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交流是促进双方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基石,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背景下,海南各级文化馆应该充分发挥其对外文化交流的职能,不断实践探索,构建起完善的文化交流体系。近年来,海南各级文化馆锚定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现实要求,在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从自身建设来看,海南各级文化馆还存在着包装风格单一化、内容匮乏化、人才队伍建设薄弱、传播手段落后的困境,制约着文化馆文化交流职能的发挥。为此,海南各级文化馆要在包装风格、内容转化、队伍建设、对外传播四个方面下功夫,更好地推广和传播本土优秀文化,为海南自贸港建设贡献文化力量。
【关键词】海南自贸港;地方文化;交流互鉴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6—057—04
2018年4月13日,党中央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由此开启了海南自贸港建设的热潮。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着眼于国际国内发展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的一大重要举措。踏上新征程,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不断深入,海南的对外交流的需求也愈加频繁,地方文化馆作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一方面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任务。现阶段地方文化馆探寻一条可持续、高水平的文化交流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加强文化交流互鉴的要求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社会文明建设方面,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推进地方文化馆文化交流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对外文化工作的开展,必须从海南自贸港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方向、海南自贸港建设对标一流的内在要求和海南自贸港建设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现实需求等视角理解其价值所在。
(一)海南自贸港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发展方向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开放是海南的最大底色,也是海南最亮眼的名片。当前,海南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关键时期,前所未有的开放力度吸引了不同国家的不同群体纷纷来到海南投资创业,同时也给海南带来了不同的风俗文化和文明形态,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特征日益凸显,如何正确对待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情、不同历史所产生的文化差异,消解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就成为当前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面对不同文明的相互碰撞,必须开放包容的态度正确看待。充分利用文化馆对外文化交流的功能和作用,从而促进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二)海南自贸港建设对标一流的内在要求
海南伴随着改革开放而生,也因改革开放而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多年来,海南始终秉持改革为先,开放第一的理念,逐渐形成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新时代,面对波谲云诡的世界局势,党中央赋予海南新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海南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在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对标一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要构建起“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文化馆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也是对外输出中国价值、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主阵地,做好地方文化馆文化交流工作既关乎着社会文化服务供给整体质量的提升,也是海南自贸港建设对标一流的要求使然。
(三)海南自贸港建设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现实需求
党中央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实质上为中外文化交流指明了目标和方向。要把海南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就必须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因素,积极对外开展经济合作,拉动投资,把文化交流作为促进海南自贸港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抓手,突出文化馆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主阵地的关键作用,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信任、共同发展,将为海南自贸港的发展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二、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文化交流互鉴面临的挑战
文化交流是促进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键所在,在海南自贸港高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交流的作用愈加突出。文化馆是推进文化交流工作的重点场域,肩负着对外交流的关键任务,近年来海南各级文化馆积极探索自身建设发展路径,有效发挥了其文化交流、文化引领的职能,但同时,其在馆域风格创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困境。
(一)包装风格单一,无法突出区域特色
地方文化馆的“包装风格”是指文化馆的建筑风格、馆藏风格、文化内涵风格、体验风格、馆藏内容等软硬件的塑形,文化馆的包装风格折射了文化馆的区域特色和文化底蕴。文化馆的建筑文化作为文化馆开展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构成,其潜在而独特的文化表达塑造着自贸港的风格并影響着社会文化交流。当前,自贸港背景下文化馆文化交流面临着建筑风格格调单一,无法折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馆藏风格与其他地区趋同,无法映射地方文化与民族文化。另外,建筑文化内涵与用户情景体验较差,包括建筑名称、展示手段、氛围营造等现实困境。建筑文化内涵与用户情景体验方面较差,如文化馆名字的命名、VR技术的情感交互使用、建筑哲学理念的富裕等,都存在一定的滞后。
(二)内容较为匮乏,无法满足受众需求
地域文化交流的内容是吸引参观受众、传递使命价值、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表达。当前海南大部分地区都建立了县级以上的线上数字文化馆,但部分地区缺少专门性的线下文化馆,使人们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体验感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文化馆的文化内容较为单一匮乏,无法满足受众需求。一是文化内容本身缺乏吸引力,文化内容较为单一、枯燥,文化发掘力度不够、自贸港文化发掘凸显不够。二是文化表达话语构建不足,文化话语无法与受众产生观念共鸣和情感共鸣,话语尚未大众化、网络化。三是自贸港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够,无法凸显应有的文化属性。
在文化内容方面,海南有着古朴凝重、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但是,在促进自贸港文化与海南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结合,如“黎苗文化”“渔民文化”“宗亲文化”等,以此彰显区域文化属性,这都是当前海南文化馆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人才队伍薄弱,缺乏完善激励机制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文化馆是服务群众文化需要,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文化馆馆员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化交流技能,从当前海南各级文化馆的建设来看,当前海南文化馆存在着人才队伍力量不足,相关交流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困境。从人才队伍力量来看,一方面,由于海南省各级文化馆的薪资待遇水平比较低,再加上职务晋升渠道较少,导致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潜在从业人员不愿意加入到文化馆中来,而现有的文化馆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工作主动性比较低,新入馆的从业人员离职率比较高,特别是有相关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离职率更是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海南省各文化馆都在加大人才招聘力度,其中不乏有很多职位都要求有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但涉外文化交流方面的专业人才招聘較少,不利于文化馆对外交流工作的开展。从激励机制来讲,海南各级文化馆的工作激励不足。
(四)传播手段滞后,学习交流互鉴不足
