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琳达·诺克林在1971年那篇划时代的女性主义艺术史文献《为什么从未有伟大的女艺术家》中写道,“女性表面上在艺术领域的不成功并非个人特征、女性生活和能力所造成,而是阻止女性发展的体制偏见和实际障碍的问题”,即女性在艺术教育、展览和获得赞助方面不能享有同男性平等的机会。彼时,女性艺术家是不被看见的存在。50余年后的今天,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女性身影出现在艺术行业,女性艺术家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甚至包揽了近年来包括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透纳奖等诸多国际艺术大奖。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我们看到女性在文化艺术领域中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我国一直致力于加快实现性别平等、促进全球妇女事业发展。在全面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政策法规之下,全社会就业人员女性占比超过四成,这无疑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在艺术领域,女性艺术家群体也在不断壮大,从当前国内艺术院校招生的性别比例来看,女性的数量远超男性,这也意味着艺术发展的未来将有更多女性的参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除了少数个例,大多数女性艺术家的创作、经历、思想仍然很少进入艺术史的书写,也很少被大众知晓。在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本报特邀请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女性艺术家代表分享各自的创作经历、对女性艺术的看法以及近期的作品等,展现当代中国女性艺术家正在用怎样的声音和艺术语言描绘这个时代。
春天的期待
何韵兰(中国女画家协会顾问)
每年三八妇女节,也是女艺术家的盛会,看到近年她们十分活跃,作品丰富、风格各异、形式多样,有很多超大画作为历来罕见。显示的不仅是功力,也有胆识。近年,优秀的女艺术家完全不亚于男性艺术家,她们不需靠吹捧(有些还很孤独),更不需冠以“美女XX”来博得眼球,这很值得庆贺!
但女画家整体来看,还是重技巧、重精心加工的作品偏多,而具有震撼力的作品不足。当然,这也不仅是女性画家的问题。问题还在于部分女画家满足于浅表的成功,关注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它的附加值,失去了女性本来少功利需求而更真诚的优势。我们很可能忽视了千百年女性无地位可言的历史,它仍会给我们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迹,而且在当今会以异化了的各种面貌呈现,我们应该认真看到这些印迹就在我们身边。
最近网上热议北大三女生和日本学者上野千鹤子的对话,重新挑起沉寂多年的女性话题。我们有没有必要从女性文化角度做进一步思考呢?我过去常提到女性在家务和老幼照顾上负担重,今天看来,男人负担也不轻,这已经不是降低对女性要求的理由。今天女性在自尊自强、努力超越局限方面还是做得很不错的,因此女艺术家也能向社会呈现出色的作品。但的确,我们在新形势和智能泛滥的时代,如何既守住底线,又更好地开发自已的才智和创造力,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
我欣慰地看到,有很多女画家,不满足已有成绩,她们读书、学习、思考,关注精神和哲学层面的问题,关注时代、关注真实的生活。她们理解的女性主义是指有独立思考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在生命体验中更好地认识和发现不一样的自己。她们努力排除功利和习惯思维模式的干扰,考虑自己自由灵魂的诉求如何呈现,最强烈的情感如何表达。相信她们会在艺术上有更大的成就。
很多人认为成功的艺术家机会幸运、自在潇洒、自信顺手……实際上创作真正的好作品,不论尺幅大小、主题轻重,都有很艰辛的过程。满足于“一朝鲜,吃遍天”那两下子的熟练技能,作品不可能有感人的力量。
值此女性的春天,对不自满、不停步的年轻女艺术家寄以热忱期望,她们终将为女性,也为中国艺术贡献具有大美、大气、大格局的更优秀的作品!不负生机勃勃的美好春光!
