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山东省日照市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对数字乡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因地制宜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在打造一体化数字乡村平台、推进数字乡村治理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果,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要注重加强观念更新、顶层设计、融合发展、开放合作和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好思想认识、资源统筹、农业数字化转型、机制创新和人才支撑问题。
党的二十大報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山东省日照市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对数字乡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统筹推进、多方参与、试点带动,围绕特色产业、特色功能、特色文化等,打造多类型、多模式的典型样板案例,因地制宜探索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新应用、新业态和数字乡村建设新路径、新模式,涌现出以数字经济、数字治理、信息惠民等为核心的惠农码、红旗渔业、曲坊现代农业、“莒智牧”“创小店”等一批数字乡村应用场景。同时,立足乡村实际,强化科技赋能,创新打造了日照一体化数字乡村平台,助力乡村数字化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新动力。
数字乡村建设现状
1、打造一体化数字乡村平台
根据《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相关要求,日照市在前期打造的数字乡村平台1.0版本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提升平台功能,打造全市统一的数字治理、数字经济、网络文化、信息惠民等功能为主的数字化、综合化的数字乡村平台2.0版本。新平台主要包括数字乡村APP和数字乡村管理平台,构建起乡村-乡镇-区县-市四级管理体系,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乡村治理新模式,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与信息化深入有机融合。其中数字乡村APP为面向乡镇街道、村委及广大群众的数字化线上平台,主要涵盖数字治理、数字产业、数字生活和数字金融四大板块,并可根据各乡镇特色定制个性化功能和页面。数字治理主要围绕党建工作、政务管理、网格中心、应急管理等方面,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提高乡村治理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水平。数字产业主要聚焦数字农业、文旅生活、产业孵化等,通过数字化手段,帮助乡镇及广大群众充分挖掘产业价值,助力乡村振兴。数字生活着眼整合公共资源,为乡镇群众提供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数字化服务,让广大群众共享数字红利,包括线上资讯、线上缴费、智慧校园、智慧物业、新时代文明实践等。数字金融围绕惠农存款、惠农信贷、金融便民服务等方面,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打造乡村金融新生态,借助数字化平台,让群众享受便捷、优惠的金融服务。数字乡村管理平台的数字乡村可视化展示中心可将数字治理、数字产业、数字生活、数字金融中各项数据通过数字、图表等可视化的方式动态展现,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数据支持。管理者亦可通过数字乡村后台管理系统进行系统管理用户及权限管理、内容发布及修改、反馈问题处理、数据统计查询等操作,实现乡村治理线上化、数字化。
2、数字乡村治理成效显著
日照市以北京路街道车家村为试点,联合山东联通、阿里钉钉等企业推进数字化乡村建设,以5G和新基建为基础,以乡村要素数据化为主线,搭建数字化村民自治平台,打造了“数字车家村”。车家村以“钉钉”APP作为入口,将社区便民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公益服务、电商服务、劳务服务、乡村教育服务等进行整合,建立起数字党建、幸福村庄、日照大嫂、政务服务、智能办公硬件和互动互助等6个基本农村治理单元,让群众利用智能手机就能查询党务村务、接受自治管理、享受便民服务、加强邻里交流等便捷高效的管理和服务,打通了数字化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2022年3月,“数字车家村”入选山东省基层治理实践案例选编。
3、农业数字化转型刚刚起步
发展数字农业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数字农业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强力推动、市场主体主动和各方支持互动。目前,日照市数字农业建设尚在起步探索阶段,数字应用主要体现在专项业务及经营主体智慧农业领域,已建成“惠万家”数字平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信息平台、农田建设管理平台、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平台和“畜牧养殖一点拍”小程序等数字化平台和应用场景。“惠万家”数字平台以农资直营为起点,探索创新“惠农码+直营”模式,构建起以“惠农码”追溯为核心的信息服务平台和以“直营”惠农为目标的农资直营流通服务体系,不仅让农民购买到优质优价放心农资,而且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可追溯。农田建设管理平台能够实现对日照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过程质量、进度在线监管,采集分析全市42个墒情监测站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管理人员和车辆不到位造成的监管缺失问题。
存在的问题
1、基层群众对数字乡村概念缺乏认识
由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加之农村人口多以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为主,数字化素养低,对现代信息和智能科技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不高,普遍对农村的数字化建设和管理缺乏感知。大多数农民对互联网的使用局限在微信、微博、淘宝、抖音等平台,甚至连数字乡村的概念都没听说过。在缺乏直接利益刺激的前提下,农村基层居民对学习、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2、农业数字化转型进展不快
由于数字农业涉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应用等多方面现代科技,技术含量高、投资成本高、维护费用高、人员要求高,推进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缺少政策扶持,投入不够。目前各级涉农项目奖补资金均没有单列数字农业建设内容,政策性资金引导支持导向不明晰。二是受数字农业建设投入周期长、资金大、见效慢和生产成本加大、缺乏相应人才进行日常操作、维护等因素的影响,各类主体自主投入发展数字农业的积极性不高。
3、顶层设计有待加强
乡村的情况千差万别,数字乡村建设应该注意结合乡村基础条件和实际需求加强顶层设计,避免用一个模式简单在乡村复制。目前,由于数字乡村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在顶层设计上仍存在与基层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标准规范不完善、投入分散、重复建设和资源低效利用等问题。
4、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匮乏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数字化环境和待遇均处于劣势,数字化人才难以扎根农村;部分地区由于缺乏经费,对数字农村的人才培养培训不足。特别是农业信息化人才体系及队伍不完善,缺少既懂农业又精通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影响数字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推广应用。
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注重观念更新,着力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