丰富多样的文化传播手段是深入推进文化交流工作重要保障。近年来,海南省各级文化馆锚定“互联网+”发展的新浪潮,相应建立了各级数字文化馆,为海南对外文化交流打开了新窗口,但同时,面对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受众阅读习惯已经发生巨大改变基础上,海南各级文化馆存在着传播手段滞后,学习交流互鉴不足的缺陷。一是文化交流传播的时效性不足,部分文化馆在数字文化馆上的信息更新速度较慢。二是文化交流传播手段过于单一,有些文化馆往往仅依靠数字图书馆进行各类活动和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大众经常使用的交流平台上的影响力还不足,很少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宣传。三是文化交流借鉴还不足,缺少对其他地区优秀的文化交流经验的借鉴。
三、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加强文化交流互鉴的路径
强化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交流互鉴功能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一环。探索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加强文化交流与互鉴的路径,必须立足时代发展的基础,遵循文化交流传播的规律,注重海南本土优秀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打造地域文化亮点和特色品牌,培养专业的文化交流队伍,确保地方文化对外交流工作的繁荣发展。
(一)包装风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馆藏风格
地方文化馆是推动文化交流的主阵地,肩负着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职责,而文化馆的形象构建是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通过构建富有海南特色的文化馆典型形象能够最大程度激发文化交流的动力。海南地处我国南部边陲,是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区,由于地理、历史等条件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种类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如,产生了包括热带文化、海岛文化、黎族文化、流贬文化、南洋文化、归侨文化、移民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渔家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特区文化等在内的多样化文化生态。因此,文化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通过深入整理、挖掘、研究海南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资源,从而理解其外在表现、内涵特质。一方面,通过将独具海南特色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到文化馆的各类建筑设施中来,打造富有海南风格、海南气派的建筑设计,增强体验感。另一方面,文化馆要更新馆藏内容和服务模式,在馆藏内容上,增加宣传海南特色文化的书籍、精心打造宣传海南特色文化的影片,及时更新文化馆内的文化内容,巧妙利用文本、图片、视频烘托出平等、开放的文化传播场景。在服务模式上,通过互联网技术互联互通的功能和大数据精准算法的功能,实现各文化馆的资源共享和文化资源精准投送,打造点面融合的全覆盖服务模式,从而真正吸引外来人员主动了解海南、理解海南的特色文化,理解海南自贸港建设开放、包容的特质,促进对外交流工作的推进。
(二)内容转化:构筑本土优秀文化与社会发展融合的精品力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引领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发展目标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给文化馆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建设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文化馆要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挖掘本土优秀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转化为一个又一个的故事,用故事化的方式来对外讲述海南的发展,用海南故事彰显特区精神,吸引其参与到海南自贸港的建设与发展中。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特点,创新对外交流的话语表达方式,将有意义的、具有思想性的、为国外受众做接受的本土优秀文化传播出去,使受众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和韵味,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真实的海南展现在受众面前。
(三)队伍建设:壮大文化交流队伍与完善交流机制并重
人是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最大变数,也是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地方文化馆在进行文化交流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准则,秉持人才第一的观念思路,通过建设人、发展人,以人才的力量不断提高文化馆办馆能力和文化实力,从而提升文化馆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感召力和号召力。地方文化馆要注重文化交流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积极培训文化馆工作人员,培育他们的文化交流技能,通过短期进修、参观学习、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他们的文化交流技能,使他们更适应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交融的新形势。同时,通过积极对接高校相关文化交流专业,从高校借调和选拔文化交流经验丰富的学生教师参与到文化馆文化交流工作中来,以此解决短期文化馆文化交流人才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首先,在文化馆馆员招录期间要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把好馆员质量关,择优录取,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参与到文化馆文化交流的事业中来。其次,文化馆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进一步深化文化馆人事制度改革,使文化馆内部各个岗位能够实现流动,在文化馆内部营造“能者上、庸者下”的工作氛围。
(四)对外传播:推动传统传播方式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媒体是文化交流的中介,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用好、用活媒体资源是促进文化馆文化交流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各种文化传播手段也逐步增加,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进中外文化交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就必须加快传统传播方式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形成线上线下多层次的文化传播渠道。为此,在线下文化交流方面,要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最高开放水平的优势,大力引进国际传播人才的同时,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国际传播格局新变化、新发展、新要求的本土人才,使一大批文化人才成为推动中外文化深度交融和多元合作的主体力量。在线上文化交流方面,文化馆要积极顺应时势,转变思路,积极整合各项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海南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等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构建起富有地域特色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Tik Tok、YouTube等国内外知名媒体的强大传播力,与传统线下宣传渠道一起构筑起多维度的对外传播体系,不断开拓文化馆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局面。
四、结语
地方文化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热潮下,海南各级文化馆要紧抓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上积极创新,实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丰富、精准供给,在内容建设和队伍建设上注重整体发力,在深入挖掘海南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承担起传播海南本土优秀文化的责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构筑起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文化交流新局面,全力打造更具本土文化內涵的文化馆,奋力谱写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全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视频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21—04—21.
[2]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9—05—16.
[3]习近平.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4—09.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李孟伦.打造海南文化产业发展新高地[N].海南日报,2022—06—22.
[6]邓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东莞市文化馆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2).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8]邓显超,刘杨.习近平关于文化交流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
作者简介:朱林福(1974—),男,汉族,海南海口人,大专,中级馆员,研究方向为传统民族文化和非物质遗产文化等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