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花四五十万元去网购,有人一晚上只能睡一两小时……这阵子,浙江省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廖峥娈的门诊尤其繁忙,就诊的患者一半是60 岁以上的老人。“抑郁、焦虑多见,相对来说,老年患者的情绪问题较隐匿,又易被忽视。”
一年前,老伴去世后,72 岁的李先生开始反复失眠,最终被确诊为重度抑郁,但女儿接受不了,拒绝给他服抗抑郁药:“他就是心情不好,睡不着觉才这样的,哪有抑郁?你开点安眠药就行!”
医生很理解家属的情绪:他们对抑郁症缺乏了解,觉得自己每天辛辛苦苦地料理老人的饮食起居,老人怎么会抑郁呢?“抑郁、焦虑都不可怕,不正视、不接纳才最可怕。”老年人的心理其实很脆弱,家人只关心他们吃饱穿暖,照料好生活是不够的。老人容易出现睡眠、胃口变差,或变得容易发脾气、爱生气、多思多虑、一点小事都很担心等,如果出现上述情况,要引起高度重视,不要简单地认为是老人在“作”,也可能是他们的情绪生病了。
“每年3—5月是抑郁症复发高峰期,大约占全年复发率的70%,这是一个危险的季节。久病老人三成有抑郁。”医生介绍,老年精神疾病以躯体症状居多,如入睡困难、眠浅易醒,沉默寡言,心悸心慌,坐立不安,肠胃不舒服(如便秘和消化不良)、全身疼痛(服止痛药无效)。症状一般上午较重,晚上较轻。
如果自己或身边人出现情绪问题,咋应对?精神卫生科医生给了建议。
3 种反常多留意
“睡眠反常是最好的预警器。”患者和家属要多观察,出现以下迹象,要及时就诊。
睡眠异常。如出现入睡难、多梦、早醒或者嗜睡等情况都要引起重视。
出现情绪反常。如突然情绪不高、沉默,或者突然很亢奋、烦躁、话语变多等。
出现装扮异常。如过分浓妆艳抹,穿艳丽的衣服,穿衣风格和平时完全不同。有些人性生活会变得频繁和亢进,伴侣之间要多留意。建议患者和家属多运动,多交流,多外出,多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了解自己的性格
以杯子中的半杯水为例,正常人会认为“我还有半杯水可喝”,而抑郁症患者往往觉得“我只剩半杯水了”。普通人可采用运动、晒太阳、规律生活等办法保持健康的心理。此外,还要了解自己的性格。易焦虑的人总会把事情估计得很严重,易抑郁的人总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性格虽不能改变,但对一些极端性格可适当纠偏,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
状态不好早就医
面对负面情绪,每个人都有自我调节的方式,超出了度,我们才需要借助外力来干预。正常的负面情绪反而能促使人前行。对患者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如果感觉到自己状态不好,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