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厂胡同。图/邢正亮
北京老城62.5平方公里,见证了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800余年建都史,是中华传统城市营造理念和建造手法的集大成者。过去,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北京老城很多平房院落被拆除,新的高楼不断建设,历史风貌遭到破坏,胡同、四合院私搭乱建,人居环境恶劣。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北京老城,提出城市发展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此后,总书记多次考察北京,深入历史街巷、胡同院落,发表系列重要指示,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指路引航。
这些年来,北京以“老城保护”新思维替代“旧城改造”,大拆大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以贯穿老城的北京中轴线申遗为抓手,恢复历史建筑风貌,改善人居生活环境,促进全民保护意识,推动老城整体保护。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步行考察北京老城,站在北京中轴线上的玉河边,远眺历史长河,提出传承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时代命题。自此,以北京为代表,全国掀开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篇章。
北京老城总面积62.5平方公里,见证了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800余年建都史,是北京城市的灵魂、是中国的“中”字型城市代表。
北京老城夜景。圖/许晓平
过去,在城市化进程中,老城保护更多是旧城改造,拆除平房、新建高楼,历史风貌毁损,人居环境恶劣。
近10年来,大拆大建逐步退出北京老城的历史舞台,历史风貌修缮恢复,老百姓在胡同里过上现代化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数次考察北京,调研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始终牵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今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中轴线北延线上的奥林匹克公园,郑重发出号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民生周刊》记者从纵贯老城、承上启下的北京中轴线出发,循着总书记在北京的考察足迹,回顾老城保护与城市发展融合之路。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也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北京擘画城市名片。
北京拥有3840处不可移动文物、501万件(套)文物藏品,以及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京杭大运河七处世界文化遗产。
2011年,北京启动申请第八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中轴线。这条始建于元代的城市轴线,全长约7.8公里,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南北引申,纵贯老城。2023年,北京公布《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划定总面积51.3平方公里的遗产区和缓冲区,几乎覆盖老城内所有文物古建和历史街巷。其中,遗产区涵盖15处遗产点,既有古代皇家宫殿建筑故宫,也有古代礼仪祭祀建筑(太庙、社稷坛、天坛、先农坛),还有地安门外大街、前门大街这样的遗存道路。
“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中国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建者梁思成在1951年所著《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中高度评价北京中轴线。
一甲子后,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承担起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文本编制工作,对遗产价值进行阐述。作为梁思成的后辈学者,吕舟认为:“北京中轴线的形成、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也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持续、深刻影响着北京城市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轴线申遗保护是个大事,也是个契机,要以此带动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强化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北京催生观念和工作路径的转变,放弃旧城改造,实行老城保护。推动中轴线申遗,不仅为新增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更意在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复兴。
