患者保持自信,减轻焦虑。本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分级护理,将其分为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其中特级护理主要是加强对生命体征的监控,预防病情改变;一级护理是为了维持良好的功能状态;二级护理实行早期康复护理,逐步训练,促进功能重建,促进各种功能的恢复。结果显示证实采用早期分级康复护理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和预后良好。这主要是因为早期分级康复护理通过被动、主动运动,经传入、传出冲动的重复刺激,在病损附近形成新的神经通道,促使病损周边的组织进行功能重建或代偿,使身体的“可塑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通过逐步的康复训练,使患者在康复训练中看到希望,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增强自信,促进康复训练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GOS 评分、MBI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不难看出,采用了早期分级康复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早期下床运动是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如果进行适当康复训练,不会对交感神经活性产生影响,也不会导致心肌缺血等症状恶化,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干预1 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手功能、行动能力、记忆与思维、交流、力量、日常生活能力、情感、社会参与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早期分级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康复训练可以改善缺血心肌侧支循环,提高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冠状动脉储备能力和心肌运动耐力。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使患者的心理和自我照顾能力得到明显改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使患者得到心理慰藉;及早进行康复训练,可减少患者心理压力;在早期康复训练中要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改变不良心态,积极参加治疗和康复,从而提高他们重返社会的自信心。

分级康复护理以临床护理路径为基础,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实施,形成标准化的护理流程,根据患者的不同康复阶段,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和训练强度,使康复方案更加规范和有针对性,从而使各项康复活动得到有效落实。早期分级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加速冠状动脉血流速率,使缺血心肌供血得到恢复。同时,有规律的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受力和心功能。此外,在早期分级康复护理的实施中,重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独立地完成自己的生活活动,这对提高他们的未来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早期分级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中实施,能够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康复训练分级心肌梗死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分级诊疗路难行?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