针对农村基层普遍对数字乡村缺乏认识的问题,要坚持解放思想,以观念破冰驱动行动突围。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形式和宣传载体,充分发挥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体便捷性的优点,深入宣传党中央关于加强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向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广大农民讲清楚数字乡村建设的重大机遇和时代价值,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广大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二要强化能力提升。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高度重视基层干部的数字乡村建设能力,重点加强对乡镇(街道)、村干部和涉农领域的党员干部的能力培训,通过开设专题培训班,深入学习中央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切实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抓牢抓实。将“数字乡村建设”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专题课程,持续提升各级党员干部的数字能力素养。三要注重示范带动。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大力培育数字乡村建设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及智能化示范园区(基地)、示范企业,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和带动乡村创业创新。
2、注重顶层设计,着力解决好资源统筹问题
要坚持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加快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和农业农村基础数据整合共享。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数字乡村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厘清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数字乡村建设权责清单,适时开展数字乡村发展评价和督查考核工作,形成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平台互通的强大工作合力。二是注重整体规划。加快制定省、市、县、乡四级数字乡村发展规划,做好数字乡村建设与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切实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同时,在数字乡村顶层设计上充分考虑各地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群众素质等各方面差异,把握当地实际情况与多层次需求,制定接地气、切实际、有力道的数字乡村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农业遥感、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应用。三是加快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制定。引导各方协同推进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建立统一、融合、开放的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固化有助于“三农”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数据资源体系,加强各地数字乡村数据资源库建设;加快数据规范和开放共享,有效推进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规范和整合,统一数据标准,加快开展数据资源资产化、资本化。
3、注重融合发展,着力解决好农业数字化转型问题
要着力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培育农业新业态等方面发挥助推器作用。一要注重全链条发展。按照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思路,对传统农业进行全方位、全视角、全过程的数字化改造,建立上下游协作机制,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原则,谋划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构建农业服务业体系,形成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格局。二要积极培育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特色主导产业,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化体验等创新发展旅游、民宿、游学、创意、文化、康养、运动等新业态,打造感知体验、智慧应用、要素集聚、融合创新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圈,提高涉农产业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三是注重龙头带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数字乡村和智慧农业,综合考虑产业发展状况和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加快培育一批农业农村智能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推动形成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竞争力强劲的领头雁型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4、注重开放合作,着力解决好机制创新问题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等各参与主体的职能边界,充分挖掘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一要理顺政企社三者关系。政府要加快自身职能转变,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同时有效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积极探索“公投民建、公管民营、先建后补”的可持續发展机制,构建政企社良性互动、相互赋权、彼此增能的制度化安排。二要强化资金统筹。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加大对智能化设备购置、重大应用示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三要建好用好发展联盟。广泛整合政、产、学、研、用、金等资源,建立数字乡村发展县域联盟、校企联盟、产业联盟、智库联盟,加快对一些关键适用技术的协同研发、成果转化和对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推广,实现多方共赢。
5、注重队伍建设,着力解决好人才支撑问题
当前,各个城市正在打响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农村想要吸引人才变得更加困难。对此,一是盘活本土资源。深化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民数字技能培训,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开展网络知识普及。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乡镇联村干部、第一书记等主体作用,不断提升乡村人才队伍数字素养。二是借智高端资源。加快培育数字乡村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健全专业人才支持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才到乡村开展兼职挂职和技术指导,出台优惠政策,特别是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吸引专业人才和团队到乡村开展项目合作、基地共建和创新创业,推动数字产业在乡村蓬勃发展。三是深挖乡贤资源。大力实施引才回归、引业回乡、引智回哺、引资回流工程,通过加大资金激励、落实政策扶持、健全社会保障等方式,引导鼓励在外优秀企业家、农村实用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回乡创业,积极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作者简介
郑鹏飞 中共日照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