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培元
辞官之后,郑板桥经常在舍中埋头做画,其间他的好友金农、李鱓等经常来他这里赏画交流,他也终于感到了“归山”的轻松愉快。反映到他笔下的竹子,亦越发简约精到了。主干与枝梢、叶茎与叶片,无一笔多余,真是惜墨如金。在画竹的题跋中,郑板桥往往阐明自己的创作意图,也流露出探索的甘苦与自身艺术风格演进的轨迹。
“唉,这石头可得点上几笔苔藓才成,不然太单。”金农评说。郑板桥看他一眼,不置可否。“石上不点苔,我看有些欠妥。石头上面光秃秃的,反倒容易喧宾夺主,也显得有些单薄。”金农进一步批评道。
郑板桥重新拿起笔,补题:“石不点苔,惧其浊吾画气。”李鳝这回来了精神,拍手称赞说:“高哉,妙哉。不愧是郑板桥,就是高出旁人一筹!”
金农有些尴尬,更是不服。郑板桥拿起画,对他说:“金农仁兄,你再看看效果。”金农起身后退几步,仔细地端详,说:“哎呀,还真有那么一股清爽之气,是来自兰竹的,石头没份儿,但也不抢眼,板桥所言有理,李鳝兄弟,你赞得也对。”
李鳝摇头苦笑曰:“话全被你金冬心讲了,我们还能再说什么呢?”郑板桥哈哈大笑,金农也随之大笑。李鳝却是又恢复了一脸的严肃,嘴角上仅露出一丝勉强的笑意。他显然还是对那出宦之事耿耿于怀。
“描绘一件物象,唯状其形、态之外,更需领会体现其神髓。冬心兄之腊梅与马及僧颇有其味。”郑板桥说。他原本是想对金农有所启发,因为他毕竟是50岁之后才开始作画,难免造型上不是十分的讲究。
李鳝早已听出了弦外之音,而金农却是完全以为郑板桥在表扬自己,听着十分的得意。
“以画竹为例”,郑板桥接着说,“瘦劲孤高,是竹的精神,也是竹的灵魂。豪迈凌云,是竹的生态,也是竹的气概。无论生于悬崖峭壁,甚或傍于山石而生,竹、石只是相互衬托,各尽情态。唯有‘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才能充分表现出竹之节操、格调、韵味,不为外貌所局限,乃竹之品也”。
金农点头称是:“啊哦,我明白了,因之,你板桥画竹,不单是写‘生,更要写竹之‘神、竹之‘节与竹之‘品了。”
这一回,轮到李鳝为金农鼓掌。郑板桥却听出那掌声背后不无嘲讽的意味。李鳝毕竟是少年得志,他的眼睛里对于金农这样大半辈子行走于江湖之上的落拓之人总有几分瞧不上眼。这一点郑板桥倒是很不以为然,便说:“冬心兄,你理解不错,是这个意思。技巧的掌握简单,而艺术思想传达则难,这正是我们對后世最难尽到的责任。”
“可你们想过没有”,李鳝像是故意抬杠地说,“留下了方法与技巧,弄不好还会拘束后人个性。滞碍不化,空具形式,难免束缚手脚。其实思想与技巧本当一体,很难区分。任何可以讲解、传授的方法,都不能作为终身的依靠”。
“复堂兄讲得好,这也是我所担忧的一个问题。”
世间所谓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不在寻常眼孔中也。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郑板桥《兰竹石图》题画诗
他们说话之间白莲与童子早已将酒菜备齐,并为每人斟满一杯。金农一见酒显然又有些激动,他抢先仰头喝一杯说:“嗯,板桥贤弟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遂又指着那一幅郑板桥的新作道:“这样的画,这样的题跋,便是无古无今之作,不仅表现出不寻常的境界,更自信与气魄。既不必立格,也无法立格,更不是别人可以效仿,可谓妙哉!”
郑板桥听得,也不好再说什么,便举杯提议大家干杯。三个老友再加上罗聘连喝三杯。又有金农带来的牛肉和罗聘夫妇预备的时蔬小菜下酒,最是可口悦人。三杯之后,金农嘴里嚼着牛肉,拉长了声音又背诵道:
敢云我画竟无师,亦有开蒙上学时。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郑板桥《兰石图》题画诗
这是郑板桥另一幅画上的题识,更是郑板桥对自己绘画根源与师承关系的阐发与评定。他的艺术观点往往在绘画的款文与题诗之中即兴呈现。这是他的习惯与风格,不拘形式,信马由缰,貌似随意,其实自成体系。
“嗯,‘天机流露就是个性的流露,是你对于自然的认识与感受。既要由前人的画法与想法引发自己的个性,也要由前人的法则中感悟和领会自然神韵。因此,所谓‘天机流露,就是要陶冶个性与共性于一炉,达到主客观的融通。否则,空有个性,也不过是偏颇的成见而已,并不等于艺术。”
李鳝谈着自己的理解,显然对于郑板桥又是不无启发。引发他更全面深刻的议论,达到了理性的高度。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郑板桥《题画竹》
金农又一次端起酒盅,红着脸,故意扯长嗓门朗诵道。依旧是郑板桥的题画诗,可见金农对于郑板桥的艺术观点是格外关注赞赏的。
“这其中的一个‘活字,含义最为丰富。”李鳝显然已经打开了话匣子,“当包括做人的活儿、做事的活儿、读书的活儿、作书绘画的活儿……真知与活用,乃板桥老弟神韵所在矣。”
如此,几位志同道合的友人,一直喝到微醉,论及大彻大悟,尽兴而散。
(本文节选自《糊涂百年:郑板桥》,团结出版社出版,题目为编者所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