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辩证思维的重要论述为正确认识三学期制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坚持问题意识,正视三学期制存在的诸多弊端;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发挥三学期制的独特制度优势。高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三学期制:以转变教育理念为前提;以调整课程体系为关键;以转变学习方式为重点;以改革管理体制为保障。
关键词:辩证思维;三学期制;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8-0022-04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项目“三学期制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SGH21Y0023)。
作者简介:殷旭辉(1978—),男,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我国高校近年来积极探索和推行学期制改革,其中三学期制以其独有的制度优势受到诸多高校的青睐。截至2022年初,我国原先的39所“985”高校中已经有28所采用了三学期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三学期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三学期制将成为我国高校的通行学制。在实践中,部分高校在实行了一段时间的三学期制后又恢复了原先的两学期制,这加剧了人们对三学期制的不同认识和诸多争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辩证思维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正确认识三学期制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有关辩证思维的重要论述,辩证思维已经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方法论。辩证思维是指“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把握本质、遵循规律、推动工作的能力”[2]。辩证思维的具体表现是“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及其发展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2]。在三学期制改革中正确认识和积极运用辩证思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问题意识,正视两学期制的弊端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马上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变化。“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的通俗说法就是对矛盾普遍性原理的一种形象表达[2]。矛盾的普遍存在意味着问题的普遍存在,关键在于人们能否敏锐地感知和正确地认识矛盾,是否具备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问题的思想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1]。我国高校大多实行每学年两学期制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比较成熟和稳定,但在办学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和弊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敢于正视问题,善于解决问题。
传统两学期制教学模式的弊端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两学期制模式下,除了一些学时较少的课程,大多数课程的教学时间从开学初延续到学期末,超长的学习时间导致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疲惫,这不利于保持思维活跃度和敏感性,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所需要的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由于教学时间过长导致课程总量不够,无法满足学生选择课程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通识教育课程资源的短缺制约着学生的选择,每学期都会有部分学生选不到心仪的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上课时间和进度上难以保持一致,给各专业安排统一的外出实习或集中实践训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不同学科性质的实验或实习只能在两个长学期中穿插安排,这极大地影响了课程教学组织的有序性,也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二是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教学时间的冗长使得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讲课以及其他教学环节,等到课程结束时学期也基本接近尾声,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改革,这导致部分教师落入重复教学的窠臼,不主动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跟踪教学前沿,缺乏提高教学效果的内在动力。科学研究需要不受干扰的整段时间,教师天天疲于上課,时间的碎片化使得教师很难静下心来思考学术问题,也很难安排时间外出交流和参加学术会议,投入科学研究的精力受到挤压,不能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难以提高科研能力,无从体现和发挥科研对教学的反哺作用。
三是不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两学期制下的教学活动大多集中在春秋两季,而夏冬两季则安排放假,这导致教学楼、实验室、科研仪器和设备、图书馆等各种教育资源在春秋两季使用频率极高,而在假期则几乎闲置不用,变相造成资源的浪费。随着我国高校国际化程度的逐年提高,一些学生要到国外参加带薪实习,部分教师要去国外进行学术交流,越来越多的外国师生也来到国内参加各种教学和学术活动。由于国外高校很多是三学期制甚至四学期制,双方时间对接困难,这大大影响了国际学术交流的有效开展,阻碍了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高校实施开放性办学。
二、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发挥三学期制的独特优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在矛盾体系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把这种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1]同样,我们在学期制改革上也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既要看到三学期制独有的制度优势,也要看到其在实际运行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并妥善加以解决。
三学期制是在克服两学期制的弊端并通过与后者的比较中彰显其制度优势的。三学期制通常是“两长一短”模式,即把春秋两季的长学期缩短,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短学期。
第一,对学生来说,通过缩短常规教学周期,可以缓解和减少学期过长带来的疲惫感。而在暑假短学期中,“重点安排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主要以工程训练、专业实习等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为主,灵活安排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培训、社会实践、素质教育等活动” 。此外,还可以在低年级大学生中安排部分小学分课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修辅修专业、暑期全英文等课程以及安排国内外访学、夏令营等活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选修重修课程。这既解决了实践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也有利于提高课程的开设率,增加学校的课程资源。
第二,对教师来说,三学期制的实行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三学期制往往伴随着教学时间和排课方式的调整,这意味着课程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程教学质量[3]。其中,教学内容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教师要对原先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整合,对陈旧、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合并、替代和更新,建立符合三学期制学时要求的教学内容体系,这要求教师在对课程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有更深刻的教学理解。另外,教师在三学期制下可以更灵活地选择教学时间,长学时的课程可以集中到一个学期或者一长一短两个学期开设,小学分的课程集中在短学期开设,这样就可以保证教师有整段的不受干扰的时间,缓解科研时间不足的主要矛盾。
第三,对学校来说,可以更好地盘活和更有效率地使用教育资源。常规教学周期缩短后可以提高课程的开课率,参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改革方案,“预计全年可以增加100~200门新开课程,将使学校的课程资源增加20%左右”,在夏季学期也可以专门开设一些高水平的通识课程供学生选择,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此外,学校课程总量增加,每门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课时安排更加合理紧凑,能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大化利用。