女性艺术将更具开放性
闫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从事艺术工作是幸运的,艺术给我带来了在作品中不停建立新世界而逐渐带来的自信心以及勇敢和力量。绘画也是我的信仰,是有太多秘密和不安时对自己的缓释方式。
自然对我有很大的吸引力。生活的角色非常真实,我需要自然这个参照物完成从生活到艺术的过程,通过它构建形状、色彩和风格,以表示我的努力和活着的样子。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我的创作点更多地集中在心怀祖国和放眼望世界,但个人能做的更多是关心亲人、关心世界的和平,同时更加希望有敏感的力量,发现新视觉。随着时光流逝,人生值得感知,善感的生活能生发出一些创作的母题。我时刻整理精神,思考在前。
我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女性题材,它关乎生命和生机,涉及美术史上的经验、图片和生活的关系、生活和艺术的关系。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来看,我希望自己的作品有理性的里子、野生的范儿。同时我也希望画作能呈现出女性温柔浪漫的勇敢和绝决。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历代所记载的艺术家几乎都是男性,而今天有所不同。我的困扰并不来自男性建立的艺术标准,而是来自动物的本能和文明理想国之间的缠绕。我在创作的不断进行中建立了一种作为人的自信,作品会慢慢显现出一种不同于男性艺术家的视角。在习惯于用男人的标准和男人创造的程式去画画的过程中,我愈来愈有能力发现对自身性别认同的自觉意识,开始从性别的差异和共同点中去发现自己的价值,尝试从自身经验出发,用作为个人的视角去诠释这个世界。希望我的作品有今天这个时代的气息。对艺术家来说,“雌雄同体”是一个好词。
今天再去提“女性主义”艺术似乎有点过时了,我更愿意超越性别地去谈女性创作者们所关注的问题、她们的创作状态,以及作品本身,而不是聚焦在二元对立的性别意识上。女性主义的艺术也好,思想也好,在我看来是关于实现自由的可能性之话语,而并非某种真理。基于女性真实的生存处境,我们去理解与思考这些处境,有时候也提出改善这些境遇的策略或想法。女性主义艺术首先是具体的,因而应当是有很多种的,未来也将有更多种。它对未来具有一种敞开性,也具有生命力。我们总是通过一些行动,对于艺术家来说,是通过艺术,说出那些面对现实想说的实话。这不论对于男性还是女性,是共通的。
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不完美的世界
张译丹(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所一级美术师、
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委员)
从事艺术工作(尤其是绘画专业),我似乎并没有考虑过性别问题,至少没有自觉或主动地考虑。即便我的创作以女性题材为主,但我作品的内涵与外延绝不仅限于女性这个主题或主旨。我想把艺术创作理解成大情怀的,以宽广人性、全视域生命情调和宏阔深广的人文关怀为基调的活动,即使小桥流水、小家碧玉的题材,也是能够反映深刻的思维观照与深入的人文体验的、认识价值相当强的作品。从事艺术创作,可以让我的思想力度得以充分彰显、情感表达得以肆意旷达,似乎真的与性别无关。
身为女性的身份和经验,也没有直接或主体性地关联我的美术创作,我不强化这样的意识或责任,在思维和观念层面,强调这一点无甚意义,我并不觉得因强调它而产生很明显的艺术创作价值。女性经验,更谈不上对艺术理念或创作的影响了,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的因素,本质上创作是不带性别的。我的女性绘画作品,呈现的都是内心強大、恬淡而美好的女性形象,因为艺术创作代表了创作者的良心诉求,每个艺术创作者都需要真正发自内心地爱这个世界,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不完美的世界。
近期创作中,题材上我比较观照在人物画上的探索,观照超现实和当代人物创作。当然我比较多的是画女性,也许因为我骨子里喜欢女性的性别特点吧,那种天然的流畅、柔韧度极高的人格特质、柔弱胜刚强的人性力度等等,难以言表……做法上,我喜欢超现实的东西,画面格局要大,虚实相生、以虚显实、以实扬虚,希望让读者的思绪跃出画面而寻求内心一个本真世界的视像,寻得一个更大空间的思考与更深意义的发现。我目前创作的作品在蓝色和玫红色系里寻求一种心性的表达,内心外化、凸前放置,将多重时空并列形成表象上的罗列,而实际的内在展开则是心理描写性的,既直陈又隐喻、既实写又虚化,构造一种理念上的完型空间,让读者去感悟、想象,得出自己的结论。
女艺术家不必刻意强调或掩饰性别
谢青(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找到一个自己喜欢、也适合自己的专业是幸福的,我对艺术行业的选择很坚定,这使得我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教学中能够有一个平和、满足的心态。我愿意通过细水长流、日积月累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因为艺术工作要求较大的空间和大量的时间,因此我的生活也围绕这些展开。虽然我在艺术创作中投入了很多时间,但是我的生活并不艺术,家里堆满了书和画具,显得杂乱,简化了生活中其他的方方面面,以便腾出时间从事创作。而我把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也带入了生活,包容不同的见解、了解各种我不熟悉的事物。保持天真的心态和对事物的新鲜感,使得我能够在艺术表现时有鲜活的感受。
