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慧 赵泽原 刘慧芳 薛宇文
【摘 要】山西红色民歌立足山西革命背景、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取材,在继承传统民间歌曲词调的基础上,借用方言俚语把党的英雄事迹、红色价值观浸润其中,成为革命时期党和人民的重要精神支柱。因此,当代要大力弘扬山西红色民歌,就需要以红色价值观为指引,以山西人民的实际生活进一步丰富其创作内容;促进传统民歌表现形式、表现内容与当代艺术手法、技术手段的深度融合;恰当处理山西红色民歌中的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关系,使之相得益彰;直面受众多元的审美需求,在数量与质量两方面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精神文化作品的期待。
【关键词】山西;红色民歌;方言;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6—085—04
山西红色民歌以山西传统民歌如山歌、号子、小调、套曲等为主要表现手法,以山西方言为载体,秉承红色价值观,具有鲜明地域和时代特色的艺术形式。高唱着山西红色民歌,三晋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奋不顾身的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可以说,山西红色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山西红色民歌传承中的历史经验
(一)在内容创作上与山西革命斗争紧密相联
第一,山西红色民歌以革命战争为题材,彰显顽强斗争、保卫家园的山西革命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创作并宣传山西革命精神,振奋人民革命意志。
第二,内容包括根据地建设中开展的每项活动和主要事件。如《减租减息好》中“边区的百姓,日子过得好,减租又减息政策实在好,百姓的光景节节高”,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减租减息政策下人民生活不断提升,人民感激党为人民着想,减轻人民后顾之忧。这些内容编入民歌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传播并取得民众支持,对我国革命形势产生重要作用。
(二)在曲调风格上继承发展了山西传统民歌元素
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各地都有独特曲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歌风格。河曲、保德一带音调高亢,有雄浑辽阔之感;左权民歌比较清新柔媚;祁县、太谷、太原民歌变化巧妙;晋东南一带民歌乡土习俗气味较重。以谚语、串语、俗语为形式、叠词运用为特征,为山西红色民歌提供丰富的创作土壤。
第一,采用山西民歌原有曲调,或在原有曲调基础上改编。山西民歌《送情郎》是表达男女分别不舍之情,后改编为女子送别男子去参军的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情怀。在原调基础上将歌词中“大门庭、淤泥河、长亭外”改编为“上前线、大路边”,再加一些描写参军的词语进行改编。还将生产劳动、女红纺织等内容变为解放生产、积极抗战的正能量民歌,这样既减少了民歌创作的时间跨度,又能提高民歌传唱度。
第二,借鉴山西各地不同民歌风格,融入当地民俗文化,使之具有地区特色。如《左权将军》曲调采用辽县最熟悉的割莜麦小调改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左权将军辉煌壮烈的一生,易学易唱、节奏明快,引发共鸣,使广大人民被左权将军为祖国为人民不畏艰险的精神所感动。
(三)在传唱语言上借助山西当地方言展现地域特色
山西红色民歌是山西民间特色、风土人情、社会现实等的客观反映,体现地域特征。方言俚语最能展现地域风格[1],表现山西人民最真实朴素的情感,更符合山西人民的语言习惯,在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恰到好处的作用,充分调动山西人民的抗战热情。
第一,借助山西方言的独特表达。山西方言可谓是“十里不同音”。为了适应广大群众,歌曲采用方言演唱,更快拉近彼此距离,便于传播。
第二,借助山西方言的语言节奏。山西方言韵律感、音律感很强,内涵平仄押韵,惯用叠词、衬词,十分生动有趣。如《军民大生产》中“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运用拟声词表现极强节奏感,体现人民生产积极性。创作中也结合方言后鼻音重的特征,符合山西人语言习惯。且山西方言具有语言壁垒,其独有词汇使非山西人民演唱模仿十分困难,使山西儿女团结起来。
(四)在情感表达上积极契合多元类型的受众心理
山西红色民歌其灵感内容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又在人民群众的传唱中得到发展、奉为经典,充分发挥红色民歌和群众的相互作用。
根据性别和年龄差异创作有针对性的民歌。《参加八路军》《军民一家》等鼓励人民拥护党的领导,表达了对青壮年参与革命的期盼,用大量“老乡们”“咱们”等词语拉近和群众距离,号召大家参军打仗。《支援前线第一桩》《献给伤号做零花》等描绘了妇女为抗战做贡献的场景,促进妇女开阔视野,解放思想。
二、山西红色民歌在当代的传承困境
山西红色民歌是在山西革命战争及建设等特殊时期产生发展起来的,有独特社会历史环境。在当代,伴随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而来的消费主义思潮令人目不暇接的多元艺术形式、受众日新月异的审美需求等等,使得山西红色民歌的传承面临一系列的困境。
