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家应重拾调查研究的日常习惯

2023-07-06 04:27何卫平
中国美术报 2023年16期
关键词:美术家美术创作

何卫平

以写生、采风、考察为形式的调查研究,对于美术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中外美术史中留下足迹的巨擘大家无一例外地保持着写生记录与探索研究的日常习惯。画家之对景写生、书家之访碑传拓和理论家之考据整理均是其调查研究的必要过程,也是他们的日常功课与职业习惯。

研究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足以厘清每一次国家发展同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1961年初,毛泽东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指出“了解情况,要用眼睛看,要用口问,要用手记”。这一针对农村和工厂的谈话在各行各业生发出无形的牵引之力。随后,中央宣传部、原文化部牵头拟定的《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草案)》应时出台。这一时期,刘文西的《祖孙四代》、王文彬的《夯歌》、钱松喦的《常熟田》、李焕民的《初踏黄金路》以及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集体创作的《收租院》等一系列经典作品不断涌现。这些作品见证并颂扬了新中国建设发展的阶段历程,可视为美术家深入生活调查研究的一次群体亮相。数十年之后,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声中,邓小平在1979年举行的第四次文代会《祝词》中提出“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段寄语强调了艺术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为美术创作突破彼时思想桎梏指明了方向。美术界不负众望,先后交出了罗中立的《父亲》、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广廷渤的《钢水·汗水》、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李世南的《开采光明的人》等“答卷”。新一代的青年创作者以乡村生活和工厂经验衔接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并运用绘画语言和社会视角,充分呈现出他们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朴素客观的记录。

当前,美术创作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艺术的传承趋于成熟,美术本体的创新在近40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已充分展现,面临新形式、新语言、新经验的瓶颈期;另一方面,虚拟仿真、ChatGPT以及不断泛化的图像信息对美术创作形成多角度的围堵。美术家借助图像技术手段在屏幕与画布之间的搬挪重组式创作几无前景可言。各大展览中,精雕细琢的作品不乏其例,在作品制作过程的时间投入亦可圈点。但是,美术家们在創作前期阶段的素材收集、调查写生、科学研究、宏观判断等方面就显得单薄、流于表面。大量趋同的图像经验和刻意的手工技艺同中国艺术精神渐行渐远。

美术界应围绕《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深入学习、提高认识,重振作为美术家日常习惯的调查研究之风。在教育领域应从根本上重新梳理写生调研类课程,逐步打破基于管理便捷的旅游线路和景区式考察写生,引导学生感受真实生活,探究自然与人文,增强问题意识,孵化优秀作品的未来力量。专业美术工作者更应主动承担文化责任,揭示社会现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探索以作品为核心手段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继而孕育新的时代高峰,为美术史的选择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

1961年,傅抱石创作了《待细把江山图画》,这是其带队的江苏国画工作团两万三千里旅行写生的成果之一。画面使用了被黄宾虹形容为“化板滞之圣药”的乱柴皴法,恣意泼洒却又恰到好处。但是,作品题跋中一个“细”字巧妙地点出了创作者的态度和旨趣。容我大胆揣度,傅抱石不止于对稼轩词句的借用,而是对以旅行写生为形式的调查研究的某种应和吧。

(作者系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美术家美术创作
第三届广西青年美术家作品提名展作品选登
今天是个好日子
美术家赵峰作品选粹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第五届西部少数民族青年美术家创作展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