我的专业是中国花鸟画,因为多年来对花鸟的素材比较熟悉,所以我在创作上的一些思考也都是以花鸟的形态来呈现的。近几年我试图与以前的自己拉开距离,在创作上做了一点尝试,首先改变了材料,换成了绢本来创作,局部使用了一点材料,与绢本的薄、透、细腻形成对比,造型上也加入一点抽象的因素。在这些形式语言的探索外,我一直在思考花鸟画如何拓展新的内涵。中国的传统花鸟画有着丰富的人文背景和象征意义。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发掘新的题材,增加或者拓展新的内涵,使得花鸟画更有现实意义,也是我想进行的工作。
作为女性艺术家,我认为女性的作品一定会有女性特点的流露,这是因为我们看待事物和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也是异彩纷呈的。有的作品体现了坚韧、有的表现了温婉……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的沉淀,我的作品中女性特点随着作品中“我”的成分增加,越来越鲜明。我认为自然流露,不刻意遮掩或者强调性别的特质,发自内心的作品才有感染力,女性的形象也应该是多角度的。
回到“人”的精神层面
潘汶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艺术家的工作在现实中并没有因为女性而有特殊赛道,但在这样的实际生存状态下,女性(尤其是作为妈妈的艺术家)所承担的压力要远超过男性。女性与生俱来的细腻和忍耐力似乎与男性的力量感的工作方式形成自然的阴阳两面。在艺术中有多元的艺术评鉴,“女性化”的标签依然被当作非正向的、柔软的、可拿捏的表达。然而在当今的艺术学院中,女性学生正逐步占据校园的大多数,因为经济的原因,女性的自主性获得了提升。但是毕业之后,在行业向上的发展通道中,女性比例则逐步下降,这与人的自然体能、社交方式、社会的角色认知都有关系。当一位优秀的女性艺术家能不断前行,保持强劲的后续成长,比男性而言要付出更多。
女性确实在纯力量方面不如男性,我个人并不会在这方面强求改变或是追求阳刚的表现,但是我也相信,就艺术而言,很多层面集结了阴阳两极中的丰富特质,包含了对于人性内在丰富性的探索。敏感而深入的感性表达,让女性能够在艺术行业中,从感性直觉的爆发力中获得更多对自然、对生活的认知途径。就我而言,或许可以这么说,直觉与细腻而深邃的耐压性,筑起了女性面对世界的方式。
女性的生活体验或是生命体验,是柔软、生育、抚养、对“爱”的认知,女性的独立性有更多元的可能,这些都是重要的线索。在我自己的创作中,我有意识地想消减具体的身份特质,回到“人”作为一个更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体现。因为各种机缘,我总是有机会走到山里,所以有可能,我将开始对山水与人的关系的相关创作。山水是艺术家视觉里的生长、人的生长、与物相的应和。感应地球母体在人生活中的“有趣呈现”。自然中有万般的妙趣,散落山水珠星而显焕彩。人在某种意义上不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人,他应该有更高的精神层面,那是自然万物生长的一种菁华集结。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表现层面,男性和女性已经越来越趋于平等,我们很明显地发现女性艺术家的蓬勃发展,我想在当下及未来,女性艺术家一定会获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做一个整体的自己
邓柯(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副所长)
从事艺术工作最开心的就是能用眼睛去发现一些东西,比如发现自然界的规律、发现造型的律动、发现事物陌生而又熟悉的一种记忆或者经验,当然还有塑造的惊喜。人们常常会认为雕塑是艺术行业的“体力活儿”,周边的朋友也会认为女性做雕塑很不容易,而事实上现在做雕塑的女性比以前要多了不少,做喜欢的事情是充实的、不累的。从事雕塑的女性相对于其他美术类专业的人数要少很多,但面对雕塑创作中主要的、重要的问题,性别的差异性并不那么明显。我觉得,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标准和独特的工作方式,整体而言的标准是创作规律上的标准,也有时代的标准、历史的标准,有些标准在不断摸索总结中形成,标准也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建构的,遇到的困扰常常多种多样,但在创作上还是需要多元的、丰富的、更加自由的表达。做了母亲后,我需要把更多精力分配给家庭,不过生活与雕塑创作是相互滋养着的。
当然,女性身份和经验是女艺术家不能回避的问题,比如情感世界可能比较细腻丰富,经历中的少女时期、作为母亲的时期,有不同的阶段、角色,有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建立,都会影响到创作,也许不仅是从主题内容的角度去关联,有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联系,身份和经验会引发内省的过程,然后在作品的气质上发生变化。我做的雕塑中有些关于童年、有青春期奔跑的状态,还有中年的聆听和老年的眺望。这些在雕塑中的女性,有些做的是我,有的是我的长辈。手上拿着泥巴,“我”就成了一个被自己重新审视的对象,在塑造过程中完成对自由、自省的理解,做一个整体的自己。