困境之一在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西红色民歌,因传唱的时空差异使得受众产生疏离感。山西由动荡变为和平、落后变为先进,当代人远离战火纷飞的年代,不了解也没有人引导他们正确感受山西红色民歌的魅力。且如今新媒体时代环境复杂,出现音乐形式多元丰富、音乐市场纷繁复杂、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音乐商业化等问题。各类音乐占据当代人音乐榜单,使他们对山西红色民歌的关注少之又少,使红色民歌演出舞台和范围逐渐缩小,严重制约山西红色民歌的保护传承。山西红色民歌若无创新而面对如今形势其发展始终是苍白无力的。
困境之二在于固守山西红色民歌的传统表现形式,在艺术风格、演唱技巧的创新方面内驱力不足。山西红色民歌继承了山西传统歌曲精华、当时山西各地方风俗习惯,各种资源、方言、唱法等,使之在当时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但因我们在发展初期未能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以至很多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继承,甚至是泯然于众人眼前,使得山西红色民歌创新失去了现实依托。一些人对于山西红色民歌的创新忽视了其本身包含的文化意蕴,误导了人们的认识,无法真正与现代元素融合进行创新。
困境之三在于普通话教育与方言教育未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对山西红色民歌的传承造成一定障碍。山西方言是山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忽视了方言教育。还有部分民歌歌词曲调被更改,使得歌曲地域特点被削弱,山西红色民歌只有坚持用方言才能展现其魅力,但因山西地域性而造成的晋语纷繁复杂的特点也是制约其发展传播的因素之一。
困境之四在于山西红色民歌创作与传唱主体的专业化和受众审美观、价值观的多元化之间存在矛盾。山西红色民歌越来越被少数音乐专业学习者演奏,被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束之高阁,其内容与形式难以与当代接轨进行创新,没有结合当代群众多样化的音乐需求,与普通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也并未建立专兼交流通道,削弱人民创作热情,无法培植创作土壤,掌握群众基础日渐缩小。
三、当代山西红色民歌的弘扬路径探析
依据山西红色民歌传承中的历史经验及当代传承的一系列困境,其弘扬路径可从以下方面展开。山西红色民歌应与当代山西实际、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现代技术手段、独特方言风格、多样群众类型相融合,将其历史经验与当代接轨,转化为当代发展的独特经验,拓宽山西红色民歌发展道路,实现内在创新发展。
(一)挖掘山西红色资源,联系山西人民生活,助力山西红歌发展
红色歌曲的时代性体现在它是在一定时代条件下产生,又顺应时代的发展彰显着不同的时代特征。[3]山西红色民歌要实现当代华丽转身,登上大雅之堂,必须充分利用山西这片创作沃土,反映山西时代特征、人民生活。
首先,山西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文化资源,是新时代创新山西红色民歌的依据。山西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革命遗址众多,如太原市有中共太原支部旧址、双塔革命烈士陵园等13处;大同市有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八路军359旅旅部石矾旧址等8处等,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富矿”,开展各种精神创建活动,吸引人们为创新山西红色民歌做出努力。
其次,山西已有民歌是当代山西红色民歌创作的养分。山西有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体现了三晋人民的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文化。要立足具有山西民歌的叙事风格、调式结构、唱词组成等方面具有鲜明山西特色的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但也不可使其脱离原有的风格韵味。
最后,音乐要反映人们生活,才能达到共鸣。就像山西卫视中《英雄太行山》的演奏受到观众喜爱,真正原因就是因为对其表演形式进行了适当的改编,融入现代的舞台技术及人民生活实际,利用灯光渲染氛围,让观众能更加清晰直观地感受到其魅力,从而参与融入这种文化当中来。
(二)继承山西传统元素,坚持红色主流方向,拓宽红歌表现形式
列宁说“历史分析法要求利用好历史文献要籍,把研究对象放置特定的历史范围和语境中进行研究,即‘考虑具体时间,具体环境里的历史过程的客观内容”。[4]山西红色民歌思政性质明显、植根人们生活、风格多样形式丰富等传统,至今仍有其存在价值,值得学习借鉴。
首先,山西红色民歌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如特色方言、传统歌曲形式特点、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民俗节日、地域风情等深度挖掘。向全社会积极宣传并加强学习,使人民了解其背后底蕴,唤起群众共同记忆,筑牢红歌创作基础,从而联系自身和山西实际自觉与互联网、现代元素相融合。如打造《左权将军之歌》中主人公的IP角色,把背后蕴含的故事制成漫画、动画短片等在媒体上传播,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山西红色民歌的传播深度,让其以实物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其次,为保证创作的正确方向不动摇,必须将新时代党中央对山西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及对山西人民殷切嘱托融入创作中。将内涵丰富的理论化为朗朗上口的歌谣,各单位及时推送学习,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山西发展精神中“拼搏奋斗为要义的革命精神”“伟大复兴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家国情怀为主体的民族精神”,若加以挖掘可成为创新发展的基点,与山西巨变、人们生活实际相融合。
