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新文科建设运动,倡导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新媒体技术的导入,相比传统高校文科人才培養模式更强调实践性,新文科建设为高校输出更具有竞争力的多元化人才提供了有力的借鉴经验。目前大多数高校商务日语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仍以培养单一的语言人才为标准,缺少与就业市场实际需求相匹配的有效措施;同时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教师主导课堂现象仍不在少数。在亟待人才培养、课堂改革的如今,“新文科”的提出为高校商务日语课程的推陈出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商务日语;高校人才培养;口译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1-0149-04
基金项目:广西民办教育科学研究院2021年专项委托课题“新文科背景下民办高校商务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课题编号:2021MBZX4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文毅恒(1995—),男,硕士,广西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日语口译、日语笔译。
在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日益旺盛的背景下,高校输出的商务日语人才面临着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实践经验、跨专业应变能力不足等问题,这成为传统文科建设路上的一大难题。“新文科”理念的提出,突破了以往的惯性思维,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大力提倡跨学科合作,为多元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一、新文科背景下人才需求的变化
2020年11月3日,全国多所高校联合相关专家共同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新时代要创新发展文科教育;同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山东大学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中,也积极倡导高校全面推动新文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1]。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如今各国关系日益密切,我国高校文科专业理应抓住这一时代机遇积极进行改革,通过创新发展新文科,从而有效提高国内文科地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已达51.6%,多元化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最显著的特点[2]。多元化人才这一市场需求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新文科”理念的提出,无疑是传统文科发展道路上的一盏明灯。从相关会议内容可知,新文科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倡导学科间的有机交叉融合,力求实现以文科为主、科技及其他学科知识为辅的守正创新。新时代需要新型人才引领,高校人才是有力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石;其中,人才素质又能极大影响市场多元化发展的进程,新文科改革剑指高校发展。大多仅持有单一日语能力的商务日语应届毕业生,面临的是庞大的社会待就业队伍以及企业的高指标等就业难问题。纵观日企的招聘要求,应聘者必备的学科能力中,日语仅是基本要求之一。可以说,市场需求也是对高校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当头和棒,让教育者们再一次认识到传统培养方案的不足与能够改善之处。由此可见,新文科建设正是从高校专业、课堂入手,从源头上打通培养人才的第一渠道。
二、高校商务日语口译课程现状
商务日语口译课程作为高校商务日语专业职业拓展限选课,旨在提高学生日语实践能力、培养其行业基础素养。但本研究通过调查及实际参与教学课堂后,发现部分高校学生难以通过学校课程掌握好一项具体的应用能力,更不用说强化实践能力;特别是民办高校因其教育资源不完善、学生基础不牢固及学习自觉性差等原因,更不用说缺乏具体场景,导致其实践能力也不强。针对此情况,部分开设商务日语专业的民办院校通过大力促成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开设一系列实践选修课或增加实地考察课程等措施,帮助学生在拓展相关专业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以合理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其多元化能力。
师资力量的配置也同样重要。当代高校特别是强调培养实践能力的大多数民办高校在招收人才时,往往会优先选择有一定工作经验或具备其他领域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便能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场景,通过课堂小组活动等多样化形式有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部分高校即便有建立实训基地的意愿,但也面临着国内日企分布范围不均、日企数量或质量并不足以支撑其建立实训基地,或是要一段时间才能建成等现实问题,在实践技能培养方面仍然缺少主动性及可操作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日语培训机构的大量出现以及对日语高考的重视,国际市场对多元化人才需求的愈发旺盛,高校所培养的单一日语技能人才具有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低,特别是在传统课堂下培养的人才一般主攻笔头工作,口语交际能力较弱,难以在毕业后快速适应并胜任相关工作。
本研究认为,商务日语口译课程的改革方向应在结合时事热点、对接市场需求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以期实现多元化人才的培养。
三、新文科背景下的商务日语口译课程改革路径
新文科具有跨学科、综合性、融通性等特点,强调以文科为主的交融方式,着重培养具有更强实践能力的人才[3]。在此背景下,传统教学课堂亟须以新文科要求为依托,顺应教育部工作要点、市场需求、学生情况等进行合理改革。
(一)教学课程改革要以新文科为导向
