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蓝天远山之间,宜居宜游的宋家沟已经成为岢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图/于海军
岢岚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全县总面积1984平方公里,辖3镇7乡99个行政村,常住人口6.9万,人均耕地7.97亩,是山西省重点帮扶县。
近年来,全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扛牢政治责任,强化工作举措,聚焦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紧盯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扭住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任务”,健全三级包联、监测帮扶、搬迁后扶、资金投入、驻村帮扶五项机制,构建落实“3335”巩固衔接工作矩阵,奋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蓝天如洗,青山拥翠,碧水入廊,5月的岢岚,如一颗碧绿翡翠,镶嵌在晋西北高原。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来到忻州市岢岚县赵家洼村、宋家沟村,慰问深度贫困群众,对通过易地搬迁,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奋力摆脱贫困,给予高度肯定。
几年来,岢岚县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实施深度贫困村整体搬迁工作。岢岚县的贫困户搬出穷山沟,从农田走进车间,外出务工收入微薄的农民工,也回家上班赚钱了。
无论产业发展、就业帮扶,还是社区治理,岢岚竭尽全力确保搬迁居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6年来,岢岚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搬迁居民的幸福生活汇聚成大美图景,如一幅泼墨山水画,在岚山漪水间舒展开来。
“你看老刘,搽上护肤品了。”熟悉刘福有的人,道出了这一生活细节,在他们看来,这是美好生活的印证。
刘福有原是山西忻州市岢岚县阳坪乡赵家洼村贫困户。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期间,亲临赵家洼村看望村民。
3个月后,赵家洼村实施易地搬迁,刘福有搬进了位于县城的移民新区,还有了一份正式工作,挣上了工资,成了城里人。
刘福有指着客厅里习近平总书记与他们老两口亲切交谈的照片说:“如今这幸福生活全靠共产党,感恩习近平总书记。”
岢岚县位于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刘福有所在的赵家洼村,坡陡沟长、土地贫瘠、灾害频繁,全村1308亩耕地中,陡坡地就有900多亩。
赵家洼村原有54户11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2户44人。因为交通不便,村民陆续搬离了这个穷山沟,最后只剩下6户人家,全是老人。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走,外头的姑娘不愿意嫁进来。
搬来县城前,刘福有夫妇与年过九旬的老母亲,挤在两间老旧的土坯房里,一张大炕,一张小床,几个破旧的樟木箱是全部家当。房子四面透风,天晴透光,下雨漏水。吃水也不方便,村里就一口井,今天喝光,要等一天后,井底才能出水。由于气候干旱,赵家洼的田地不好,产量很低。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遇上不好的年景,连化肥钱都挣不回来。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了刘福有的土坯房。
“总书记坐在炕上握着我的手问收入多少,生活怎么样,脱贫帮扶效果如何。出大门时还握着我的手叮嘱我好好干。”时隔6年,刘福有仍清晰地记得总书记到访时的每一个细节。
在赵家洼村,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村民: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不管任务多么艰巨,还有多少硬骨头要啃,这个承诺都要兑现。
2017年9月22日,农历八月初三,这是一个赵家洼村全体村民都难忘的日子。
在习近平总书记到访后3个月,赵家洼村实施整村搬迁。包括刘福有在内的6户村民“拎包入住”搬进了位于县城的广惠园小区,住上了楼房。
两室一厅,80多平方米,南北通透、光照充足,这是刘福有温暖、舒适的家。新家宽大、亮堂,水龙头一开,就有自来水,用上了电磁炉、抽油烟机,卫生间装上了电热水器、抽水马桶。冬天有地暖,一进门就暖烘烘的。
屋里这些家具、电器等,都是政府帮忙置办的。算上移民搬迁补助款,他没花一分钱。
搬家前,村里的6户人家按当地习俗在一起吃了顿油糕,挥手向穷日子告别。
占地700多亩、可容纳两万多人的广惠园小区,干净整洁,有花有草,商店、学校、幼儿园、医院、休闲小广场一應俱全。
从两间土坯房到两室一厅的楼房,刘福有一家真有福!
