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战略:融媒时代媒体新闻生产的路径选择

2023-07-04 12:14肖桂来
中国记者 2023年5期
关键词:镇街群众基层

□ 肖桂来

基层不仅是内容富矿,还是媒体实现传播、聚合价值的重要场域。在融媒转型中,媒体纷纷推进下沉战略,将触角伸向社会基层末梢,聚焦基层社会、聚焦人民群众,设立镇街、社区频道,打造基层传播矩阵,形成更加面向基层的新闻生产体系,触摸社会变迁肌理,聚合基层资源反哺新闻生产。

本文以广东媒体融媒转型实践为案例,剖析媒体新闻生产的下沉转向,并分析这种实践转向背后的逻辑。

一、新闻生产实践的三重下沉

媒体记者常常把做好新闻比作抓“活鱼”。捕鱼有渔网,做新闻也有一张网。媒体新闻生产的正常运转,必须有源源不断的事件、故事、话题等输入,此新闻源供给机制背后是一张新闻网络在工作。

媒体根据新闻采集的集中化原则,通过记者“跑线”分工、地方记者站、通讯员与报料系统等,建立起一张覆盖最有可能发生新闻的地方网络,把触角深入政府部门、城市乡村等社会各层面,保证了潜在的新闻能被发现,组织起一天的新闻生产活动。

在融媒转型中,媒体新闻生产的下沉战略正是通过新闻网布局展开的,主要体现在机构下沉、资源下沉、内容下沉三方面。

机构下沉。新闻生产机构是新闻网布局的枢纽点。在融媒转型中,媒体越来越多推动分支机构下沉至基层,打造基层新闻传播枢纽。聚焦做好广州基层新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成立广州分社,同时挺进广州经济高质量发展重心区域,成立南沙新闻部。广州日报成立全媒体区街部,名称指向明确,就是聚焦区域基层,主要面向广州11个区、176个镇街、2700多个社区(村居)深入采写基层新闻。

媒体搜集新闻的方式是新闻网,网络捕捉能力取决于网格的密度与网线的强度。新闻网的疏密也决定了新闻吸纳能力、覆盖能力。网格越密,其覆盖能力越强,新闻捕获量也越大。

资源下沉。资源投向代表了新闻网布局的重心。在媒体核心资源方面,采编力量不断下沉,报纸版面与新媒体频道资源也不断下沉。

南方日报报纸开设区县视窗版面,新闻客户端“南方+”广州频道下设镇街频道、镇街号,深挖广州镇街新闻。2022年6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分社开设“南方日报·增城视窗”,聚焦广州东部区域发展,向粤港澳大湾区发出增城声音,讲好增城故事,树好增城形象。《广州日报》设置区街版、都市新闻版,“广州日报·新花城”客户端设置城区频道,并联合传媒集团旗下“微社区e家通”平台,将新闻触角、服务触角深深扎根到社区中去,以庞大驻点记者队伍报道镇街社区、服务镇街社区。广州日报“微社区e家通”深植镇街,已在150多条镇街开设了微信公众号矩阵平台,打造传播与服务平台,渗透500万广州本地用户,牢牢扎根广州大地。

内容下沉。随着新闻网络的下沉,机构设置与采编资源向基层倾斜,新闻内容生产更加聚焦基层一线,关注基层人物、基层故事,从社区、街巷中发现新闻,以基层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式”工作方法,小切口讲好基层故事、基层创新,以一线故事诠释道理,讲活思想。

新闻内容生产的下沉,体现在新闻网运转的全流程,包括新闻选择、新闻策划、价值判断与新闻重要性排序、新闻呈现等环节。面向基层大众的新闻,更加强调小切口视角、第一现场,强调本土化、特色化、贴近性。即使在主题宣传报道中,也回归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故事,聚焦一个个普通人,少了“宏大叙事”“英雄脸谱”,多了“生活视角”“凡人叙事”。例如,近期《羊城晚报》策划推出“办好‘关键小事’”栏目,通过记录基层创新故事、精彩奋斗瞬间,以“关键小事”,传递“民生暖意”。《广州日报》策划推出“穗月留声”专栏,以平实笔触讲述繁华都市里的温情故事,挖掘真善美,张扬精气神,谱写励志“凡人歌”,推出有品质、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作品。

二、驱动力:新闻生产下沉原因分析

为什么媒体的触角都一致瞄准基层、下沉基层,这样一致性的实践转向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价值驱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一切新闻工作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新闻生产要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真实反映人民群众诉求与声音。只有下沉,才能倾听到真实声音、了解到真实情况、掌握到真实材料;才能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离泥土越近,新闻越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只有记者走进基层一线,才能看到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才能抓到“活鱼”,文字才“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只有记者走进基层一线,才能真正看见普通人,写出时代文章。

