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这是无声电影时代的顶峰,也是喜剧表演者卓别林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摩登时代》于无声电影时代与有声电影时代的交接之处,其配乐有着极其特别的时代特点,有巨大的研究价值。有声时代下“倔强”的卓别林坚持用默片的方式完成最后一部影片,以“无声音乐”为我们留下了最后的默片经典。无声默片的特点在于无声表演,所以音乐作为无声表演的语言在默片中起到无比重要的作用,是无声电影的支架,是无声表演的精髓。本文以卓别林的《摩登时代》为例,寻找无声电影中的“声音”,品析“无声电影音乐”的配乐特点以及美学感受。
【关键词】无声电影;默片;电影配乐;《摩登时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6—092—03
世间万物的发展无不是从无到有、由简入繁,电影的发展也不例外。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时代的进步也意味着技术的变革。无声电影是由于时代技术的局限而出现的早期电影形式,是一段注定被淘汰的历史,但时代的烙印刻在默片上,使其成为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化瑰宝。笔者认为,无声电影的探究可从三个方面入手:电影内容、电影表演、电影音乐。本文笔者所探究的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电影音乐。
一、无声电影的音乐探究价值
历史是有继承性和时代性的,纵观古今,无声电影逐渐被有声电影取代,留给我们的是无法复刻的时代烙印和审美价值。技术局限下,《摩登时代》在卓别林大师的创作下,仅用交响管乐团为情境配乐,做到情景交融。对他来说,音乐不是简单的陪衬,是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他将音乐彻底融入剧情中,成为剧情的组成部分[1]。
二、无声电影音乐的作用
读者疑惑:“无声电影何声音可谈,况音乐乎?”笔者答:“此无声非彼无声。”历史上只有无声电影,却从未出现过无声电视,声音广播出现的比电视更早,所以就意味着,无声电影是伴随着声音出现的。这里的无声仅仅指影片中没有音效声、环境声和对白,但配乐是黑白诙谐默片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在《摩登时代》中的机械声,虫子声,都可以用乐器或一段旋律表述出来。当音乐與简单的字幕结合起来时,就变成了无声电影的一种独有的语言。音乐不仅是无声电影中献给观众听觉艺术,更是填补黑白无声电影的视觉缺陷的特殊工具。
(一)充当人物情感语言
无声电影中的音乐加强了人物的情感表达,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卓别林说:“我不要音乐喧宾夺主,我要它优美悦耳地配合着表达感情。”人的心是无法说话的,但音乐可以。《摩登时代》中孤女和查理坐在草地上憧憬未来,以smile一曲来抒发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乐曲以缓慢又昂扬的旋律完美的表现了查理和孤女之间朦胧的爱情,这一情感无法通过画面看到,但当旋律浅入时,便可感受的到爱情初萌的滋味。
(二)充当人物动作语言
卓别林曾说过:“在我的整个影片中,音乐和主旋律将变成动作的主要基础,和戏剧性表演本身具有同等的重要性。”音乐的旋律会加深表演动作所要表达的感情,情绪状态。在演员表演某个动作时,出现与之相对应的声音或一段音乐,会加深这段表演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形成影片所要达到的效果。
(三)衬托人物情绪,调节观众情绪
音乐是情境化的,尤其是无声电影的配乐,总是跟随故事发展的进程动态改变。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不同音色的乐器或乐曲的快慢轻缓来调节改变,并且同一段音乐也可以表现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绪。观众依旧可以通过听觉对心境的引导,与电影中的角色产生共鸣、感同身受,或者体验到影片中此时此刻的人物情绪、剧情发展。
(四)丰富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