三、改进和完善三学期制的对策
三学期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每个学期时间较短、部分课程由于时间仓促难以深入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借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年的做法和经验,可以通过制订以下对策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转变教育理念是三学期改革的前提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三学期制改革不是学制或学时的某种简单调整,而是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因此,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学期制观念是三学期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首先,短学期的存在会导致寒暑假缩短,密集的课程学习势必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消化,影响教学的重新组织;其次,三学期制的推行将改变教职工原先的工作习惯,也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短学期将使得教师承担更多工作,这对其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是一种考验;最后,三学期制改革在推行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来自校内校外的各种阻力和压力,对此也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对困难的充分估计。需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一场关于教育教学思想解放的大讨论,让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广泛参与进来,同时教务处、宣传部、研究生院、各教学单位要主动加大宣传力度和政策解读,特别是教务处要始终站在统领地位,发挥主要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作用,帮助师生从认识三学期制改革的意义、到接受三学期制改革的方案、再到积极配合三学期制改革的实施[4]。总之,只有广大师生员工对三学期制改革形成统一思想观念和共识,并把它作为学期制改革的思想和理论基础,三学期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二)调整课程体系是三学期改革的关键
教育理念的变革势必要求高校对课程设置进行相应调整,三学期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学校相关部门要做好充分的事前调研和论证工作,对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学分学时的对应关系等做出必要的调整,科学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课程调整和设置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打破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高校要开出足量的、供学生自由选择的选修课程,这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其专业的纵深发展。二是要增设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适当降低理论性课程的比例。包括社会实践、课题研究、职业技能训练和竞赛、学术讲座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短学期特点的课程体系。短学期制是三学期制改革的最大亮点,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弹性的学习时间。高校要建设一定数量的國际课程以及其他符合短学期特点的专题研讨课、通识课、辅修课、实验课等,规划好第三学期的教学内容,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还要建立相应机制,促进跨学科教学资源的共享,确保课程开出的数量和课程建设质量。
(三)转变学习方式是三学期改革的重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反思教育》一书强调:“学会如何学习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在学习型社会,高等教育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传授,而应该把重点放到促进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来。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三学制改革的重点。三学期制下的课程体系的调整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这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特别是“我会学”的转变至关重要。比如高校实施三学期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之一就是学生选课的盲目性问题。有些学生不主动了解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提前了解开设课程的内容,有时仅仅根据课程名称是否时髦、任课教师要求是否严格、考试是否容易通过等因素来决定选什么课程,这本质上是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学生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自觉地规划学习进程,自主性地选择和探索教师、课程和学习时间;由原来的浅表学习转向深度学习,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通过自己的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和学习方法;由原来的单向度学习转向多向度学习,不局限于象牙塔式学习,而是将学生生活的全部空间(包括线上)作为学习课堂。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积累生活经验和参加社会实践,成为既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又具有合作精神的优秀学习者,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5]。
(四)改革管理体制是三学期制改革的保障
三学期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对高校的专业师资队伍、教务管理水平、教学实验条件、后勤保障服务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高校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是三学制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第一,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要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三学期制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改革的宏观领导,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第二,各部门和各单位要主动适应三学期制改革的新要求,及时调整现有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确保各学期特别是短学期管理、保障、服务等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比如教务处要及时制订或修订的新的学籍管理、教学运行、辅修专业管理等制度和文件;后勤管理处要想方设法减少夏季炎热的气候对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要在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学习和生活场所安装空调,让师生在比较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食堂要加大成本,满足夏季对食物安全的更高要求。这些看上去似乎是小事,却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服务思想与服务理念。第三,教师、管理人员等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主人翁意识,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和全力配合三学期制改革。这需要相关的制度保障,学校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来保护和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比如对在夏季短学期工作的教职工,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和荣誉奖励,充分发挥激励的正向作用,真正激活教职员工有效开展工作的热情。总之,只有管理体制的改革真正落实到位,才能保障三学期制的有序推进和顺利实施,从而真正提升高校质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2):9-11.
[2] 本书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3] 殷旭辉. 三学期制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J]. 大学,2021(23):81-85.
[4] 乔连全,辛丽清. 三学期制改革:意义、困境与出路[J]. 中国大学教学,2015(09):62-67.
[5] 陈金芳. 变革学习方式 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 中国高等教育,2021(Z1):1.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