搬迁后,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刘福有和妻子杨蛾子都成了广惠园小区的清洁员,夫妻二人每月能有2100元的收入。
“环卫工一年下来能挣两万五,还有光伏扶贫全年能收入3000元。”刘福有说,退耕还林补助、农资补贴、低保、养老保险、老年生活补贴,再加上其他的,每年收入能有5万多元。
杨蛾子是一名老党员,现在还是社区的积极分子。刚搬家时,她并不适应“城里人的生活”。从小在村里长大的她不会唱歌跳舞,习惯了每天下地干活儿,有几次一大早就叫上老伴,回赵家洼地里干活儿。
如今,杨蛾子从初来乍到的不适应,已经真正融入城里人的生活,还成为广惠园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
搬迁居民搬进来更要稳得住,要扶上马送一程,作为岢岚县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点,广惠园社区1.3万人,搬迁户就有5000多人。他们面临着从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过渡,以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这些老人来说,这个过程是最难的。
广惠园社区党委书记尹建明介绍,为了解决搬迁人口的实际问题,县里在社区设立了便民跟进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尤其是搬迁户提供户口办理、就业与培训、法律咨询等便民服务。除此之外,还发动党员深入搬迁户,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帮助这些乡亲适应新的生活。
夏日的岢岚县广惠园社区帮扶车间内一派繁忙,一排排缝纫机“哒哒”作响,穿线、裁边、缝合,堆积的布料和皮面经过工人们的巧手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箱包。
2018年7月,岢岚縣引进了箱包皮具厂,在广惠园社区建起了扶贫工厂。
这里的工人大多数来自广惠园社区周边,很多都是脱贫户、搬迁户。自从帮扶车间开到家门口,他们也摇身变成了“上班族”。
这里相对灵活的工作时间,让他们真正实现了就业不离家,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
李娟是广惠园社区帮扶车间一车间组长,作为易地搬迁户,以前在阳坪乡,土地少,收入不多,平时要外出务工补贴家用,临时工、服务员都做过,收入微薄。
如今进了帮扶车间,李娟每个月收入能有4000多元,爱人每月也有4000多元的收入,这个收入对于他们来说已经相当不错。
李娟表示,在家门口就业,既能照顾公公婆婆,还能照看到孩子,兼顾家庭。
“要没有这个车间,有些人整天在街上游荡,哪里能找到这样的工作,尤其是有些年纪大的、身体残疾的人外出务工没人要,都能在帮扶车间找到一份工作。”李娟说,年龄大的挣得也不少,每个月也有两三千块钱的工资。
孔瞒存今年74岁,家里七口人,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如今在帮扶车间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不累,工作时间也灵活,计件领工资,每月收入有2000多元。
山西立源皮具有限公司负责人余建水介绍,帮扶车间内目前有工人148人,搬迁户、贫困户占40%左右,60岁以上的有几十人。收入高的一个月能拿到5000多元钱。
据了解,岢岚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的厂区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后,该公司还能带动350人就业。“目前,订单源源不断。”余建水说。
受益于易地搬迁政策,大涧乡曹家沟村村民张伟一家从曹家沟搬进了县城广惠园社区。进了城,房子漂亮了,生活方便了,可他这心里没底,地地道道的农民,除了种地别的不会。
起初,张伟夫妻俩只能打零工,收入微薄。两个孩子出生后,生活一度十分拮据。
了解到张伟的情况,岢岚县人社局工作人员上门向他们介绍当地技能培训政策,并鼓励二人报名。一番商量,张伟夫妻都参加了烹饪培训。培训班里,他们学到了好多实用的东西。有了一技之长,就在县城开了家烧麦馆。
如今,店里每月有一万多元的收入,他们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岢岚县,类似张伟情况的家庭有很多。针对易地搬迁脱贫人口,岢岚县始终坚持搬得出,更要稳得住,逐步探索建立了“需求+供给”“培训+品牌”“技能+就业”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广泛开展订单式、嵌入式、套餐制、项目制培训,对未实现就业的脱贫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包括烹饪、缝纫、保育、焊接、机械操作等内容,力求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岗,脱贫一户、带动一片。同时,不少参加培训人员还利用所学技能,开起了店铺,做起了生意,从打工仔变成了小老板。
通过培训的人员可选择自主择业或推荐到用工企业进行就业,既解决了本土劳动者就业难,又解决了落地企业用工难问题。
2022年6月建立的“零工市场”,一年来为企业和400余人次的技术型劳动者牵线搭桥。
岢岚县“零工市场”工作人员郭琴介绍,目前,市场与县内260个灵活用工个体经营者建立长期服务协议,储备搬运、保洁、餐饮服务、泥瓦、水暖工、保育员等岗位700余个;与县外55家企业达成长期服务协议,储备缝纫工、电工、焊工、机床运维、平面设计等岗位1000余个,成功推介就业652人。
加热、熔锡,娴熟地操作着电烙铁,每一个步骤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高敏是“零工市场”这一就业服务平台的受益者,两个月前,她在县里举行的“春风行动”招聘会上了解到“零工市场”,并通过市场进入现在的公司,成为上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
近年来,岢岚县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出台《岢岚县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一次性交通补贴实施方案》《关于增补脱贫户及监测户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交通补贴的通知》等一揽子福利政策,对脱贫户及“三类户”富余劳动力到县外省内务工就业、同类人员跨省务工就业、县内务工就业的人员都给予相应的就业奖补。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多种渠道择业并领取相关补贴。据统计,2022年岢岚县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人员达6689人次,共发放补贴资金424.98万元。
