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背景下高职建筑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3-07-04 13:19罗献燕方宇婷姚琦李琪蓝婷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模块化证书课程体系

罗献燕 方宇婷 姚琦 李琪 蓝婷

【摘要】本文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为例,阐述从模块化课程目标、组合逻辑、体系呈现、配套体系的进行等四个方面进行的实践探索,提出基于“1+X(BIM)课程重构魔方”理念,完成课程内容与技能点映射、开发模块化课程配套的新型活页式教材及更新BIM模块化课程资源、组建结构化团队并实施BIM课程“活+专”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为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1+X”证书制度 高职院校 建筑专业 模块化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3-0112-05

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对出现依据产业发展、对标岗位职业能力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需求愈加强烈。在此背景下,“1+X”(“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制度应运而生,旨在推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因此,如何有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实现模块化课程改革,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

现阶段,建筑产业处于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建筑”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引领建筑产业的高端发展,需要大批量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此为契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作为国家“双高”校围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关键任务,以“1+X”证书制度的建设为切入点,针对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建筑类专业的学历证书课程融通的模块化课程改革展开了系列教学实践探索。

一、“1+X”背景下高职建筑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的理论内涵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简述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在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即需求导向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衍生的,这一理念主要源自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和美国,被广泛定义为“基于实现学生特定学习产出的教育过程”,并在西方的教育界逐渐获得普遍认同。这一理念的核心要义就是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该原则。这种教学模式本质上以实现预期的学习结果为目的开展相应教育活动,包括教育过程和课程设计,并聚焦于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以需求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将课程模块定义为教学的基本单元,具有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特点,在构建逻辑关系上,具有技术逻辑关系的特点。模块化课程体系,尤其适用于存在多个目标、多项功能要求的复杂课程体系构建。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该教学模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优势,让学生清楚所期待的学习内涵,教师更清楚如何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更加突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认可的教育模式之一。

(二)“1+X”证书下模块化课程教学的现实必要性

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这一政策为高职院校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和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通过岗位群课程统整,形成岗位融合课程模块,并推广至群内各专业课程体系。

“1+X”证书制度建设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要实现“课证融通”,要求将证书培训标准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并通过“1+X”证书制度实现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课证融通”分为以下四方面。一是课程目标与岗位需求的融合,利用“1+X”证书制度的优势,发挥企业的主体灵活性,将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与和岗位需求相互间融合,让学生掌握工作岗位应当具有的专业能力。二是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的融通,把“1+X”证书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相结合,动态调整,密切跟踪行业企业标准变化,不断把企业新标准引入到课程教学中,转化成课程标准及内容。三是教学模式与工作模式的融通,让专业(群)教学过程与岗位真情实景相融合,通过“教学做合一”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与技术岗位的角色自然融合。四是教师资源建设与职业能力考核标准融通,重视与企业人才相互培养,根据标准培养的人才既能满足“1+X”证书的标准,又能满足行业与企业的需求,有效解决学校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在人才供需上的不适应、不匹配问题,促进校企双方共生。

(三)1+X证书下建筑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思路

“1+X”证书制度下课程改革的机理指的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原理和规则。“1+X”证书下建筑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的机理包括模块化课程目标、课程模块组合逻辑、课程体系构成以及模块化课程配套教学模式。

第一,模块化课程价值目标——培养復合型人才。随着建筑产业数字化的持续推进,以“智慧建造”“绿色施工”为核心的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型升级中的建筑专业职业教育的价值目标如何定义?建筑专业中的数字化、智能化的业态特征愈发明显,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由单一的知识体系专业人才转变为能够熟悉建筑技术理论和技能操作,且会运用新兴的建筑软件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故模块化课程价值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发展,通过模块化课程,以新的思维应对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满足建筑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第二,模块化课程组合逻辑——基于岗位需求。由于发展历史原因,高职的建筑专业课程源于本科的建筑专业的学科体系,但其课程模块化组合的逻辑应以突出职业能力为导向,以适应建筑业市场的需求,故应要强化模块化课程的灵活多变性,知识体系应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教育者应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重组,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知识点与职业能力对标,课程与建筑业人才岗位需求匹配。

第三,模块化课程体系呈现——融合学历证书与“X”证书。基于数字建造和智慧建造、装配式施工等技术岗位的工作过程,以就业為导向,根据这些新兴岗位需求以及培养对象对现有课程进行解构。所构建的课程体系应充分考虑就业岗位的需求,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职业、落实岗位。采用“一对多”模式,即一个专业群要对接多张“X”证书,还要与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进行对接,根据市场的需要,选择“X”证书,将其证书标准与行业企业的标准相结合,动态调整课程,实现“课证融通”。

第四,模块化课程配套体系——开发模块化教学资源及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及教学模式与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改革离不开相适应的灵活适用的模块化教学资源以及“双导师”教学团队。借助国家级高职协作共同体,以课程类别和层次为导向,融合各院校及专业优势和特点的教材、课程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案例库等形式的“教学资源”,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在建设模块化课程资源的同时,实行双导师制度,根据团队教师专项特长对标模块化课程及单元,进行团队教师优化组合和灵活分工、取长补短。

