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改建方舱医院类隔离场所日常火灾风险防范

2023-06-30 18:34:38霍星铭
智能建筑与工程机械 2023年1期

霍星铭

摘 要:集中隔离管理场所通常根据床位数量规模以及具体入住对象状况等因素命名为方舱医院、集中隔离收治点或集中隔离管理场所,其基本功能大致相当,火灾风险防控情况大致类同。一些城市通常将体育馆、展览中心等大型公共建筑临时改建为方舱医院等隔离场所紧急使用或作为防控资源储备。因此,此类场所消防安全问题引起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中火灾风险防范提出了现实考验与直接挑战。结合某集中隔离管理场所临时改建及建成投用中的消防安全問题与日常工作实践提出些许个人思考。

关键词:临时改建;方舱医院;火灾风险

中图分类号:TU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903(2023)01-0112-03

1 方舱医院概述

方舱医院是以解放军野战机动医疗系统为模板,为解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轻症患者的收治问题,充分利用既有建筑,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建设和改造的临时收治场所,从而实现有效控制传染源、最大限度救治患者的目标[1]。

用于改造为方舱医院的建筑通常为单层或多层建筑,具有大空间、大容量的特点,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防火分区、安全疏散、建筑结构、消防设施和消防车道等均能满足国家标准规范相关要求,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改造严格按照建筑平面“三区两通道”(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格局、医患分离、洁污分离的交通组织、负压通风系统以及平面的隔离防护、医院保障系统的设置等要求实施(如图1所示)[2]。

2 建筑改造时间紧迫忽视消防安全

此类场所启动改建至移交投用工期很短,辖区内某体育馆共用2个场馆,其中3 449 m2训练馆从改建动工到交付投用共计3天,6 756 m2综合馆工期也仅5 d时间,改建集中连续施工,尤其涉及区域分割、集中消毒、排污处理等特殊需求,防疫标准要求高。故整体项目较为紧急的时候,消防安全往往易在改建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被疏忽考虑或弱化。

3 隔离场所消防难点分析

集中隔离管理场所通常是根据原有建筑结构进行满载配比设计与临时搭建分隔,现场隔离病患与医护人员因情定期轮换,建成投用后会对全部安全出口实行集中管控闭环管理,涉疫场所灭火救援相对复杂困难。

3.1 平面布局变化较大

此类场所原有建筑结构一般不作改动,主要是对内部可用大空间区域及部分面积较大的合适房间进行分隔处理与功能调整。例如:辖区内该体育馆综合馆原有区域为比赛场地区、观众看台区以及看台区下侧辅助用房区3块区域,改造实际使用区域为比赛场地区以及部分辅助用房区,尤其是比赛场地区原设计疏散核定人数未考虑功能调整后情况以及训练馆未设置火灾报警系统与自动灭火系统等,导致平面布局、消防设施以及安全疏散等往往变动较大,现场消防安全合规性可能存在不足。

3.2 临时搭建分隔较多

因功能需要,确诊病人入口需设置个人物品寄存、消毒和安检用房以及更衣室等,在病人留观治疗区域应设置治疗室、备餐间、被服库、污洗间、生活垃圾暂存间等,在医护工作区设置配液(药)室、药品库房、洁净物品库、备餐间、休息办公室等。上述房间部分是利用原有房间,改造临时分隔。区域隔离与床位分隔等一般采用便于快速施工的夹芯板作为隔断,利于现场治疗、监测等线路以及患者床位用电遍布隔离场所的每处区域和每个床位,电气线路受制于现场功能临时调整,往往是局部桥架与明管敷设结合,存在一定电气火灾风险。

3.3 人员动态变化频繁

此类场所投用后内部人员主要由确诊病患人员、现场医护人员以及安保管理人员等组成。其中,病患人员根据个人病情以及康复情况持续进出;医护人员由一家综合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或多个医院临时抽集组成,一般按周期成批轮换;安保管理人员也是临时整体抽集,基本实行每日轮班上岗。例如,辖区内该体育馆综合馆设计有固定床位427个、机动床位60个,医护人员与病患人员按照1∶5的比例配比。上述各类人员均为临时抽集或新到,三类群体内部以及群体之间相互基本不熟悉,尤其对隔离场所现场消防安全情况基本不熟。

3.4 出口管控严格

此类场所作为公共场所疏散出口合规、相对充足,而因隔离集中管理需要,一般要对除病患人员进出通道和医护人员工作通道之外的安全出口实行锁闭管控,严防人员随意进出。例如:该体育馆训练馆原设计安全出口6个,东西两侧短边设有主疏散安全出口各1个,南北两侧长边设有次疏散安全出口各2个,因现场管控需要,东西2个主疏散安全出口保留,分别作为病患进出口和医护人员专用出口,其他出口全部临时锁闭管控,如遇紧急情况方能开启。部分体育馆原场地区域人员疏散需求相对较低、疏散预留与功能调整可能存在缺口。

