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从亲本选择、培育、繁殖及苗种驯化培育等方面开展了大口黑鲈“皖鲈”全季节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大口黑鲈“皖鲈”平均受精率高达94.6%、孵化率达80.7%,苗种驯化培育成活率在70%以上,培育的鱼苗具有生长速度快、易驯化、抗病力强和养殖成活率高等显著杂种优势。
关键词 皖鲈;繁殖;孵化;苗种培育
中图分类号 S965.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9-0110-04
近年来,大口黑鲈年产量突破70 万t,已然成为我国第五条“家鱼”,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欢迎。大口黑鲈自80年代引进国内以来,经过多代养殖,出现了发病率高、生长速度慢等问题。针对大口黑鲈种质退化等一系列产业瓶颈问题,安徽张林渔业有限公司先后于2016、2018年2次从美国密苏里区域引进大口黑鲈原种8 000尾,经过连续多代群体选育、提纯、复壮,现已获得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生长快、易驯化、存活率高)的新品种。该品种的生长速度比目前国内养殖品种和美国原种分别提高15.17%、6.57%,具有体表纹理清晰,体型秀美,驯饲时间短,苗种成活率高等优点,2020年成功注册“皖鲈”商标。2021年安徽张林渔业有限公司对“皖鲈”进行了全季节育苗技术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后期将继续加大对“皖鲈”全季节育苗技术探索和研究的力度,扩大苗种生产规模,保障全年提供“皖鲈”大规格苗种,进一步满足“皖鲈”养殖市场需求。
1 人工繁殖
1.1 亲本选择
亲本均为安徽张林渔业有限公司大口黑鲈国家级良种场自主选育的“皖鲈”培育而成。亲鱼选择一般在冬季水温14 ℃以上进行为宜,从“皖鲈”成鱼中选择体质健壮、体色鲜亮、无畸形损伤、鳍条完整、无病无伤的成熟个体作为后备亲鱼,雌鱼规格0.5 kg以上,雄鱼规格0.6 kg以上。成熟亲鱼雌雄差别大,雌性“皖鲈”腹部比较柔软、膨大,卵巢轮廓比较明显,上下腹大小比较均匀,将腹部朝上时可见其中央下凹、生殖孔微红且稍微凸出;雄性“皖鲈”鱼体较长、体色比较鲜艳,胸鳍狭长,生殖孔略微凹入,轻轻挤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1]。
1.2 亲鱼培育
1.2.1 亲鱼培育池选择。选择安徽张林渔业公司大口黑鲈国家级良种场基地亲鱼培育土池,池塘规整,东西走向,底泥深15 cm左右,坡面水泥护砌,面积0.34 hm2。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配置有养殖尾水治理系统,亲鱼放养前15 d用生石灰1 500~2 250 kg/hm2进行彻底消毒,7 d后用40~6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池塘的初始水位控制在60 cm左右。
1.2.2 親本培育。大口黑鲈“皖鲈”亲鱼培育雌雄按1∶1或3∶2配比,放养量为雌雄4 500~5 225组/hm2,每个池塘配备2台3 000 W水车式加微孔或叶轮式增氧机。亲鱼培育投喂以鲈鱼专用饲料(海皇牌膨化饲料)为主,粗蛋白含量45%以上,水温10 ℃左右时适当投喂,水温15 ℃以上时每天投喂2次,日投饵率为4%~6%,投喂时间为9:00—10:00和15:00—16:00。饲料投喂遵循“慢—快—慢”的原则,且每次投喂时长不超过30 min,防止饵料沉底、浪费饲料并污染水体,同时适当补充投喂饵料鱼。亲鱼培育池保持水质清新,池塘水体溶解氧不低于6 mg/L,透明度以40~45 cm为宜,池水深度保持在1.5 m以上,每隔20 d池塘内泼洒EM菌或光合细菌调解水质1次。