二、建筑专业“1+BIM”模块化教学实践

在上述“1+X”证书制度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原理和规则下,学院教改团队围绕广西及东盟区域建筑业信息化、工业化、绿色化的高端发展,聚焦建筑产业的重点领域——建筑信息模型制作与应用(BIM),即将“X”聚焦于BIM,推进多样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数字建造和智慧建造技术岗位的工作过程,服务“1”与“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工作;对建筑专业“1+BIM”模块化课程进行改革实践,旨在全面提升建筑行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基于模块化课程价值目标,提出“1+X(BIM)课程重构魔方”理念

学院改革团队创新性地提出“1+X(BIM)课程重构魔方”的理念。理念的原则是按照建筑新型工业化人才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需求解构现有的课程,使每一课程模块对应一项工作任务、对标一条职业能力,形成小“方”块。按照培养对象(全日制高考学生、中高职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和行业技术人员等)的学情特点与学习需求,把课程模块组合成课程,形成“魔方”的“面”。最后将多个“面”组合形成针对各类生源的多个“魔方”,从而完成课程体系的重构。由此形成学历证书+技能证书(“1+BIM”)的模块化课程,其主要特点是灵活多样,能够匹配智能建造、绿色施工等建筑新型工业化人才岗位需求。如图1所示,“1+BIM”模块化课程由德育核心课程、学历证书课程和职业技能证书课程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学历证书课程主要包括基础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能力课程模块。根据“一对多”模式,职业技能证书课程应包含几个重要典型的证书课程模块,这里主要指代“BIM证书课程模块”,由初级、中级和高级课程组成,对应BIM职业技能等级的初级、中级和高级。

不仅在课程结构上进行模块划分,而且对具体课程内容也需进行解构重组。一是与既有课程相衔接,重新组合加入BIM模块内容。二是从新的职业标准和BIM职业等级证书出发,创新开设单独的BIM课程。融入“课堂思政”德育模块,运用“1+X(BIM)课程重构魔方”系统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及培养对象(中高职衔接学生、全日制高中考生、社会从业人员、退伍军人等)进行智能课程“编码”,实现课程内容模块化,即以某一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其BIM模型为基础,利用BIM技术进行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将BIM技术能力植入专业能力课程内容中,通过一模多用、相互融通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主线。

(二)基于模块化课程组合逻辑厘清“1”与“BIM”的关系,完成课程内容与技能点映射

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逻辑关系,就是一对多的形式。BIM证书是多张“X”证书的一张。以这个逻辑关系为起点,首先,设计调研问卷,广泛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征询行业专家的意见,收集职业岗位的发展信息。其次,以“对接岗位、技能导向、基础融通、能力耦合”为主线贯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紧紧围绕建筑产业新兴岗位群的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针对服务建筑业智慧建造发展的施工员、检测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建模员)等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通过模块化的课程和协作式的教学组织方式,以精准对接岗位标准的“活模块”课程,满足不同生源对岗位技能的需求。最后,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及培养对象学情特点,对课程体系重构制订智能化课程方案,把BIM证书标准与行业企业的标准相结合,动态调整课程教学标准,实现“课证融通”。

课题组在对学历证书“1”与“BIM”技能等级证书的关系厘清以及对岗位能力的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学历证书“1”课程体系,其包含“德育模块”“基础素质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能力课程模块”,而职业技能证书“BIM”课程主要包含“BIM证书课程模块”。学院围绕服务建筑业智慧建造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将课程体系的技能点归属细分为如下能力:道德法律约束能力、沟通协调思辨能力、识图绘图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其中“德育模块”主要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等课程,将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其课程目标与道德法律约束能力、协调沟通等能力形成映射。“基础模块”主要包含群内各专业所需的共性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其课程目标与沟通协调能力形成映射。在“专业能力模块”中,BIM证书课程模块则对应了学历课程体系中能够达到BIM领域的对应的技能课程,完成各模块的课程与相应技能点映射。

(三)开发模块化课程配套的新型活页式教材,更新BIM模块化课程资源

在现行的高职教育体系中,各教学单位、教师团队对活页式教材的内涵理解不一。学院课程改革团队普遍认为活页式教材应具备结构化、模块化、灵活性、重组性等诸多特征,需满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其中,“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活”,即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任务,每个任务构成一册“活页”,可以任意组装、移动;二是使用上的“活”,即针对不同的生源使用不同活页组合,因材施教。

学院课程改革团队将教材作为施行模块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的主要载体,在教材编写、开发过程中与建筑行业相关企业紧密合作,从行业具体工作任务出发,适应时代发展,把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规范等内容纳入课程内容,将新型立体化教材、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的编撰作为教材创新重点。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课堂内容和形式的“互联网+”时代变革。课程模块负责人负责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在拆分和重组后,针对教师个人专长,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手段,遵循BIM技术人才培养思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开发精品教材、教师参考书、数字化平台、媒体资源等重要教学资源,推出一批新课程体系下“能工作、体系化、有动力”的课程。