“先有万宁桥,后有北京城。”记者将此次走访的起点选在横跨玉河的“北京中轴线第一桥”万宁桥。
从这一北京城起源重要标志点自北向南出发,一路玉河流水相随,轻快走向东不压桥49号通惠河玉河遗址,记者花了5分钟。然而,这一段不到500米长的玉河水道,北京用了近5年时间修复。
“这儿以前没河,就是小水沟,又臭又脏。”一位从事胡同游的大爷,蹬着三轮车从万宁桥上过,他告诉记者,“我小时候,这片儿都是房子,这儿就是泥地,坑坑洼洼。”
今年730岁的玉河,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亲历者。玉河原名通惠河,为元代一条京杭大运河漕运河道;明清时期,漕运功能减弱,成为皇城景观河;民国时期逐渐断水,改为暗渠;上世纪50年代沦为臭水沟后,玉河终被填埋,盖满民房。为了让消失半个世纪的玉河重现,北京于2009年完成600余户搬迁、疏解人口2000余人,正式启动玉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2013年,玉河一期竣工。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察看玉河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工作展览和河堤遗址。驻足故道,总书记思考如何传承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发表了后来被媒体广泛引用的经典论述,“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通州大运河时再对北京委以重任,“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此后,《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和《北京市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相继发布,玉河二期顺利竣工。
随着中轴线申遗和京杭大运河保护不断推进,玉河周边文物建筑群腾退项目清单和相关文物修缮计划逐步完善。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因为中轴线风貌保护,玉河附近一栋待降层的高楼刚完成100%腾退。”
北京老城保护在“老城不能再拆”的底线基础上开展,腾退是绕不开的话题。
腾退还是留住,是胡同居民艰难的选择。一城北京,半城胡同。灰墙灰瓦的胡同是北京老城的底色,与红墙黄瓦的紫禁城共同绘出完整的北京城。经年累月的风雨变迁,尽管胡同生活诸多不便,但许多人难舍难分。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走进雨儿胡同29号、30号院,到王云凤、关世岳、吴爱霞、庄宝等4户居民家里,察民生,问冷暖。临走前还不忘嘱咐,“老城区改造要回应不同愿望和要求,工作量很大,有关部门要把工作做深做细,大家要多理解多支持,共同帮助政府把为群众办的实事办好”。
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和重要指示,为后来雨儿等4条胡同腾退改善、精细管理提供具体工作路径。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南锣鼓巷地区四条胡同保护与利用项目”设计单位。“北京中轴线大部分在东城区,是历史风貌控制的核心区。”四条胡同项目规划负责人庞书经介绍,“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是中轴线拟定遗产区,其西南角的雨儿、帽儿、福祥、蓑衣4条胡同是东城区首批‘申请式腾退政策的试点。”
通过“申请式腾退”,4条胡同452户居民选择腾退外迁,约占60%。申请腾退的老街坊,户均住房面积由不足25平方米增加到户均110平方米,生活得到根本性改善。
但是,还有近一半人最终选择留住,他们如何改善居住条件?腾退空间怎么利用?部分人搬迁、部分人留住的院落怎么办?新的社区生态如何营造?
围绕这些问题,北京市东城区率先实践并完善“申请式改善”政策体系,创新推出“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的“共生院”模式,联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开展留住居民改善意愿调研,之后组织“大师工作营”,采用“一院一设计、一户一方案”的“绣花”治理模式,为留住居民和共生群体提供精细化定制化的设计方案。
“共生院”模式最早的实践是雨儿胡同30号院。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沿弯曲狭窄的通道走进来,这座占地594平方米的大杂院盖了22间房,挤着14戶居民,公共过道只有一米。
“人太多,地太小,拍照都困难。”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工作人员肖今回忆,因为空间局促,总书记与居民合影时,9个人要分成三四排才站下。
记者到访雨儿胡同30号院时,这里的门牌已更名“雨儿人家”,朱红门扇漆书“各美其美 和合共生”。推开大门,院落豁然开朗,私搭乱建不见了,重现青砖灰瓦的古朴模样。
肖今成了“雨儿人家”新管理员,“这里两户原居民留住,其余居民腾退后的公共空间,以协商议事会议的形式,在多次征集居民的需求和建议后,打造了五大公共空间”。她轻轻推开门,带着记者挨个“解锁”—居民聚会用的“槐香客厅”,议事协商、调解邻里矛盾用的“议商暖阁”,居民轮流值班提供各种服务的“值年小站”,青少年家庭的共享空间“文馨书馆”,展现胡同修缮整治历程与成果的“琢玉学堂”。“搬离的老街坊回来聚,看到变化都热泪盈眶。”