1.2.3 秋季繁殖亲本培育。选择在7月底将准备秋季繁殖的亲本移入温室大棚内培育,水泥池放养密度为5~6 kg/m2,每天投喂鲈鱼专用饲料,日投饵率3%~5%,水泥池每天吸污1次,并补充清新水质,保持水质清新,溶氧量掌握在6 mg/L以上,每20 d池内泼洒1次光和细菌或EM菌调解水质。在亲鱼度过适应期回复体力正常摄食后,于8月上旬开始室内低温诱导,诱导起始温度为28 ℃,35 d逐步降至14 ℃,维持该水温7 d,然后14 d升温至20 ℃,之后保持与室外水温一致(18~20 ℃)。亲鱼经过低温诱导后需要进行性腺调节,采取背鳍基部肌内注射性腺调节剂DOM 1~1.5 mg/kg、LRH-A2 10~15 μg/kg 1次,10月上旬,亲本经过注射性腺调节剂后放入产卵池加强培育,放养密度为1 500~1 650 kg/hm2,亲本专用饲料日投喂率4%~6%,并补充少许饵料鱼,促进性腺快速发育[2]。
1.3 繁殖孵化
1.3.1 产卵池选择。产卵池一般选用土池,面积0.20~0.34 hm2、水深1.3~1.5 m为宜,亲鱼投放前必须严格清塘消毒,并配置叶轮式增氧机2~3台,池塘水保持清爽,水质清澈,透明度不低于30 cm。溶氧≥5 mg/L,pH保持在7.0~7.8。放养“皖鲈”亲本4 500~6 000尾/hm2,雌雄3∶2配比,雄鱼数量少,防止争抢配偶而造成不必要的损耗。“皖鲈”亲鱼在繁殖季节(水温18~25 ℃)一般都能达到性成熟,不需要人工催产,采用自然产卵方式进行繁殖。
1.3.2 鱼巢设置和收取。鱼巢采用棕榈片制成的方片,边长为25~30 cm,使用前先蒸煮消毒1 h,然后进行暴晒,鱼巢设置在产卵池水边1 m左右、水深50 cm位置,每间隔2 m设置1个鱼巢,棕榈片用8号铅丝固定平放,用细毛竹进行扦插。每隔24 h检查产卵鱼巢[3],发现有卵及时收集,运输至孵化车间进行孵化,运输中温度控制在20 ℃左右,定时向鱼巢喷洒水保湿,鱼巢收取后要及时补充新鱼巢。
1.3.3 孵化和出苗。孵化池为4 m×5 m的水泥池,孵化池水深80 cm,孵化用水要经过120目筛绢过滤,孵化前5 h进行曝气,孵化水温调至24~25 ℃,溶氧≥5 mg/L。采取微流水底部充气增氧孵化,密度为20~30片/m2,为防止孵化过程中水霉的感染,可用20~40 mg/m3 福乐马林对水体泼洒消毒。“皖鲈”鱼苗孵化3 d脱膜后,将孵化池里棕榈片全部移出,进行清洗消毒,准备再次利用。在鲈鱼卵黄囊逐渐缩小,仔鱼进入混合性营养阶段,可以自由游动和开口摄食时,可转驯化池培育大规格鱼种或直接对外销售。
2 苗种培育
2.1 苗种驯化
驯食是“皖鲈”鱼种培育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技术之一,驯化池选择4 m×5 m水泥池,提前将驯化池清洗消毒,在投苗前注水80 cm,并进行曝气,水温调至25~26 ℃,在投放鲈鱼水花24 h前,将丰年虫孵化桶(500 L)放入水体,将水体调至2%~3%的盐度,加温至29.5 ℃后,再将丰年虫卵放至孵化桶进行孵化。鱼苗出孵化池时用氧气袋打包运输,放苗前将氧气袋放入驯化池中进行调温处理,待氧气袋内水温和驯化池水温相差小于2 ℃后进行投放,每个驯化池(4 m×5 m)投放200万鲈鱼水花。在驯化池边固定的位置搭建食台进行驯食,喂食的同时用水泵往水面冲水形成水流环境进行刺激。用丰年虫进行开口[4],每天投喂4~6餐,间隔2~4 h投喂1次,连续投喂丰年虫5~7 d。在鲈鱼苗15 000 尾/500 g左右后再用冰虫进行投喂。在冰虫投喂时,用A0或A1口径的专用鲈鱼苗饲料慢慢投喂。2~3 d后,投喂一餐冰虫、一餐饲料。直至鲈鱼苗习惯吃饲料为止。在当鲈鱼苗已经完全吃饲料后,对比鱼的大小,投喂相等口径的饲料,在投喂饲料期间,每隔2~3 d进行过筛,大小鲈鱼苗分开驯化投喂,直到1 000尾/500 g以内放置外塘培育。
2.2 外塘培育