例如,在编写《脚手架搭设施工方案》活页教材时,教学团队按照脚手架施工方案编制要求,将该课程内容划分为5大任务:工程安全课程思政、脚手架构造要求、连续梁及压杆的受力分析、脚手架BIM模型创建、脚手架BIM施工模拟及交底。其中,每个任务可以细化为若干个子任务。如图2所示,在这5大任务中,可以根据需要调取其他课程模块,如安全课程思政任务,可调取德育模块中的相应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形成课程思政任务。如脚手架构造要求,则调取建筑施工技术课程中的脚手架施工模块内容,并根据该课程面对的学生情况,进行学情分析,按需求调取。如,在第3任务中连续梁及压杆的受力分析,该任务需要运用《建筑力学》中的受弯构件内力分析和压杆构件内力分析两个活模块,在高职教育中,按照培养对象(全日制高考学生、中高职学生、退伍军人、农民工和行业技术人员等)的学情特点与学习需求组合成新的任务。对这种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根据需求和学情进行自由组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因建筑行业的规范一般3—5年便会有一些修订更改,采用这种模块化、活页式的教材形式就非常便于将最新的脚手架搭设规范、技术标准和岗位标准融入任务当中。

(四)组建模块化课程配套结构化团队,创新BIM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学院课程改革团队教师经过深度调研,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基于职业工作过程进行重构并服务于“1+BIM”课程体系。在解构原有的课程结构时,教学团队基于工程过程能力需求重构模块化的教学能力课程,在此基础上拆分出若干模块专项内容,形成“1+BIM课程魔方”“大模块中小模块”等灵活模块式课程结构。在已完成课程模块划分及单元开发基础上组建结构化团队,根据团队教师专项特长开展对应模块化课程及单元教学,进行团队教师优化组合和灵活分工、取长补短。

首先在教学模式上创新采用“活+专”模块化教学,满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需求。与教材相对应,教学模式的“活”也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一是体现内容上的“活”,即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任務,每个任务构成一个专项模块,创新模块化教材活页,针对不同的生源不同的课程需求,教学内容可灵活按需的组装、移动,增减;二是体现师资上的“活”,即针对不同的模块使用不同的教师组合。“专”是指每一个模块是针对一个职业岗位或一个工作环节设置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个模块都应有独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环境、教学形式、教学组织、教学时数、教学考核、教学建议等要素,可独立由模块负责人单独管理,确保模块呈现的一致性和规范性。如BIM施工应用课程根据知识特性分为两大模块,分别是以Navisworks软件为主的施工模拟模块和以品茗软件为主的方案制作模块。同时,为课程安排两名教师,这两名教师分别精通运用Navisworks软件解决施工模拟问题及运用品茗软件解决模板方案制作问题。实现了“活+专”的教学方法创新,课证融通和教学效果良好。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率先实践“行动导向”项目教学。在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下,学院展开了基于“行动导向”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案例教学法等新教法的教学改革,规范各教学模块之间的教学衔接,以能力进阶式、能力分层次培养为主线,针对不同生源的学生可在模块框架下增减内容,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梁构件综合能力为例,每个知识模块依托“行动导向”教学培养,模块负责人组织教师进行理顺教学流程、统一教案、过程管理、评价体系等工作。

最后采用分级负责制,学院课程改革团队中的课程负责人积极带领团队成员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采用“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推动教法改革。团队中的教师则专注专项模块教学及研究,打造特色教学品牌,形成特色教学风格。

综上所述,学院课程改革团队以“1+X”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的教育背景以及我院校作为首批“1+X”BIM领域的前期探索进行综述和总结,针对建筑专业BIM模块化课程开展了系列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模块化课程目标、组合逻辑、体系呈现、配套体系等四个维度进行。在改革实践中也发掘了模块化课程的优点,主要表现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产业与专业的融合。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教学和学习流程十分明确,教学安排上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互动交流加强等。学院课程改革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1+X(BIM)课程重构魔方”理念,并将其应用于BIM课程实践中,重构高职建筑专业“1+BIM”模块化课程。在实践中丰富了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内涵,并开发配套的BIM领域的新型活页式教材和资源。组建结构化团队,实现了BIM课程“活+专”模块化教学模式,为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

[2]朱蓬勃,于昊,曲斌.基于现代学徒制“二元三段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0(2).

[3]吴斌,陈素清,吴沛霖.基于“儿科学”知识模块课程思政的构建及实现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1(10).

[4]刘颖,刘京南.基于“1+X”证书的“汽车舒适安全系统检修”实训项目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11).

[5]杨朝.高水平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三教”改革探索[J].湖北农机化,2019(22).

[6]王迪,贾雪松,郭莉莉.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与实践[J].科技教育,2019(4).

[7]翁光远,郗锋,李青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开发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8]张伟,李玲俐.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实施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20).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X课程重构魔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研究探索和实践”(GXGZJG2020A015)、2020年国家级职教团队课题研究项目建筑信息模型制作与应用(BIM)领域子课题“‘1+X证书制度下BIM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点探索与实践应用”(YB20200701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献燕(1983— ),湖南衡阳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结构、高等职业教育。

(责编 罗异丰)

猜你喜欢
模块化证书课程体系
WJCI 收录证书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模块化住宅
收录证书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