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是较早介入日本书法教育的艺术家和书法理论家。我参与的与书法有关的国际传播涉及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我简单介绍其中的部分内容。
1995年我应邀赴日本,担任日本文部省的外籍教师,在奈良教育大学任教两年,参与了日本书法专业的本科和硕士生教学。我在日本教授的主要课程是书法理论、书法史与书法技法。书法理论是教学的重点,我两年才讲完《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的十几篇文章。
在我去日本的前一年,日本成立了“邱振中论文读书会”,参与者是日本各地书法研究的专业人员,他们每个月聚会一次,由其中一人翻译《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的一篇文章,大家讨论。1997年,福岛高等工业学校的书法教师浅野天童先生开始独立翻译《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一书,历时近十年,期间来中国八次,为的是讨论译文的细节。翻译完成后,译稿交大东文化大学教授河内利治审校,历时有年,2023年将由白帝出版社出版。从这里可以感受到日本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韩国的传播以几次在大学的讲演印象最为深刻。1999年,圆光大学书法专业成立十周年,在中国、日本、韩国各邀请一位学者讲演。我想讲完成不久的论文《艺术的泛化》,但韩国方面希望讲我的硕士论文《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1981)。
从以上例子可以见出,与海外书法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研究成果的传播不够及时。一项研究,很多年以后才有在海外被阅读的机会。加强对研究成果的翻译、介绍,应该是书法国际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学者的著作,主要依靠外国学者的翻译、传播,中国方面应当更主动地参与这一工作。2011年,我应邀赴斯坦福大学讲学,介绍我的理论与创作。关于理论,我选择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形神关系的语言分析、书法文献中的陈述方式、书法作品的构成分析。其中使用的方法和结论,使听众感到非常意外。“意外”说明书法不仅与海外缺少交流,也反映了书法研究与国内其他人文领域的隔膜。
至此,想到书法国际交流的关键,首先是我们自身研究的深入。所谓“交流”,首先要有可供交流的内容。它们不能是对传统朴素的解说,而应当是在当代学术的基础上对书法的思考,最好能给当代学术提供新的认识和方法。这给国内的书法研究提出的问题是,如何鉴别此类研究、如何把这一类研究与国内外相关学术进行比较,以及今天对书法研究人才的要求。
以上谈的主要是书法传播的学术方面,那么接下来谈一谈书法的创作方面,因为作品的交流和创作也息息相关。交流不是把现有的一切和盘托出,供他人参考和享用,得有选择,得有阐说。创作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但它的交流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理论的进展。例如作品的挑选,是不是需要调整我们在展览评选中采用的方法?是否要反省既有的批评标准?对作品的阐释如何与当代学术建立更密切的關系?既然是交流,一定有汲取,有向他人的借鉴,在以往的交流中,书法汲取了什么,以后应当如何深入,是不是也应该在考虑的问题之列?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根据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