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俭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旗帜鲜明地坚持实事求是,大力发扬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真正解决工作实践中实事求是“难”的问题。
一
实事求是,首先碰到的是如何把握“实事”的问题。把握客观实际乃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大前提,然而,“实事”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系统中,要把握它却颇不容易。一是“实事”有表层与深层之分。在实践中,“实事”有简单和复杂两个层次。有些事物比较简单,人们比较容易了解其本来面目,容易做到实事求是;有些事物则相当复杂,需要不断深化对复杂的客观事物的相互关系、本质特征的认识。面对复杂层次的事物,人们往往容易凭感官去了解它,容易被“实事”的表象所蒙蔽,而深层的实际却蕴含在事物内部,只有深入调查研究,用理性的思考才能去把握它。否则,就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二是“实事”有局部与全局之别。事物本身是多面性的整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一般人接触的“实事”往往是局部的、不全面的,如果仅从局部的“实事”出发,而无视全局的“实事”,往往会脱离客观实际。因此,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定要有全局观念与大局意识。三是“实事”有静态与动态的不同。静态的“实事”容易了解,动态的“实事”难以把握。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实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不断研究发展着的事物,使认识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只有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从“实事”中“求”出“是”来,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二
党员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能否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以下情形。一是轻视学习,不会实事求是。一些同志没有摆正学理论与抓实际工作的关系,缺乏自觉学习和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意识与功底。因此政策理论水平不高,认识能力不强,不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善于去伪存真,在复杂的情况下,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容易陷入“拍脑袋”决策的误区,扭曲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二是掌握实情少,不能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客观实际是实事求是的首要环节。而现在有些同志作风漂浮,不深入实际,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不了解实际工作中的真正问题和主要矛盾,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胸中无数决心大;有些人满足于听汇报、看报表、要数字,甚至把道听途说得来的“小道消息”作为决策的依据;有些人也下去搞调查,却是“身入心不入”,对问题知之不全,知之不真,知之不深;还有些人闻喜不闻忧,热衷于锦上添花。如此种种,思维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事求是成了无米之炊。三是思想僵化,不懂实事求是。由于多年形成的思维定势,导致思想方法的僵化、保守,不懂得或不善于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用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去硬套千姿百态的现实生活,用陈旧封闭的观念去衡量早已发展变化的事物。这主要表现在想问题、干事情习惯于从定义出发,从文件出发,对现实麻木不仁;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凡事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不能结合新的实践去创造性地思考与工作;不善于在新事物、新领域中探索新的规律,满足于没有创新的平稳,用所谓的“稳”袒护头脑的僵化。四是党性不强,不敢实事求是。党性不强在坚持真理方面就会底气不足,就不敢实事求是。有的人为了突出“政绩”而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有的人在是非面前明哲保身,明知不对,少说为佳;也有的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抬着捧着,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正气讲和气。因此对正确的东西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对错误的东西不敢旗帜鲜明地抵制,看准的事情不敢做,或虽做了,一旦遇到阻力就会动摇放弃,患得患失,缺乏彻底的、大无畏的求实精神。党性弱,私心必重,使得“实事”被任意扭曲揉捏,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束之高阁。
三
解决“实事求是”难的问题,要在以下方面下真功夫。
第一,增强宗旨意识,提高能力素质。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首要前提。无私方能无畏,无畏才能直面现实、讲真话。而以追求个人利益为唯一目标的价值取向,轻则待人处事患得患失,搞主观主义和小团体主义;重则讲假话、报假情、沽名钓誉。只有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切实逾越个人和局部利益的障碍,才能真正坚持实事求是。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大力提倡重视学习、认真学习、善于学习的风气,彻底改变主体缺乏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缺少改造客体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状况。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善于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矛盾运动的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锤炼扎实作风。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必然导致对理论浅尝辄止,对实际“蜻蜓点水”。如果抓住理论的“片言只语”和实际的“一鳞半爪”大做文章,结果求到的“是”必然形似而神非。要做到实事求是,一定要对理论刻苦钻研,对实际作深入、细致、全面的调查研究,“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把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建立健全机制,强化实事求是制度保障。当前干部政绩考核上的一些弊端是造成偏离实事求是原则的根源之一。一些单位往往以表面的、短期的政绩论“英雄”,致使有些干部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搞形式主义。因此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考察干部,不能只看现在,不看过去,只看数字,不看实效。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考核,把历史起点、地域环境和实际效果结合起来考核,把产值产量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考核。真正做到全面、客观、具体、公平、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核干部,严防弄虚作假者趁机钻空,投机取巧。建立有效的惩治作假制度,是打击弄虚作假的有力武器。对搞弄虚作假的人,一经查实要坚决惩治,使其政治上身败名裂,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对勇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干部,要大力表彰,大胆提拔重用。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措施。对各级领导者的考核指标、政绩、数字要公之于众,接受各方面的监督,通过加强切实有效的监督,使实事求是蔚然成风,弄虚作假者无所遁形,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坚持实事求是的自觉性、主动性。
第三,营造良好氛围,发挥正向激励作用。要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让坚持实事求是的干部得到信任、提拔和重用,吹牛拍马的干部栽跟头,就能促进干部队伍形成实事求是之风。反之,如果“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必然冷落兢兢业业、踏实苦干的干部。要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从历史上看,什么时候政策环境比较宽松,人们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能畅所欲言,社会就繁荣,科学就进步。实事求是是一种探索,难免会犯错误,所以要努力营造鼓励积极探索的风气,允许试验,允许失败,允许在改革和前进中犯错误。如果我们的政策环境不宽松,不容錯,对改革探索者过于苛刻,人们就会思想禁锢,墨守成规,难以实事求是。要大力宣扬实事求是、埋头苦干、敢于坚持原则与真理的典型,对弄虚作假的行为予以曝光,促使人们自觉坚持实事求是。
(作者单位: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纤维检验局)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