2.2.1 苗种放养前准备。苗种培育池为土池,池塘面积为0.34 hm2,水深1.0~1.2 m,进排水方便。苗种培育池在放苗前15 d注水10 cm并用生石灰全塘泼撒(盐碱地池塘忌用生石灰清塘),放苗前2 d注水,注水时在进水管管口套长度2~4 m的80~100目筛绢网,过滤水体中的杂质以及野杂鱼鱼卵等,放苗前1 d分别向注好水的池塘加入300 kg/hm2自制乳酸菌发酵液和15.0~22.5 kg/hm2酵母菌发酵液。向池塘加入乳酸菌,主要目的是有效生态占位,而非采取消杀手段,以菌制菌,让有益菌成为优势菌群,抑制有害菌,同时抑制有害藻爆发引起的pH值飙升,池塘pH值过高,鱼苗不耐受,对鱼苗鳃丝也有极大损害,容易导致鱼苗烂鳃。加入酵母菌是为了培育轮虫,为鱼苗提供充足开口饵料。每池配备1~2台叶轮式增氧机。
2.2.2 苗种放养。苗种放养前需要过筛,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康,体表完好的魚苗进行培育,避免养殖过程中不同规格的“皖鲈”相互残杀,筛分时应注意动作要轻缓,不宜剧烈操作,减少鱼苗应激反应以及不必要的机械损伤。“皖鲈”水花放苗密度为75万~120 万尾/hm2,放苗前先将氧气包置于待放塘口水面上进行温度调节15 min,待氧气袋内温度和池塘水温相差<2 ℃时,在池塘上风口进行放苗。当鱼苗进外塘后,夜里要用碘制剂进行消毒,防止运输过程中有擦伤,导致细菌感染。泼洒葡萄糖和维生素C避免应激反应,连续泼洒2~3 d。同时可内服维生素C,先将维生素C用水溶解后均匀喷洒在鲈鱼苗专用饲料上,阴干1.5 h后进行投喂。
2.2.3 饲养管理。“皖鲈”鱼苗培育过程中,不同生长阶段投喂的饲料不同。鲈鱼苗专用浮性膨化饲料粗蛋白含量一般为42%~46%,根据鱼苗的规格大小,将饲料按颗粒大小分有1~3号料,饲料投喂每天上午投喂2次,下午投喂2~3次,日饵量一般为8%~10%,具体投喂量视鱼苗、天气变化和水温等灵活掌握。且每次投喂时长不超过30 min,防止饵料沉底、浪费饲料并污染水体。科学投喂可促进“皖鲈”的生长发育,饵料投喂时可适量添加乳酸菌,防止鱼苗吃料过猛,导致出现肝胆综合症和肠炎病等疾病。
2.2.4 水质管理。“皖鲈”鱼苗喜好清水,池塘水质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40~45 cm为宜,pH 7.8~8.2,水体溶氧不低于5 mg/L,氨氮不超过4 mg/L,亚硝酸盐不超过0.1 mg/L。根据天气和季节变化适时使用增氧机,确保池塘水体溶解氧不低于4 mg/L。一般15 d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总水量的25%,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不仅要水质清新,而且也需要保证溶氧量,夏秋季水质容易过肥导致水质恶化,需要增加换水次数,换水时要保证水的透明度。可定期使用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水,分解残饵粪便,保证水质指标正常。
2.2.5 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严格做好鲈鱼苗种池塘和鱼种的消毒杀菌等工作,使用渔药时优先选中草药制剂,池塘用生石灰、二氧化氯、茶籽饼等对水体消毒,合理控制鲈鱼苗放养密度,通过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使用碘制剂定期消毒,合理使用增氧机和池塘换新水等措施保持鱼种池塘内的水质条件良好,减少鱼苗培育期间病害发生。此外定期解剖检查鱼肝脏是否正常,每天观察鱼苗有无拖便,水面有无漂浮又细又长的粪便,白便。每天观察鱼苗活动状态,有无离群漫游、打转、红头、红嘴、烂身、烂尾、烂嘴、烂眼的现象。定期镜检有无车轮虫、小瓜虫、斜管虫等寄生虫,发现上述问题应及时处理[5]。
3 总结