传统课堂强调以教师为中心,采取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课堂由教师主导,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现象由义务教育阶段一直延伸到高校,特别在以文科为主的高校中尤为突出。从国际上来看,高校文科教学方式和中小学的明显区别在于课堂的重心偏向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非单向知识输入;反观国内高校文科主要采取单向输入式教学法,学生难以亲自参与实践中或学生因思维定式而难以接受实践型教学,在如此大环境下培养出来的文科人才实践能力弱、自主思考能力弱、跨学科能力弱,在就业竞争中难以取得一席之地。新文科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高校传统文科培养人才模式单一的弊端,强调课堂由教师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民办高校在教育教学上与公办高校并无二异,但民办高校多会设立校企合作、国内外院校合作的专业,或在毕业阶段为學生提供更多到企业实习的机会等,但因文科教学更偏向笔头而非实践,造成文科人才难以在高校就读期间合理锻炼实践能力,毕业后专业能力又难以发挥只能重新择业。学习外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开口练习口语。目前大多数高校日语专业已逐步设立实践实训课程,这对培养学生的日语交流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前学习这些课程能为学生打好口语基础,进行更高层次的拓展学习也有重要意义。
根据这样的人才培养趋势所设立的新课程便是商务日语口译。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会话及口译能力,还强调了课程方向集中在商务领域,要求学生掌握商务领域的术语、表达与相关知识。新文科理念强调学科间的有机交叉融合,这一课程的设置便是对新文科的呼应,在保持以日语为主的前提下有机融入商务知识,并辅以课堂实践的形式让学生能灵活地将知识应用于具体实例并尝试解决问题。新文科背景下,文科人才要在具有扎实专业功底的基础上掌握研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借助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与技术,由此可见,商务日语口译课程的设立符合新文科建设的方向。
目前,部分高校日语专业已设有师范、翻译、文学等方向的专业课程,但仍存在教学内容分界明显的现象。比如大学三年级师范类课程是由中文教师讲授教学相关知识,授课方式主要是在课堂中穿插一部分实例进行讲解。虽然这也是大多数日语专业课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使用的教学方法,但都存在实例大多以文字描述、口头阐述为主的问题,缺少实操演练环节,难以培养学生随机应变能力,同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接受程度尚不充分,更别提其他专业课的知识。
本研究认为,商务日语口译课程改革要汲取前车之鉴,将日语能力与商务日语场景有机结合,以跨学科融合为基础,构建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多方互评等方式,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况合理结合,强化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如此,当学生顺利毕业进入社会时,才能有效发挥专业优势,抢先占据制高点。
(二)教学课程改革应顺应社会需求
近年来市场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专业能力单一的人才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加之疫情影响,他们甚至在职场中找不到一席之地,更不用说进一步发展。传统高校文科专业的教师在学术研究上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研究,在科研方面着重分析理论的深层含义,诚然这对于进一步拓展学科理论知识有重要作用,然而这样的做法会越来越与现实脱节,学生会将更多精力埋头在书本知识而不闻不问实际情况,甚至也不懂得跨学科融合。虽说现在学术界多强调加强跨学科能力、从多个视角完成对理论的分析,但对于经验不足的在校学生来说极为困难,而且能够坚持深入理论研究,并将其合理运用到实践中的人更是少数。
国内高校无论是在本科或硕士研究生阶段,文科方向多以教师主导的课堂讲授为主,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只能分配以小部分时间。针对这一点,文本外国语学院开设了大量实训课程,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环节,如在商务日语专业设置商务能力实训、口译实训等,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的场景与题材,并围绕这些内容进行实操及成果发表。这既能帮助学生日语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应变能力,以帮助其有效拓展专业外的能力,并尽早确定自己的就业发展方向,不断主动积极地强化相关领域知识技能。
高校日语毕业生的从业岗位多以日本企业或跨境电商为主。与中国企业不同,日企的管理方式、工作模式都按照日本本土的要求进行,若入职前应聘者没有掌握相关常识,很难给同行留下较好的第一印象,这样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不利。无论哪家企业,只要是面向日本市场与客户,较高的日语水平仅仅是最基本的招聘要求,在此基础上若不具备与岗位职责相关的能力与知识储备,便难以抓住机遇展现自己。在此背景下,商务日语口译课程可以针对常见口译场景,如接送客人、随行翻译等入手,在学生适应简单场景的口译后,再选择难度较大的商务会议翻译、同声传译等场景进行实践演练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极力避免学生被动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此外,教师还应创设部分场景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熟悉场景内容,并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一定的日语口译能力以达到教学实践目的。
(三)教学课程改革要转变教学方式
随着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幻灯片、流媒体等手段让丰富课堂活动成为可能,电子信息时代开启了新的教学方式。除教学手段的更新外,高校也在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学科与文科专业的融合,这恰好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的2022年工作要点相吻合,即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4]。这也与新文科建设的学科交叉融合理念相契合。如高校日语专业的听力课、会话课便已进入全面数字化时代,开始利用多媒体、同传教室等授课,教学中的信息展示、口语录音、视频播放等功能更加方便,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推动课堂实践实训活动有效开展。