4 具体火灾风险防范

4.1 尽量源头规范设计施工

此类场所在进行改造设计与施工时,需要重点考虑分隔材料,最大限度提高材料燃烧性能等级,减少场所火灾荷载。例如,辖区改造隔离场所分隔材料均采用阻燃岩棉夹芯板材,达到B1级要求;现场根据原有平面布局,合理划分区域与分布床位,规范设置疏散通道及其宽度,做到主疏散通道达到3.2 m,次通道达到2.0 m。建议现场主通道尽量正对临时改建后的病患进出通道与医护人员专用通道,合理设置疏散引导标志,最大限度地提高紧急情况下视觉直通效果和安全疏散效率。安装电气线路应进行桥架、穿金属管或阻燃PVC管敷设,接线应采用接线盒或接线端子等规范处理,且最大限度预留用电荷载,有效降低建筑整体火灾荷载[3]。

4.2 切实明确现场主体责任

此类场所改造建设往往由属地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各部门结合相关标准规定针对职能提出具体要求,并监督现场施工。建成投用后整体移交给具体的医疗机构负责日常运行,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现场消防安全工作责任主体应该是负责日常运行的医疗机构。属地消防救援机构应主动对接,按照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日常监管具体要求,督促其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针对场所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具体火灾风险防范化解对策。

4.3 细化明晰各类岗位职责

场所改建完成投用前,原有场馆方管理团队及其物业等移交完毕后,往往整体退出或转为后方作为辅助保障。隔离场所内部日常消防检查、每日防火巡查甚至消防控制室值班等日常管理工作受制于隔离封闭管理要求,一般只能由临时安保管理人员和现场医护人员承担,且通常各自都有本身的职责分工并进行任务编组。消防救援机构应督促指导责任医疗机构将现场相应的消防工作职责明确到岗到人,确保落细落实,并在人员进驻前做好现场消防场地熟悉与培训指导。尤其是消防控制室作为隔离场所消防“大脑”,要做好现场值守人员基本操作技能培训,挑选持证人员上岗,切实提高现场工作人员消防安全“一懂三会”基本常识技能。

4.4 周全管控不同风险物量

此類场所火灾风险源主要有用电线路及用电医疗设备和消毒杀菌药剂。用电医疗设备应分散设置,避免集中用电增加单一回路负载。如,辖区隔离场所为每个床位病患人员配置所用的照明和手机充电均采用了UPS型低压插座与灯具,有效减小用电荷载。建议在投用前进行一次专业电气全面检测,消除安装环节遗留的各类电气隐患,切实降低现场用电火灾风险。针对消毒杀菌药剂等做好日常储存、使用安全管控,专人管理、分类存放,避免因高温、潮湿等发生自燃等事故。

4.5 针对制订灭火应急预案

集中隔离管理场所建筑、功能、布局特殊,内部人员类别、状况、密集程度各不一样,尤其是内部病患、医护和安保等人员均为临时抽集或新到,对现场疏散通道、消防设施等均不熟悉,各类人员互不熟悉,信息不相对称。责任医疗机构应针对制订灭火与应急疏散预案,尤其要充分结合场所特征、人员特点以及管控特殊等情况,细致进行灭火、疏散与报警任务分工,合理划分疏散分区,编组明确职责,设定集结点位等。

4.6 有效运用技术手段支撑

因隔离闭环管理要求,此类场所消防安全自主管理与消防监管难以按照以往常态模式全面实施。对防控需要上锁管控的安全出口,可以通过统一设置门禁系统,实现在火灾等突发状况下断电自动释放和远程开启释放。场所建筑消防设施运行可以由安保人员在消防控制室值守同时,借助消防物联网实行远程实时监测。同时,责任医疗机构、消防设施维保单位、现场保安公司以及消防救援机构等可以建立微信工作联络群,实时沟通交流,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多方召开视频会议会商,或以视频抽查的形式远程指导消防设施测试与检查。可借助现场指挥部视频监控系统,对场馆内部或重点区域开展不间断抽查,切实做到现场管理与远程监管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1] 马鲜萌,王岩.涉疫场所消防安全工作浅析[J].武警学院学报, 2020,36(4):66-69.

[2] 高枫,周相涵.基于新冠肺炎诊疗体系的建筑设计研究及实践[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0,21(6):29-32.

[3] 张军,张静.方舱医院消防安全分析和处置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20(3):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