在个人创作中,我觉得感人的题材表现还是要有生活,题材可大可小,有生活温度、有生活质感、有生活热情才能让雕塑有活气、有灵气,比如在雕塑塑造上,专注于形式语言的问题久了,偶尔停下来会思考作品与作者本身生活之间的关联,我这两年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语言上,还有很多没有开启的想法,中国国家画院里各专业之间的交流学习让我感触很多,触类旁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尤其在传统艺术语言的转化上,可以尝试的路径很多,这需要长期专注浸润的探索过程,也许碰壁、也许试错,但一定有很多的可能。
今天,新时代中国社会语境下,女性的视野更加开阔,女性艺术语言更多元,视角也具有独特性,材料媒介运用多样的方法,挖掘个性,形成生动鲜明的艺术风貌,展现了新时代女性艺术的创造性活力与文化价值。
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已融入性格
沙永汇(中国国家画院版画所副所长、
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为女性艺术工作者,家庭生活对我的影响相对较大。这使我对人的家庭生活产生了更细腻和深刻的认知,这些认知部分融入了我的作品当中。我的作品有时会通过人物的家庭关系设计画面布局,也会把家庭中的人物形象引入画面,使作品更富亲情、更有温度。
我觉得女性对身边生活的变化有着格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我的作品也经常把城市、街道上的偶见作为描绘的对象,正是这些生活的点滴折射出最伟大的时代变迁!我感受到新时代女性最大的特征是具有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已经融入生活、融入性格。艺术作品呈现的女性形象,应该把这种独立性及其在生活事业中的表现充分表达出来。
谈到女性主义艺术,它与女权运动的兴起密切相关,在西方影响较大。在长期坚持男女平等的中国,并没有极剧膨胀的社会基础。在我的工作中,并没有感受到男性为主导的艺术规范对我的艺术创作产生过什么影响,甚至没有感受到我们当代的艺术标准有任何性别差异。女性主义艺术可以作为开卷有益的艺术风格加以欣赏和借鉴,没有必要、也不会走向极端,它会逐渐成为女艺术工作者艺术生活的一项有益补充。
我近期的作品主要关注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重大历史题材,聚焦于国家重大工农业建设成果——以艺术的形式记录历史是艺术工作者的固有职责。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中,我正在深入思考版画语言的兼容性,尤其是与世界各民族传统艺术语言的交织和融和,预计将有作品呈现。
艺术创作的神秘与有限
耿雪(中央美术学院讲师)
近年来我们经历了许多内外世界的变化,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艺术家更需要保持对世界的敏锐观察。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我一直以来的工作并没有集中在女性身份上,我始终认为女性和男性的普遍性差异也并不是绝对的,个体的差异有时又会超越性别。但男女艺术家在处理同样的材料时,会自然地被不同的性别意识影响。
我的作品多以泥土作为初始材料,它又生成陶瓷、影像。我对泥土的处理是带有性别意识的,在我2022年最新的陶瓷器《巫人器》系列里,原始的生命力与未来的生命变异感同在。陶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体现人类审美力与技艺的材料,新时期时代的各种陶器都非常具有强烈的生命感,甚至是母性的特质,随着文明的发展,更多的国家权力和人文内容逐渐进入我们的青铜器、陶瓷器,但当我回望整个陶瓷的历史,我发现最有力量的居然还是新时器时代的陶器,或许那时原始的生命张力还未被文化规训。女性似乎更有天然的理由去追溯生命力的源头。
学术积累是艺术家长线创作的基石也是源泉,阅读和学习是没有性别差异的。我在创作中的许多乐趣和灵感来自对不同领域的兴趣和涉猎,不同领域的交叉思考给我了很多灵感,我喜欢我的作品是在一种“找不到来路”的地方出现的,比如2013年的视频作品《土堆》、2015年的影像《米开朗基罗的情诗》。《土堆》的主角是影像中的两个土堆,先后从自己的“身体”上挖出一些土,重新堆在自己的面前,形成一个完美的锥形小土堆(我们把沙土自然倒落,它一定会形成一个最稳固的金字塔角度的土堆)——你可以認为它们在创造或是排泄,彼此期待或是彼此失望……我们不同的自我投射使我们看到了不同的关系,我所期待的是一个给人不同思考的开放的作品。《米开朗基罗的情诗》融合了行为、影像、诗歌、雕塑等等,所有的因素构成了一种这件作品自己的语言,你很难去具体分析到底是什么在发生作用,它就是这样被生成了,并且是创造了一个开放的路径,大家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入作品。
女性的性别意识、身体意识、敏锐的感知力、感性能力总是被强调的,而理性思维往往被外界所忽视,在我的创作经验中,理性和感性通常是相互激发的,学术的积累也会带动起更深厚的感性力量。从科学的角度看,积累的多、广、杂,其实是帮助脑神经元被更多的激活,神经元交互时可以激发出更多的“火花”与“思想”。而“思想”又是被“语言”所限制的,因为被限制,方可变成艺术创作的灵感,要被艺术家想尽办法表现出来,这样的超越一般语言的过程对我来说经常是有神秘性的——我们只能无限接近,却无法抵达。
当我越来越认识到艺术创作的宽广,就越感觉到创作过程的神秘性,也越来越能体会语言的有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