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璇
伴随《流浪地球2》《三体》等科幻作品的走红,让主打中国主题、展现国人想象和传统文化的科幻影视作品陆续出圈,加速中国科幻产业发展。
中国科幻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提到,2022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877.5亿元,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
我国科幻产业发展处在哪个阶段?和行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哪儿?哪些领域将迎“风口”?对此,《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与传播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陈玲。
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充满未来感的“科幻初体验”大多在荧幕和小说上完成,实际上,成熟的科幻产业链远超于此。
据陈玲介绍,科幻产业是“以科幻创意为内核”形成的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在科幻产业涉及的领域中,以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最为突出,但科幻游戏、科幻衍生品、科幻文旅等领域渐露锋芒,尤其科幻游戏已成为科幻产值的主力。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以《和平精英》为首的枪战题材科幻游戏上线仅7个月便成功登顶下载排行榜榜首位置,平均日活用户数达5000万。
《报告》提到,2022年科幻游戏产业总营收达565亿元,科幻手游市场占比提高,营收达562亿元,其中本土科幻游戏海外市场表现良好。二次元科幻手游整体收入达75亿元,与2021年相比增加12亿元,数款游戏收入超过亿元。
同时,陈玲表示,当前科幻的赋能效应越来越明显,其产业形态应对标一般的文化产业业态,如“科幻内容创作生产”“科幻创意设计服务”“科幻文化传播渠道”“科幻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科幻文化装备生产”等。
科幻产业对促进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科幻+”赋能效应也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例如“科幻+教育”“科幻+沉浸式体验”、“科幻+品牌传播”、“科幻+城市赋能”等。
受益于此,中国科幻产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877.5亿元,总体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
陈玲列举出近7年的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进行验证:2016年为100亿元、2017年为140亿元、2018年为456.35亿元、2019年为658.71亿元、2020年为551.09亿元、2021年为829.6亿元、2022年为877.5亿元。
“科幻热”持续升温,也让业态不断丰富完善。“科幻文旅是近年来发展势头极为强盛的领域,其2022年总营收高达150.3亿元,是2022年科幻阅读产业总体营收的5倍,发展潜力巨大。”陈玲说。
她认为,未来3年,科幻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千亿级,科幻行业从业者数量也会迎来逐步增长。
2006年5月,计算机工程师刘慈欣的作品《三体》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虽收获不少支持,但与主流文学创作相比,“科幻写作”颇显“小众”。10余年后,《三体》已经卖出2000多万册并译成2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出版。刘慈欣也凭借该书,夺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也是该奖项自1953年创办以来,首次颁发给非英语作家。
“科幻产业首先是内容产业,不论是科幻阅读、科幻影视、科幻游戏还是科幻文旅,它的核心都是优质内容。”陈玲表示,依托优质的中国科幻内容,正如《报告》所提到的,我国科幻产业发展已经迎来了黄金机遇期。
她特别提到,“黄金机遇期”的重要基础得益于政府层面的大力支持。2020年,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同时,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10条政策措施,这也被称为“科幻十条”。
“在政策引导下,近年来科幻内容获得高质量发展,出现了以《流浪地球》系列电影、《三体》剧集为代表的高质量影视作品,并逐渐推动科幻影视产业的工业化,形成内容生产的良性循环。”陈玲说。
值得注意的是,科幻是科技时代的见证。好的科幻作品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在创作上的投射。只有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
2023年春节档,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在全国院线热映。影片中的行星发动机、太空电梯、月球基地、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等“硬核科技”引发全民热议。不少观众发现,影片中诸多“黑科技”并不是憑空想象,而是依托现实的“中国智造”。中核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国家队”也发声大力支持,集体表示“你们只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陈玲认为,大力发展科幻产业,是促进科学普及和传播、改变公众认知和理解科学技术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中虚构的技术对科技发展计划或目标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为科幻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越来越相信中国科幻发生的可能性。”陈玲说。
中国科幻产业爆火是中国现代化、工业化、综合国力崛起的必然结果,在技术更新、人才培养、内容创作上都有明显提高。
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幻产业对创新技术的应用仍然不够深入。陈玲坦言:“目前国内科幻电影方面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较多,但在其他的衍生剧、动漫方面,仍采用较为粗放的制作技术,这主要归因于制作成本过高、受众市场不大。”
在内容创作方面,发达国家科幻产业内容开发方式存在较多创新,例如国外影视机构在拍摄科幻作品时采用互动性剧本,而当前中国科幻影视在开发时,多采取较为传统的创作或改编方式,集中于对已有内容的改编,缺少对新型改编方式的探索。
陈玲认为:“短期内,中国科幻产业需要重视经典IP的改编,以超级IP为主,尊重原创内容。同时培养创作人才,为科幻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长期规划方面,中国科幻产业应当加快数字化步伐,提升配件设施,完善产业链,开发新的创作、改编模式,谋篇布局,从而提升中国科幻产业链的完整性。”
目前,中国科幻产业衍生出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如科幻阅读、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文旅等,但行业跨度大,产业概念尚未形成共识。
陈玲说:“科幻产业涉及范围广,且多为跨行业发展领域,在推进产业协作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企业之间协作不足,导致科幻产业资源要素流动不充分,缺少牵头发展的领军企业,在大型科幻项目的孵化与运作方面,难以形成重组合力。此问题在IP打造与传播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她举例称,《三体》是我国目前最知名的科幻IP,内容丰富、人物形象众多,其中人物都可以进行IP开发。虽然该IP出版了文学书籍、有声书、短视频、电视剧等,但相关周边、游戏、文旅等产品尚待开发。
陈玲还指出,“科幻热”引发一批大型科幻綜合体建设项目盲目上马,但后期可持续运营的项目却较为稀少。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全国新建成或规划建设的科幻主题园区共8个,但多数处于中止建设或陷入停滞运营状态,行业对于如何打造可持续科幻大型项目缺乏理性规划。
同时,中国科幻作品译出总量及竞争力有待提升,输出品类需要扩充。中国科幻电影的海外票房远未达到理想,与国内引进的海外科幻影片相比,票房差距依然明显。
此外,如何让中国科幻“热”下去,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
对此,陈玲直言,中国科幻产业想要持续发展,就要拥有更多原创IP,更完善产业体系和更多政策支持。
她认为,科幻IP是产业链的重中之重,也是科幻产业的核心。完善的科幻创作机制,能够培养原创科幻创意家;优良自由的创作环境,能够为科幻创意家提供更多灵感,产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在IP创作方面,建议建立健全科幻创作机制。
她认为,在科幻产业链方面,要健全科幻产业体系,形成完善的开发机制,防止出现“有IP却难以开发”的局面。要鼓励企业注重IP开发,形成长期布局,构建以IP为核心的产业链,包括人物形象、漫画、动画、电影、线下周边、专属主题公园等,充分挖掘优质科幻IP的价值。
责编:杨琳 yanglin@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