大口黑鲈“皖鲈”亲鱼强化培育需要微流水刺激性腺发育,一般白天8:00—16:00打开水车式增氧机,形成微水流循环涌动,夜晚使用微孔增氧,以确保水体有足够的溶解氧。强化培育期间可每天按鱼体重的3%投喂饵料鱼,早晚2次投喂,并拌入适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E等,以促进性腺发育,增强机体免疫力。“皖鲈”产卵适宜温度为18~22 ℃,亲本产卵池水质要求比较高,水质不可过肥,一般透明度控制在40 cm以上效果最佳。可适当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体营养程度,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皖鲈”早期孵化水温应控制在21~24 ℃,放苗前一般提前3 d左右使孵化池的水温降低至与驯化池水温差在2 ℃以内,提高发塘鱼苗的成活率。驯食是“皖鲈”鱼种培育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技术之一,在驯化池边固定位置搭建食台进行驯食,用丰年虫进行开口和喂食时,同时用水泵往水面冲水形成水流环境进行刺激,掌握食性转换时间节点,能够大大提高鱼种培育的成活率。鱼苗进入苗种培育池后,由于经过捕捞运输,鱼苗会产生应激反应,体质下降,此时要做好消毒工作,选用较为温和、刺激性小的碘制剂产品进行消毒,以防止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晚上进行消毒效果更好。同时全池泼洒葡萄糖和维生素C避免应激反应,提高鲈鱼苗种成活率。
铜陵本地大口黑鲈“皖鲈”苗种培育中未见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病害防治主要是预防寄生虫疾病,尤其是车轮虫、杯体虫、小瓜虫等对“皖鲈”鱼苗期危害非常严重,需勤镜检,提前进行防治。确保水源充足和保障水质清新,水质保持“肥、活、嫩、爽”,若使用外塘水,则需要进行沉淀过滤消毒,将水质净化好后再使用,在水源不充足的情况下,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则需要对整套系统进行消杀,从根源上解决病害传播问题,而非等到出现问题再采取消杀工作,苗期损耗不容小觑。驯化期间鱼苗肠道消化问题尤为突出,要注意饲料粒径大小与鱼苗规格相匹配,不同规格鲈鱼苗选择相应的饲料,否则极易引起鱼苗消化不良,导致肠炎发生,造成严重损耗。驯化期间要勤分筛,一般3 d左右分筛1次,将规格较大的鱼苗及时筛分开,防止鱼苗相互残食尤为关键。水质管理,每天喂料之后进行排污换水。保证良好的水质是驯化成功的重要前提。
4 结语
大口黑鲈“皖鲈”平均受精率94.6%、孵化率80.7%。苗种主要销往浙江、江苏、湖北、湖南等地,根据后期跟踪服务,苗种发塘后成活率可达70.0%以上。掌握“皖鲈”鱼苗食性转换的重要节点,对于大口黑鲈的驯化尤为关键,其不仅能提高鱼苗的成活率,还能降低养殖过程中的成本。
参考文献
[1] 翟洪民.大口黑鲈人工繁殖有技巧[J]. 北京农业,2011(8):34-35.
[2]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大口黑鲈秋季繁殖技术规范:DB34/T 3938—2021[S]. 2021.
[3] 冯晓宇,黄辉,马恒甲,等.大口黑鲈优鲈1号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J]. 现代农业科技,2018(22):240-241,244.
[4] 吴明立,谈毅奇. 大口黑鲈规模化苗种繁育技术[J]. 当代水产,2022,47(11),68-69.
[5] 张玲宏,史振东,吴丽莉,等. 大口黑鲈苗种培育技术[J]. 河南水产,2022(1):12-14.
(责编:何 艳)
作者简介 洪斌(1977—),男,安徽铜陵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