商务口译课程是融合日语基础与口语能力、商务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没有流利的口语和足够词汇量便难以支撑进一步的口译学习。商务日语口译课程集合了日语基础能力、日本礼仪文化、商务技能技巧、口译能力提升等知识,是商务日语专业的集大成课程。该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学生能通过此课程提升日语综合水平,以提前掌握相关行业的基础能力,尽早适应业界标准。然而实际情况是部分国内高校及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条件与意识;尤其是民办高校缺少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生日语水平达不到独立完成口译课题的要求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课堂中仅有少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远不满足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预定数量;课堂上,教师主要围绕课本所拟定的教学内容、主题引导学生练习,尽管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口译意识与能力,但实践效果微乎其微,学生仍然难以在工作后快速适应基本的口译任务。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便难以培养合适的多元化人才。
要改善课堂环境,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题材与教材。教师可以根据现实需求选择新出版的教材,并从相应的工作实例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由浅入深逐步地呈现给学生,如从最基础的随同口译开始,伴以商务礼仪进行实践演练,根据学生整体水平选择相应的练习方式,再慢慢引入会议同传等高阶内容。
其次,流媒体的发展让视频录像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提前准备好相关媒体资料,在课堂上结合主题穿插播放,以期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如按照目前在外语专业比较前沿的教学方式“产出导向法”的要求,在课堂开始前先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尝试完成视频中的口译行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通过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主动寻求教师的引导[5]。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在尽量还原场景行为的前提下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如以情景剧等方式完成随同口译,而非单纯的对话练习。这样不仅可以逐步提升口译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商务仪态。同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利用多媒体将演练过程拍摄保存,以方便从课后评价中找出不足与进步的途径。
最后,教师需要更新认知,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成果和教学方式,要允许学生以视频、幻灯片发表等形式作为成果检验,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推动、促進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还能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推动课堂进度的顺利进行,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路径的提出让传统文科的地位再一次受到广泛探讨,在此过程中大量涌现的教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动其社会地位的提升。但仍有高校无法顺应热潮及时作出改良改革,这样很有可能难以培养出在如今市场中得以占有一席之地的多元化优秀人才。以此为背景,本研究就高校商务日语口译课程的改革路径做了分析,根据国内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建议。在就业竞争与压力日渐增大的当下,高校文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若不积极得到改革,市场的多元化人才数量也难得到及时提高,对高校文科毕业生而言也将是沉重的打击。因此,高校应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加强课程的实际性与实践性,融合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具,提升文科在社会中的地位,才能更进一步提升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效率。
参考文献:
[1] 邰昕然,宫妍,朱悦. 新文科视角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建设思考[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9):51-53.
[2] 杨佩月,李运方,乔颖. 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人才培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6):133-135.
[3] 彭凤姣,张卫良. 新文科建设的主要内涵、时代价值与有效路径[J]. 教育探索,2022(03):1-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印发2022年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 (2022-02-23). 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2203/t20220310_606097.html.
[5] 万丽慧. 大学出版的人才培养功能研究[J]. 出版科学,2022,30(05):53-59.
(荐稿人: 杨湘文,广西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