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观·镜语

2023-07-07 12:38黄臻
摄影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马队快门速度治沙

黄臻

以梦为马,奔向故土的未来

3月30日,苏卡(中)和马队队员在禾木村后山的观景平台上眺望村落。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机型:大疆御2,ISO:100,光圈:f/8,快门速度:1/1250秒。

镜观

我们的两万里“山海之约”,始于G219国道起点的喀纳斯景区。这里的禾木村如“人间仙境”般迷人,我们结识了带领村民致富的村支书苏卡。

虽不是旅游旺季,清晨上山观赏美景的游客络绎不绝,奔忙其间的观光马队农民专业合作社队员下山后,苏卡才有时间和他们商量马队发展事宜。

参加马队,是村民们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目前,马队成员中有68户是脱贫户,家庭年收入逐年增加。

马蹄行疾,我背着数十斤重的器材攀爬雪山,步履蹒跚,好不容易才追上马队,和他们一起登上平台,俯瞰全村。我操作无人机,拍下这幅令人心潮澎湃的壮阔场景。

走访民宿、学校、商铺……忙碌的一天,苏卡脚步不停,我快门不断,用镜头记录下像他这样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策马奔腾”、默默奉献的身影。

镜语

他们,是振兴家乡坚定的同行者

站在高岗,铆足气力

紧跟时代脚步,昂然奔赴

在这里

流淌着牧民们淳朴的血脉

他们挥洒汗水,艰苦奋斗

让多少人流连忘返,收获“童话世界”的款款诗意

“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蒙古族图瓦人,

这片土地就像我的母亲。”

一份敬畏,一份感恩

此刻,太阳升起

故土的未来,愈加清晰

无处不舞台无处不光亮

3月23日,耿马县民族歌舞团团长王峰(左)在拍摄傣族女创拳小视频。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机型:索尼A9,镜头:适马85mmF1.4DGDN,焦距:85mm,ISO:400,光圈:f/4,快门速度:1/400秒。

镜观

近期,网上掀起“春天傣族舞挑战”热潮,作为配乐的傣族舞曲也走红社交网络,原创是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

我们从昆明出发,翻山越岭600公里,慕名而来。“这是我们的原创傣族舞蹈‘南西米。”回答网友问题的同时,耿马县民族歌舞团团长王峰不忘宣传团队新作品——《up耿马》。

跟着他进入一个山洞,全县哪儿比较美,哪儿适合给团队拍宣传视频,王峰一清二楚。他在洞口全神贯注为团队演员练习傣族女创拳录制视频,丰富的镜头语言里,凸显傣族女性的柔美形象,尽显耿马的大美自然风光。而这幅场景也在我们的镜头里似梦似幻,如临仙境。

镜语

你在水之湄,我在湖之畔

这一曲,娉婷山水的嫣然一笑

青春,灵动,风姿摇曳

一次次寻访传统

一次次聆听时代声音

每次舞动,

尽显自信的“年轻态”

掌声来自民间又回馈民间

舞台无处不在,光亮无处不在

创新,是传统非遗生生不息的动力

把春天装进小小的风筝里

3月31日,重庆广阳岛的一片草地上,两名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视力障碍学生牵着手放风筝。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机型:索尼LICE-7RM4,镜头:EF70-200mmF2.8GM,焦距:117mm,ISO:320,光圈:f/2.8,快门速度:1/5000秒。

镜观

与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的孩子们结缘始于15年前,当时这所学校的名称是重庆市盲人学校。狭小的操场、老旧的教室、怯生生的学生、充满爱心的老师……从那时起,我就想,作为记者,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15年间,我持续记录学校发展的点滴变化。这个春天,我跟着学校老师李英,带着视力障碍的孩子们来到草坪踏青。游人在放风筝,孩子问老师:“风筝长什么样?”

天空下起了小雨,李老师像变魔术一样,拿着一只风筝走到孩子们中间。孩子们排着队感受风筝。为了满足孩子们放风筝的渴望,李英把风筝线收短,将视力适应能力较好与适应能力稍弱的孩子结成对子,让他们尽可能地在广阔的草坪上自由奔跑,也时刻叮嘱他们注意安全。

小小的风筝在孩子们的手中传递,每一次转交,都会有“成功”经验的分享,语气里满是兴奋和欢乐。我举起相机,為每个孩子定格他们放风筝的表情,多么幸福又多么纯粹。

镜语

把春天装进一只小小的风筝里

一根细细的线,爱在手心里悄然传递

牵着它,收揽天空的蓝、地上的绿

不在我的眼睛里

却在我的手心里

借着风,乘着爱

可以骄傲地大声说

春天是什么颜色

摸一摸,闻一闻

美丽的四季才刚刚开始

一步一步,在沙漠里植下绿色希望

4月27日,治沙人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治理区种植苗木。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机型:尼康Z6,镜头:尼克尔Z24-70mmf/2.8S,焦距:40mm,ISO:250,光圈:f/3.2,快门速度:1/3200秒。

镜观

大漠清晨,炙热还没有升起,灌木在沙沙细语。隆隆的钻机声此起彼伏,在连绵的沙丘中传递。一步一步,治沙人在黄沙中行走,辛勤的汗水在大漠中种下绿色希望。

多年来,库布其探索出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群众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性支撑的库布其治沙模式。每年,都有成百上千名来自甘肃、宁夏等地的工人来到这里,通过劳作种植苗木换取酬劳。他们通常是夫妻二人合作,既能明确分工,待在沙漠深处也能有个照应。

我的镜头拍下一对治沙夫妻:丈夫手提着20来斤的钻机打孔,妻子跟在后面种植树苗。一天下来,他们至少种植一千多棵树苗,在沙漠中步行十几公里。库布其沙漠紧邻黄河,是我国第七大沙漠。经过多年治理,库布其沙漠输入黄河的泥沙减少八成,植被覆盖率达到53%。在这些生态成就的背后,是一批又一批治沙人的辛勤付出。

镜语

劳动者是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奋斗的身影,亦是前进的身影

治沙人的坚韧

在黄沙吹皱的面容上

在骨子里不服输的信念里

细微之处都是绵长

普通背后皆为不凡

勤劳在沙漠里植出一片绿

终将在沙漠深处开出花

猜你喜欢
马队快门速度治沙
查尔斯国王要卖12匹女王赛马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相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