市场驱动。受互联网冲击,报纸面临生存危机。重塑互联网时代新闻媒体可持续经营发展模式,成为关键问题。

下沉基层,成为市场竞争下的选择。嗅觉敏锐的市场化都市媒体,早已试水下沉战略,深耕社区与社群,通过本地化新闻建立品牌,实现用户连接,提高用户黏性,完成粉丝社群的营建。

当下,广东媒体在融媒转型中不断下沉,聚拢起更多基层资源,建立新传播渠道,重建媒体传播力,获得市场的认可。围绕党委、政府重点工作和社会热点,利用全媒体传播手段开展资讯发布、创意策划、活动运营、智库服务等,将业务链条向政务、商务、服务领域延伸,在服务政府和多元市场主体中获得经济供给。

当前,区县融媒体蓬勃发展,它们与本土群众天然亲近,更懂乡土乡情,凭借人文地理空间上的接近优势,不断巩固基层市场。面对此情况,省市媒体发挥人才与资源优势,加力下沉,聚焦区县、镇街、社区新闻,蓄发新闻生产向下生长的庞大根系。

技术驱动。如今,互联网技术深刻影响着新闻生产,渗透到各个环节,重构内容生产模式,重塑传播格局。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发展迅猛,一定程度上挤压着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但也推动传统媒体更新思维,拥抱创新,与新兴媒体一起融合建构下沉基层的传播体系。

新技术重塑内容流程,对线索采集、内容生产、审核、分发和效果反馈等流程全方位提速,为记者赋能。在新技术加持下,媒体记者的新闻采集能力大大提升,打破时空限制,实现现场“零距离”,音视频呈现更鲜活,媒体记者更容易走入基层、嵌入基层。

“让大家告诉大家”的时代已到来。新技术推动传播权、话语权再分配,完成媒体资源的自然下沉。每一个人都是记者,更多个体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开放式新闻生产中的参与者,完成个人叙事与媒体叙事的汇流整合。

三、思维与方法:新闻生产下沉能力提升

当媒体将更多核心资源和生产能力投向基层,如何高效组织起一天的新闻生产变得更加重要。媒体机构与记者个体该如何提升下沉能力,以匹配更加面向基层的新闻生产体系?

现场思维。无现场,不新闻。新闻记者在下沉中,要有现场意识,在新闻现场大熔炉锤炼中,提升新闻敏感、突破能力、对话能力、思考能力等,从新闻现场捕捉细节与故事,结合时代背景,真正全面透彻理解新闻事件、新闻人物。

互联网时代,在媒体纷纷蹭热点、抢头条、拼速度、追求点击率的时候,新闻事实成了稀缺品,评论和二手信息却出现过剩现象。[1]记者从纷杂网络信息中抽身,重回新闻现场变得更加重要。从现场发掘新闻、多源核证,以严谨的新闻生产流程,确保事实和信息源的可靠性、准确性,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群众思维。群众思维,即坚持人民立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体现群众意见。实践证明,鲜活的故事与深刻的思想,都来自人民群众。

记者不仅要“走近”群众,更应“走进”群众。心理与情感上亲近更为重要。下沉中,记者可以与群众增进感情、树立大众情怀、同群众心相连、情相通,从而不断书写出饱含深情、富于启迪的作品。

新闻工作本质上就是群众工作。在融媒时代,媒体需要重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群众工作方法,应成为记者的工作方法,主要体现在:拓展群众参与新闻生产的渠道,探索开放式新闻生产路径;使用群众喜爱的新闻语言,倡导“短平快实”的文风;采用蹲点式、体验式采访方式,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触及社会发展难点、痛点,反映实情;利用好网络渠道听民声、察民情,走好线上群众路线。

系统思维。基层中国是一个复杂体系,媒体作为社会的记录者、瞭望者和参与者,需要更强的系统思维,才能透过表象,发现事件真相以及背后的逻辑。

提升系统思维,要学会调查研究,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区分是非,洞察事物的本质;要强化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把脉问诊,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稳妥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直面社会热点难点,主动发声、解疑释惑;要掌握辩证法,强化辩证思维,善于辩证分析,防止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媒体作为社会瞭望哨,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基层问题,善于发现新事物、传播新观念,洞悉变化、明晰趋势,用前瞻性的解析报道引导社会舆论。

猜你喜欢
镇街群众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补齐能力 短板打通安全管理“神经末梢”——连云港市大力提升镇街安全生产管控能力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蓬莱市人大:“三抓”实现镇街人大工作全面提升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完善镇街财政体制“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