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曙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当代书法在国际教育和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北京语言大学作为我国唯一以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为特色的国际大学,现有全世界140 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这里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在北京语言大学成立,在中国书法的国际教育和艺术传播上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我结合自己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三点看法,以期对中国书法的国际教育与海外传播提供参考。
一是外国人来学书法,学什么?汉字和毛笔的特殊性,产生了中国书法特有的艺术形式和笔法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表现书家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意味。在书法的国际教育和传播中常常会忽略一点,把“书写汉字”和“书法艺术”“书法经典”混为一谈,把外国人写汉字就理解为是“书法”交流。我认为给外国人讲解中国书法,笔法的问题是书法的核心问题。书法家一方面要追求艺术的上乘境界,同时在书法中表现书家的个人品格。中国书法艺术对人品的强调,是中国特色的艺术思想财富,欣赏书法由感性的观赏深入到理性的思考,在道德层面上人受到熏陶,这些都构成了中国书法民族特色的内容,需要在书法国际传播中加以强化,以此区别西方的其他造型艺术。
二是我们给外国人教书法,要加强书法国际教育的“三教”问题。三教,即教师、教材和教法。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的方式和效果与在海外学习者母语环境中的教学有很大不同,因此,教学法也要有所变化,科学训练、分类指导。欧美地区的书法教学和汉文化影响下的亚洲地区的书法教学也应有所区别。同时,学习者的年龄层次、职业也呈现多元化,要求教师能够针对初学者和研修者等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目的的留学生进行教育,要求书法师资不断充实和优化,适应国际教育的需要。
我們还需要拓展书法的国际教育与交流的范围和方式,不仅要向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汉文化发达的国家开展国际书法教育和学术交流,还要加强对欧美等“非汉字”国家加强书法的国际教育,使他们逐渐喜爱、欣赏中国汉字,进而学习中国书法艺术,领会书法的人文精神。在交流方式上,不光是书法作品的展示,还要通过组织书法家和热爱书法的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书法专业大学生、研究生走出国门,进行跨文化的对话和现场书写创作,直观书法的创作过程和器具使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要加强中国书法和相关基础知识如中国篆刻、中国画、题跋、收藏、诗词、装裱、博物馆等常识的修养,以利于中国书法篆刻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教育。
三是中外要开展高层次的艺术展览和学术研讨,才能真正传播中国书法的正脉。现在国人出国机会多,各类展览也多,孔子学院和民间社团等交流日益频繁,如何避免低层次、庸俗化的文化输出,是书法国际交流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我曾经访问过不少孔子学院,有些课程,把书法和包饺子、剪纸等课程放在一起,就与书法特质不太相符。要开展高层次的艺术展览和学术研讨,如以专题创作、专题研讨、专题展览、中外比较等内容展开交流,把中国书法的创作与研究真正向前推进。
近20年来,除了各类高水平的书法国际交流展览之外,上海书画出版社举办的“赵孟頫国际研讨会”“董其昌国际研讨会”,江苏常熟举办的“兰亭会议”,苏州举办的“明清书法国际研讨会”“明清篆刻国际研讨会”,南京举办的“中国古代书法创作国际研讨会”,在杭州举办的两年一度的“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等专题讨论在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专题研讨上都有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作品集《当代中国书法》以不同书体对书家创作进行分类,对于外国人了解当代中国书法的创作也很有帮助。国家社科基金2012年中华文化外译项目也把《中国书法史》作为重要著作翻译成英文,此举有利于中国书法的海外传播,提升了传播的艺术品质和学术品质。北京大学出版社“艺术史丛书”和三联书店“开放的艺术史”丛书也出版了多本外国学者研究中国书法的著作,也方便我们了解外国汉学家和书法学者的思维,对他们眼中的“中国书法”有所认识。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