相比“共生院”人来人往的热闹,独门独院的雨儿胡同6号院改造后更显岁月静好。40多平方米的房间,经设计师量身定制“变成”复式房屋—内置二层两间卧室,满足老居民李伏生阿姨一家五口三代人的起居、工作学习和休闲娱乐综合需求。如今,小院种满植绿,屋内“全电厨房”,胡同生活变得“倍儿”舒坦。“你看,楼房里有的我这儿都有,胡同还更接地气,去玉河边跳广场舞也很方便。”李伏生脸上漾出的笑容,舒展了皱纹。
“空中蜘蛛网、地下老鼠洞”,雨儿胡同20号院是边角杂院,仿佛是胡同里的胡同。在年近七旬的李长林记忆中,这里电线乱接,下雨天上厕所蹚着水到胡同口是小时候的梦魇。2015年设计修缮后,电线入地、雨污分流,李长林和老伴过上了院内有绿化、下厨不出户、如厕不出院的现代生活,“还能经常去景山、玉河遛弯。”
玉河改造前,这里的居民常说,自己住景山附近,现在他们会说,“我住玉河边”。
前门三里河。图/邢正亮
改造后的雨儿胡同院落
2017年,玉河二期竣工这一年,前门三里河也恢复潺潺流水。北边玉河与南边三里河围绕中轴线一路蜿蜒,流动的文化伴随着老城保护重获新生。
三里河曾是护城河的泄洪渠,清朝中晚期河道被填埋后盖上房子,逐渐形成与河道走势一致、北京城唯一一片南北走向的胡同群—前门街道草厂地区。这里古时曾为芦苇园,百姓以苇织席,以草编履,草厂由此得名。
从玉河走向三里河,记者不禁惊叹繁华都市与小桥流水的相遇,前门商业街寸土寸金之地,竟重现数百年前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壮美景观,芦苇丛生、天鹅游弋、鸡犬相闻。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前门东区,沿草厂四条胡同步行察看街巷风貌,听取区域规划建设、老城保护、疏解腾退、人居环境改善等情况介绍,对北京开展老城保护整治的思路和做法表示肯定。”站在三里河青云桥上,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社区党委书记李峥回忆。
“老城保护不是一蹴而就,是一级一级、层层递进。从整治大街主巷、背街小巷到现在深入胡同、深入部分居民家改造美丽院落,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点一滴留住城市记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是草厂片区规划实施单位,建筑师贾琦带着记者深入草厂胡同,遥望降层楼房,细数胡同门牌。“每户门牌都是一个宣传阵地,这些年除了展示北京规划,还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平台。”李峥补充说。
“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如果北京的胡同都消失了,都變成高楼大厦了,还怎么记得住乡愁?”在总书记当年讲话的胡同口,老居民焦淑琴指着旁边的文化宣传墙告诉记者,她从小在这儿长大,下乡插队10余年后重返胡同生活,萦绕心头的对故乡的牵挂与流淌在血液中的儿时记忆自然浮现,汇聚成她心中浓得化不开的乡愁。“2019年的冬天,在这里听总书记谈乡愁,我这心呀暖暖的。”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草厂社区留下的嘱托,留给居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总书记之后在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调研时反复强调的话。在草厂胡同小院议事厅最显眼的位置,记者看到这两行文字被放到最大。
小院议事厅于2012年成立,是草厂社区居民自治的阵地,无论是示范街区创建、院落提升,还是胡同文化学习,大事小情,都离不开议事厅。
走进议事厅,贴墙的大柜子里摆放着几十种老物件,定睛细看,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用品。小院议事厅“厅长”李彩仙介绍,这些老物件都是居民捐赠的,已不再使用。用来熨衣服的烙铁、上海牌缝纫机、喜字茶盘等,映射出那个年代人们质朴的生活。
李彩仙指着一对红色花瓶激动地说:“我给总书记看了我结婚时的花瓶,他跟我说这是家庭记忆,鼓励我要传承好、保护好。”回忆起与总书记的对话,她连说“终生难忘”。“总书记看到老物件很亲切,连缝纫机怎么用他都很熟悉。”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得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总书记在胡同里的“留言”,居民们至今念念不忘。
胡同里人人都能感受到的文化底蕴、历史记忆,都离不开吃。过年全家包饺子是每个四合院里最温馨的时刻。2019年2月1日,在草厂四条胡同40号院,朱茂锦一家刚和好一盆茴香馅,正在包饺子。
“那天,我老伴正擀饺子皮,看到总书记走进来,她手上沾着面粉就去握手。总书记笑着说没关系。然后,总书记拿起筷子和擀好的饺子皮,边包饺子边和我们唠家常。”朱茂锦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到他家的情形。
在草厂胡同生活了近76年的朱茂锦,对这些年胡同的改造深有感触。在他看来,经过几十年的变迁,胡同环境更好了,生活更加便利,老北京的人文情怀也一直都在。
前门大街,一条古老又全新的大街,记忆中,这条街永远交通拥堵,人流如织,熙熙攘攘,可老百姓就是爱去,为了购物为了吃饭,还有为了尝尝儿时“老味道”。
