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瑛
(福建省老年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心血管系统病变,发病群体以中老年人较为多见[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缺氧以及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坏死,如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能会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对患者身体健康具有直接影响,在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属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常用措施,有利于疏通梗死动脉管腔,可取得心肌血流灌注改善效果,能够有效控制疾病进展。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性升高,不利于患者的心肺功能恢复,危害较大[3]。在治疗工作中,心肺康复运动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属于心肺功能异常患者治疗的新型手段,依照患者恢复情况调整运动强度,对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具有关键性作用[4]。为此本文展开对照研究,探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心肺康复运动干预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研究时间:2021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纳选对象均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择期采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入组对象共计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0 例。
纳入标准:纳选对象诊断标准符合《欧洲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018)》[5];入组对象年龄均大于60岁;符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指征;具备正常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临床资料、随访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脏器功能病变;伴有血液疾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患有其他类型心脑血管疾病者;生活不能自理者;患有严重心律失常;临床资料不足者;患有恶性肿瘤。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首先,对其各项体征变化情况密切监测,对合并发生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者采取药物控制措施,指导患者调整饮食结构,遵医嘱用药,采取发放宣传教育手册、口头讲解等形式向患者详细讲解疾病、PCI 治疗的相关知识,强调患者治疗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在床上展开四肢关节活动,强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相关健康知识以及注意事项。
1.2.2 观察组 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实施心肺康复运动干预,在患者手术结束后辅助应用器械开展心肺康复运动,患者可使用股四头肌训练椅或者坐姿伸腿训练器等,均具有一定效果。(1)术后1 d:训练内容以下肢肌群为主,将训练椅阻力强度调整为低于单次重复最大负荷的30%,对其运动强度有效调整,减少患者过度的能量消耗,将靶心率设定为小于症状限制性心率的30%。在患者运动锻炼期间指导其保持绝对卧床休息,讲解PCI 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消除顾虑,提升治疗自信心。(2)术后2 d:将心肺康复运动训练范围调整至全身肌群,依照患者实际情况调整运动强度,其中将训练椅阻力强度调整至低于50%单次重复最大负荷,开展全身肌群训练,设定靶心率为症状限制性心率的30%-40%。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自主进食,于护理期间强调心肺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树立正确认知,促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面对自身疾病。(3)术后3 d:依照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训练时间的适度调整,逐步增加训练强度,指导患者应用恰当力度展开功能训练,靶心率设定为症状限制性心率的41%-50%,能量消耗调整为2-3 代谢当量。同时采取床下站立、室内行走等相关活动形式,活动时间至少间隔30 min。(4)术后4-5 d:指导患者展开有氧动态训练,指导患者逐步增强训练力度,主观用力程度设定为12-14 分,设定能量消耗范围于3-5 代谢当量,调节靶心率为症状限制性心率的51%-65%。在家属协助下于走廊、楼梯内缓慢行走,将行走距离控制于100 m 以内,以患者耐受情况为参照依据适当活动。(5)术后6-7 d:调整有氧动态训练形式,依照患者恢复情况转变为耐力性有氧训练,视患者实际情况再次加大训练强度,设定能量消耗为5-6 代谢当量,将靶心率控制于症状限制性心率的66%-85%。将康复活动形式逐步过渡为上下楼梯等,同时强调饮食、病情监测以及用药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6)术后7 d 后:在患者心肺康复运动期间维持6-7 d 的运动强度,指导患者持续训练,在患者未达到目标训练强度时延续前一天的训练强度再次训练,直至达到训练目标,持续干预12 周。因患者年龄较大,于心肺康复运动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机体状态,详细记录患者运动量以及运动时间,为便于制定更为合理的康复计划。
(1)心肺功能:护理前、护理后测定两组患者最大摄氧量、最大每搏摄氧量、最大代谢当量。
(2)心脏超声指标:监测两组患者采取康复运动前后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减速时间、左心室血流传播速度、左心房容积、左心房容积指数。
(3)心血管不良事件(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密切观察患者的实际情况,详细记录并实施统计学对比分析。
对照组、观察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干预前,组间心肺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最大摄氧量测评值、最大每搏摄氧量测评值、最大代谢当量实际评估数据更接近正常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肺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心肺功能指标比较(±s)
?
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护理措施以后,观察组获取数据实际数值较对照组更接近正常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脏超声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心脏超声指标比较(±s)
?
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实际获取数据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下其发生率在逐步增长,因冠状动脉阻塞以及供血不足引起缺血性坏死,临床症状多见胸骨后疼痛,对于患者生命安全具有直接威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属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常用措施,对缓解心肌缺血症状具有关键性作用,但患者手术结束后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并发症发生风险性较高,还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6-7]。常规护理缺乏有效的护理监管、康复指导,难以维持规律性生活习惯,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还需采取更为有效的康复运动疗法,促进患者康复,避免病情发生恶化现象[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取护理措施后,观察组心肺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心脏超声指标参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肺康复运动干预依照患者实际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借助于股四头肌训练椅实施积极有效的功能锻炼,促进其心肺适应程度有效提升,改善心脏舒张功能的同时帮助患者恢复心肺功能[9-10]。相关医务人员利用医疗器械展开规范系统的康复运动,动态观察其机体情况,注意了解其疾病特点,将增强心肺功能以及改善舒张功能作为干预目标,基于患者耐受程度增加运动量,可促进患者心肺功能尽早康复[10]。心肺康复运动通过一系列康复护理措施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指导患者有序地开展运动训练,训练形式包含床下站立、上下楼梯等,有利于改善患者机体循环状态,可促进患者身体技能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心肺摄氧能力,可以有效纠正心肺异常指标。研究发现,在心血管不良事件项目中,观察组实际获取数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治疗工作中,采取心肺康复运动并科学合理的实施,具有降低不良事件的作用。分析原因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应用心肺康复运动干预,在设备监测下指导患者展开心肺康复运动,密切关注患者治疗情况,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对降低心律失常、心绞痛以及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关键性作用[11]。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经皮冠脉介入术后采取心肺康复运动,有利于促进其心肺功能恢复,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脏舒张功能,可提升患者运动耐力,有利于预防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对于患者心脏功能以及远期预后具有积极影响,值得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