岢岚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索晋甲介绍,岢岚结合实际打好就业组合拳,积极开发护林、绿化、保洁等公益岗位,重点吸纳残弱劳动力、无法外出的脱贫劳动力就业,对贫困边缘户提供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服务,让更多的城乡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有活干、有钱挣,在稳定增收的道路上越走越扎实。
绿树滴翠,红花吐芳,石头路面泛着油光。走进宋家沟,路旁房舍错落有致,灯笼高挂,屋瓦如鳞,在蓝天远山间,美丽又祥和。
宋家沟村是岢岚县的一个千年古村,过去这里村民吃水难、看病难、出行难、娶亲难,生活贫困。“十三五”期间这里承接安置了周边14村145户265人。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来到宋家沟村,使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倍增信心。
6年来,全村人不忘总书记嘱托,脱贫攻坚,真抓实干,宋家沟甩开膀子,乡村游异军突起。典型的晋北民居村貌,吸引了八方来客。
几年时间,宋家沟一口气摘下国家3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诸多荣誉。眼中的绿水青山成了宋家沟人握在手里的金山银山。
宋家沟是岢岚县农村特色风貌整治的“试验田”。当地以特色风貌整治为牵引,同步架构乡村旅游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让村民在脱贫之时就开启乡村旅游振兴农村的新征程。全县153个村“颜值”同步提升,连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大清早,街上的游客便络绎不绝,叫卖声此起彼伏。宋家沟村三棵树广场旁的“老沈凉粉”小吃摊挤满了人,沈姚付和老伴儿刘林桃正热情地招呼着客人。
“现在,沈姚付也算是宋家沟名人了,来这里旅游的人都要去他的小院看看,尝尝他家做的凉粉。”宋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游存明说。
沈姚付一家2017年4月移民搬迁到宋家沟。搬过来后,沈姚付老两口就支起小摊卖凉粉,没想到做成了明星产品、打卡美食,收入十分可观。
除了小吃摊,沈姚付在口子上村还有12亩耕地,种了土豆、谷子、玉米、高粱、红芸豆,年景好的时候能卖1万多元。做凉粉用的是自家土豆,降低了成本。一年下来,沈姚付一家能有5万多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生活越来越好的老沈把一家人的感恩之情写进了春联“党的政策记心间,小康路上永向前”,橫批“春风送暖”。
52岁的赵明明原是宋家沟镇木家村的贫困户,2017年整村搬迁到宋家沟村,从此告别了破旧的土瓦房和泥泞弯曲的山道,住进了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新房子。
“以前吃块豆腐都得跑10里地,买东西很不方便。现在家门口什么都有,想吃什么吃什么。”提及现在的好生活赵明明说,如今,每年种植收入就有5万多元,搬迁以前连2万元都挣不来。
每年6月初到8月末,赵明明都会到深山里去采集山珍。“只要手脚勤快,不怕赚不来钱。采蘑菇、挖药材也是致富的好门路。”赵明明坦言。
赵明明一年四季都不闲着,春天种地,夏季采蘑菇、刨药材,秋天摘沙棘,冬天卖土特产。同时,他还是村里的护林员,每月有800元工资,一年下来家庭收入近9万元,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户持续增收的好路子。“党的帮扶政策好,我们也要用力往前跑。”谈及未来,赵明明信心满怀。
在宋水街,“堡主”周明则那最热闹,不时有孩子们的欢笑声传来。
周明则是宋家沟本村人,年轻时腰受了伤,不能再干重活,4个孩子,两个老人,他的日子过得很煎熬。如今,村子美了,绿了。老周当上了护林员,老伴儿在村里做保洁员,老两口一年能拿到2万多元的工资。
2020年,周明则把家收拾出来,办起了农家乐。女儿给他买了一个充气城堡,没几天他就赚回来一万多块钱。他高兴地说:“上有党的好政策,给咱指明了路,咱就跟着加紧走。”
李爱岚从2017年起义务担任村里的讲解员,到如今已是6个年头。
从小长在宋家沟村,留在李爱岚成长记忆里的是村里过去贫穷落后的模样。“那个时候村子又旧又穷,人们都往出走了,哪还有来旅游的。”李爱岚说。
“感觉这个村的人都透着一股子自信,整个村子也有股精气神。”如今行走在宋家沟村的街巷,不时有游客传来这样的评价。
每每听到这样的赞叹,李爱岚就倍感高兴。她知道,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
如今,李爱岚每天奔忙于村委会和村巷街道之中,向游客讲述着发生在宋家沟的动人故事和历史变迁。
“我要让人们知道宋家沟人不仅生活富起来了,而且精神也富起来了。”李爱岚说。
昔日其貌不扬的49万亩野生沙棘林,如今成了香饽饽。宋家沟建起了功能食品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沙棘药茶入选了“山西药茶”系列区域公共品牌。现在,该公司形成了年处理5000吨沙棘鲜果、4000吨沙棘鲜叶的产能。
周边乡亲们也跟着“沾光”,现在上山摘些“叶叶”,砍个“枝枝”,就能卖个百八十块钱。
提升传统产业,支撑贫困户持续增收;壮大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带农增收;培育新兴产业,引领贫困村快速增收。
从一张蓝图到一幅实景,宜居宜游的宋家沟已经成为岢岚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在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岢岚县有116个村庄完成整村搬迁,2561户6127人全部住进新房。作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根本途径,“十三五”期间,当地通过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区治理、权益保障、公共服务等配套措施,保证了搬迁居民既能搬得出,又能稳得住,逐步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