电影配乐是跟随人物的情绪动作来变化的,因为默片对白和旁白的缺失,所以配乐承担了一部分对白和旁白交代情节的功能。笔者认为,说音乐只是剧情的陪衬未免太过泛化,音乐是无声电影的组成部分,是故事内容的一部分,与故事情节早已融为一体,是整体表演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音乐的走向受故事情节发展的影响,音乐的走向也引导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丰富故事的内容。
(五)渲染电影气氛
背景音乐在电影中起到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渲染气氛的作用。黑白画面本身就有视觉上的缺陷,画面中所表现的内容可以通过表演者的表演技巧所衬托,但是想要使环境氛围达到某个高度,就必须用音乐渲染出合适的氛围。本片的音响使用多为机械音响和社会环境音响,自然音响,就是为了衬托环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六)为无声电影增添音乐艺术色彩
这一点非常明确,音乐本身就具有独立艺术性质,把音乐融入电影艺术中时,除了起到对电影的衬托作用,也会将音乐自身的艺术特性带入影片当中。这不仅渲染了电影的氛围,也增强了电影的美感,提升了电影的艺术性,使本来无色的默片出现了艺术的色彩。
(七)电影配乐形成的听觉映像是长期的,有画面的
电影画面是不可逆的,除非剧情需要,我们很难对电影中某一帧画面留有长期记忆,而音乐则不然。某一段音乐和旋律会随着人物出场、特定情节而反复出现,使人们会产生长期的记忆。
(八)无声电影中的配乐有着跨时代的意义
上文笔者也提到过,历史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具有时效性的,都是不可逆的,当然都具有它存在的价值,是独一无二的。无声电影中的音乐代表的是一个时代,作为一个历史映像向我们讲述着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发展状态。《摩登时代》作为卓别林的最后一部无声默片,其音乐也代表着这个伟大的喜剧家对于无声电影的热爱与执着。
三、卓别林的无声电影音乐简述
《摩登时代》(Modern Times),是查理·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一部经典喜剧黑白无声电影,上映于1936年2月25日。 以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为背景,工人查理在资本主义机械工厂干活到发疯再到进入精神病院、误入监狱,而女主是一个父亲失业到意外去世、姐妹被带走,无依无靠的孤儿。工人受到压迫失业,经济萧条给底层工人们带来的是灭顶之灾,而资产阶级上层还在研究如何能不用手就可以吃饭的机器,这是多么可悲、多么讽刺。在艰难痛苦的生活中,两个都在低谷的人命运相连,一起寻找工作,一起寻找房子,一起憧憬未来。他们在如此破败的人生中拥有的最纯真的美好的爱情,无时无刻不在鼓励当时情景下的人们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四、《摩登时代》音乐简要分析
(一)音乐主导动机的运用
所谓主导动机是用音乐的短小乐思来象征人物、剧情及重要概念的运用,它是鲜明的“标签”,是作曲家通过音乐技巧的有机综合,来揭示剧情发展的一种音响信号,当音乐素材与主导动机相结合时,两个独立且各有特色的部分将会使影片更出彩,更加引人注目[3]。在《摩登时代》中的主导动机有两种,一种是代表摩登时代电影总特点的主导动机,另一种是对于某个人物出场或某些相似情节出场的专属动机。
(二)音乐具体分析
《摩登时代》的主题曲Opening Assembly Line是Charlie Chaplin卓别林自己的作品。乐曲一起,即充满资本主义大工业机器时代之感。铜管乐器渐起,好像军队缓缓驶来,随后有定音鼓等打击乐器回应,制造出了齿轮转动的机械顿挫感,直接引出摩登时代的时代特点。紧接着以弦乐为主导,乐声四起,速度逐渐减缓平滑与先前音乐素材产生强烈对比。这一对比正如开头画面中的文字所述“摩登时代——一个人类在工業时代追求幸福的故事”,强烈的工业感与缓慢的抒情感产生鲜明对比。紧接着,音乐突转,一组前八后十六音符加快循环,变化重复,节奏瞬间紧张急促,映衬突然闯进画面中的羊群与相似打扮的资本主义下的人急促的赶路,这里略带讽刺的把匆忙赶路的工人们比作羊圈里被人驱赶的牲畜。音符徘徊在低处,以致音乐的旋律急促紧张又略显庄重严肃可怕。伴随主人公查理出场,音乐曲调变得活泼明快。查理和两位工人所在的第五区出现螺母松脱,领班来督促检查,旋律在三角铁的叮当声下显得格外欢快,音符连贯,对应画面中查理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在管理者的催促声中不停的拧螺丝,尽力跟紧传送带的速度。随着传送带的转动,配乐的节奏和主人公的动作以及随即出现的冲突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这让我们这些看惯有声电影的观众几乎是头一次认识到电影配乐的叙事功能,这是非常美妙且特别的体验。