“有些老街坊都搬到五六环外了,但为了这一口烧卖,他们还经常回来。我们回头客占了一半,有老顾客从8岁吃到80岁。”在前门大街原址经营285年的最古老商铺都一处,国家级非遗传统技艺(烧卖制作技艺)第八代传承人80后吴华侠说起老居民们的惦念仍感动不已,这也是她“北漂”至今坚持传承的动力,“一份烧卖要经过16道工序锤炼才能上桌,一张皮儿要擀出24个褶,代表一年二十四节气,我们用心延续着传统饮食文化。”
“上世纪80年代在前门排队买北京烤鸭的人和现在登长城的人一样多,有些老人从前门搬到门头沟,还大老远坐公交车来吃一顿烤鸭。”在前门经营近160年的老字号全聚德,国家级非遗传统技艺(挂炉烤鸭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肖宝林在工作超过40年的挂炉前忆苦思甜,每个学徒出师要学8到10年,每只烤鸭出炉约30道工序,去年为助力中轴线申遗推出“中轴食礼”,搭配的小甜鸭(用吃烤鸭方式吃甜品)意外被年轻人捧成爆款。
在年轻人扎堆的南锣鼓巷,记者还见到老北京非遗毛猴和鼻烟壶也融入了现代生活。在手艺人王建强改造下,一只只妙趣横生的毛猴被巧妙嵌入现代题材。鼻烟壶内画工艺则被“闲野斋”创始人刘野应用到了花瓶、烟灰缸、茶叶罐等常见生活用品。“让非遗融入生活,才能更好保护、传承。”
在吕舟看来:“北京有中轴线这样宏大的城市发展记忆,也有胡同里三餐四季的生活记忆。每一个历史街区、每一条胡同、每一个小院都有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汇聚到京城的乡愁,这些大故事、小故事完整构筑了城市记忆。”
10余年来,中轴线申遗唤醒了许多人的老城记忆,赓续古老文明的中轴线一直不断“成长”—向北延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向南拓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中正和合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格局,中华文明与新时代精神交相辉映。
城市更新是一个永恒主题,随着历史推移,城市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北京中轴线是历史的轴线,也是发展的轴线,它反映着中华文明对城市空间布局和生活秩序的理解和塑造,北延和南拓都体现了对中轴线秩序的遵循和发展。”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中心主任崔光海表示。
“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要更加精心保护好,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2014年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调研北京,发表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航指路,激发了许多人的历史担当、文化自信。
从修缮保护文化遗产到综合治理城市界面,百姓切实感受到历史文化保护带来的好处后,从被动接受转向了主动支持,北京中小学校园也播下一颗颗“保护传承”的种子。
前门老字号美食街。图/邢正亮
2022年9月1日,北京文物局和北京二中联合推出“开学第一课”,特别邀请师生们近距离观看展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北京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育才学校、黑芝麻胡同小学、灯市口小学、西城外国语学校等中小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中轴线进校园活动,将世界遗产保护理念融入青少年教育。2022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文化传播小使者”评选活动,“全市16个区、200多所中小学校的5万余名中小学生(含国际学生)提交了作品”。2023年北京高考,中轴线和老城保护还成了高考题目。
“中轴线申遗是国家大事”。“老百姓不是看客,他们在此工作、学习、生活,他们所处的环境是中轴线遗迹,他们也是遗产的部分。”吕舟总结多年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经历感叹,当年遗产区很多被占区域或被不合理使用区域,这些年持续改进,离不开当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大家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这个合力让城市变得更美好。”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能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23年6月2日,在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上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中国历史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系统阐述,定义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
这一天,跟着总书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发热烈反响。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北京中轴线将见证中华现代文明新征程,“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