最后,借鉴现有表现形式拓宽发展道路。借鉴流行音乐、时尚音乐、外来音乐等创作手法老歌新唱,使红色民歌在听觉上产生耳目一新的效果。如《歌从黄河来》节目组坚持“原创、真实”的立足之本,通过创新民歌影视资料呈现方式和传播手段,对民歌的崭新演绎与风情展示,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可参考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打造山西红色民歌文创产品;举办红歌大赛、创作评选等,设置奖励,以激励人们传承弘扬的主动性。
(三)重视山西方言教育,坚持方普双语共进,利用现代技术发展
方言使山西红色民歌富有灵魂,民歌借助方言载体获得本土性发展。山西省内唯一有关方言的博物馆即太原方言博物馆,馆内收藏的不是实物,而是太原话,启示我们必须做好山西方言的保护继承。
首先,學校要把方言教育和普通话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可以普通话教育为主,在地方课程中加入方言教育,面向社会聘请熟知并熟练运用方言的人作为教师,加大力度学习山西红色民歌,使山西红色民歌获得方言的支撑,更凸显其吸引力,使这个活化石活跃在新一代年轻人面前,激发人们学习山西方言与山西红色民歌的内在精神需求。
其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保留其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土语。如通过视频录像的形式,将山西红色民歌的传播内容拓展到新兴媒介上,发挥山西自媒体平台的作用,拓展山西红色民歌与方言在受众日常生活中的传播广度,使其走出山西。让其从单向、一维、直线传播变成双向、多维、裂变传播,提升山西红色民歌与方言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扩大红歌群众基础,服务各类不同群体,筑牢山西人民合力
创新山西红色民歌要依托新的时代特点,立足群众生活,将山西红色民歌与人们生活有机衔接,从中获得创作源泉,服务人民群众。
首先,有关部门需要广泛开展动员,形成社会合力来继承创新山西红色民歌,共创发展新局面。如加强对表演者的保护和帮助,培养更多优秀传播者;加强主流媒体传播影响力,通过山西卫视、山西官方各种媒体平台加强宣传,举办相应文化活动等,在全社会树立弘扬山西红色民歌的良好风尚。
其次,建立专职工作队伍,选配优秀专业人才参与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当中。专业人才将所掌握的山西传统元素与新时代接轨;社区做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以各种形式普及、宣传相关内容,可印发山西红色民歌小册子,利用社区进行宣传等;在各级各类学校应开设相关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使学生对山西红色民歌创作背景、过程等深入了解。
最后,要发挥每一位深爱山西的人民的力量,尊重山西红色民歌历史背景、風格形式,深入认识其内在精神,自觉加以保护传唱,若群众有灵感进行创作,构建渠道将作品及时便捷交给专职队伍审核,为山西红色民歌发展做出努力,形成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氛围,从而“培养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
四、山西红色民歌传承意义
山西红色民歌中蕴含的革命文化、革命精神,是对我们保卫家园、维护权利的形象表达,是对战争血与泪的深刻记载,内含对山西的深厚感情和人民群众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山西红色民歌传承创新能使红色文化再次充满生机,让革命文化获得时代新气息,成为激励人们的精神力量。面对山西红色民歌在当代的传承困境,通过对其进行搜集整理,探析其保护继承及弘扬路径,使其成为较为完整的体系,重塑山西革命文化。使当代人民对山西革命历史、英雄人物事迹、大众苦难生活等感同身受,对山西产生强烈归属感和向心力,形成热爱山西、团结奋进、坚定信念、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激励山西人民在新时代下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李毅梅.山西民歌演唱风格和语言特色研究——以河曲民歌为例[J].音乐生活,2022(2).
[2]王楹.论中国经典红歌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薛微.红色歌曲的文化特质及其当代价值[J].大众文艺,2021(5).
[6]陶亿笑.《歌从黄河来》:经典永流传[J].声屏世界·广告人,2015(3).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曹明明.山西红色歌曲发展的历史轨迹及传承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4).
[9]孙志岗.红色歌曲文化特点论析——以山西抗战歌曲为例[J].戏剧之家,2021(1).
[10]杨蓝蓝.山西红色歌曲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J].当代音乐,2019(10).
[11]角远静.谈红色歌曲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J].音乐天地,2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山西红色民歌的搜集整理与传唱研究”(项目编号:20220323);2022年山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山西红色民歌的搜集整理与传唱研究”(项目编号:2022DCXM—41)结项成果。
作者简介:杨颖慧(2001—),女,山西晋中人,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