除了查理的动作会伴随音乐节奏之外,音乐也会跟随查理的动作变化进行加花变奏。比如出现了一只蜜蜂时旋律加入了提琴高音急促平滑的旋律来描绘蜜蜂对查理的干扰,这一主旋律上出现附加旋律来讲述情节的方式,使原本的主旋律短暂的充当了“配乐的配乐”,不仅衬托了人物表演,还对观众的视觉形成重点区分,使喜剧色彩才更加突出。当其中一个肥胖的工人被查理影响工作进度时举起手来喊停,音乐用连续的相同音表达,好像工人在暴躁且不耐烦的喊停,随即音乐瞬停。长号声音起,本身就带有雄壮色彩,领班的凶狠训斥与之相应和,直接烘托气氛的黑暗,双方的愤怒。查理换班在卫生间吸烟,音乐逐渐舒缓,隐约出现了钢琴的声音,是缓慢的连续琶音,笔者听到大部分钢琴舒缓琶音都出现在许多描写宁静之景的作品中。这里运用到小提琴与钢琴交相呼应,更能感受到查理在急促工作环境下难得的休息时间无比的悠然缓慢,心情舒畅,看出查理对这段时光的享受。军号响起,推销员上场,以庄重的军号配合“关键人物”喂食机出场,形成对比反差,既增强反差感,又增添了一份喜剧感,此处也是一个主导动机,每当销售员上场,都对应着这么一段音乐。
lunch time,零碎的叮咣声由吹管乐器与几个水杯就可制造出空灵感,钢琴的和弦有似舞曲的节奏,旋律欢快热情,诙谐幽默。到了傍晚,机器加速到最快,音乐随着查理拧螺丝的速度逐渐增快,音高摸进向前发展,令人感到急促紧张。直到查理被卷进机械设备中,音乐又变得可爱起来。查理对着别人拧螺丝时,声音是随着动作一起出现的,动作起音乐起,动作停音乐停。在查理追逐胖女人的时候,音乐逐渐加快,紧跟追逐步伐的快慢,更能衬托场面的愉悦而滑稽,一声重音出现,预示警察的到来。重音突然在平稳旋律中出现的时候,往往预示着会发生什么重大事件或出现什么重要人物。随后,变成了警察追逐查理,又运用了前面查理追逐女人的音乐素材,旋律逐渐加快紧跟追逐步伐,比刚刚更加急促,再次给观众带来视觉喜剧感受,前后呼应。查理逐渐疯狂,随着查理的情绪音乐逐渐欢快,丰富了表演的具体真实性。这里的配乐与查理在流水线上拧螺丝成狂,惹出许多麻烦,直至最后精神错乱被送进医院的剧情结合,营造出诙谐幽默的荒诞氛围,但这明快节奏里暗含的戏谑与无奈又令人深思。
在女主角出场后,音乐变化更加丰富,与前面的幽默氛围有所衔接,但配乐已经在向悲伤过渡。画面切换为女主的陋室中,失业的父亲垂头走进来的时候,配乐就变得无比悲惨、痛苦,也与前面男主情节的配乐产生了反差,但又以不同风格的音乐向观众展示了一样的悲惨与心酸。在影片将近结尾时,查理的个人独唱,是卓别林喜剧表演才能的美妙展现,滑稽的动作配上幽默的台词,搞笑的演唱,将气氛推向高潮,让人们更怜爱在命运和时代摧残下仍努力生活的查理。最后一幅画面,查理牵着孤女的手,走向无尽的公路,走向黎明,被生命的光芒所指引,向着美好的生活走去。背景配乐的这首《黎明》,给人以庄重严肃之感。但是笔者发现,这一段配乐不同的人又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大部分人认为以黎明为题象征着希望,所以听这首乐曲时认为是阳光向上的,优雅舒缓,代表着查理和孤女的未来一片光明,也代表着摩登时代下的平民工人有着美好的前景;也有些特殊的看法,认为黎明不一定代表了光明,音乐的曲调是十分悲伤苍凉的,他们的路没有尽头。这可能是影片为我们留下的疑问。
我们跟随声音回顾了这部黑白默片经典之作,在丰富的影音变化中体验那个摩登时代里戏剧化又心酸的小人物的生活。而几十年前卓别林暗含于影片中的关于企业利益与人类个体追求幸福之间冲突的探讨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在资本主义与劳动工人阶级矛盾日益激烈的时候,不仅此片的电影表现手法更加丰富的今天,它所代表的音乐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无声电影的音乐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是电影音乐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品析无声电影时代的电影音乐,感受电影的发展,感受电影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韬.从无声电影的音乐配置看电影音乐的发展[J].电视指南,2017(5).
[2]秦赢.浅析卓别林无声电影的音乐之旅[J].电影文学,2012(14).
[3]付龙 .中国传媒大学.浅析电影音乐与“主导动机”[J].电影评价,2010(1).
作者简介:张千寻(2002—),女,汉族,河南洛阳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为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