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沙彦秀
摘要:目的 分析静脉麻醉镇静药在急诊气管插管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21年1月~2023年2月于医院急诊行气管插管抢救的9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镇静药使用情况分为丙泊酚组、咪达唑仑组和地西泮组,每组33例。比较三组插管时间及插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麻醉前、麻醉5 min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Ramsay镇静分数。结果 丙泊酚组插管时间显著短于地西泮组、咪达唑仑组(P<0.05);丙泊酚组插管后损伤、呛咳反射发生率显著低于地西泮组、咪达唑仑组(P<0.05)。麻醉前,三组生命体征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5 min后,丙泊酚组HR、BP、RR水平均显著低于咪达唑仑组、地西泮组(P<0.05)。麻醉开始时,三组镇静分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5 min、10 min、20 min后,丙泊酚组Ramsay镇静评分显著低于咪达唑仑组、地西泮组(P<0.05)。结论 与咪达唑仑、地西泮相比,丙泊酚在急诊气管插管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相对更佳,有利于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在确保镇静效果的同时缩短插管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气管插管抢救;静脉麻醉镇静药;急诊
呼吸或循环衰竭需呼吸支持的急诊患者,多需通过紧急气管插管的方式治疗。气管插管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状态,可控制病情的持续发展,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方式。部分患者由于神志清晰,难以耐受插管刺激或者烦躁不安,进而增加插管难度,也可能诱发各类不良情况。静脉麻醉镇静药物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应激反应,保持气管插管的顺利性。丙泊酚、地西泮及咪达唑仑均属于临床常用的镇静药物,能够让患者保持镇静状态,便于快速置管操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本研究旨在分析静脉麻醉镇静药在急诊气管插管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1年1月~2023年2月医院急诊气管插管抢救的9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使用的镇静药分为丙泊酚组、咪达唑仑组和地西泮组,每组33例。丙泊酚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22~74岁,平均(41.15±6.53)岁;脑血管意外15例,呼吸衰竭9例,颅脑外伤6例,药物中毒3例。咪达唑仑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21~76岁,平均(41.37±6.35)岁;脑血管意外14例,呼吸衰竭10例,颅脑外伤6例,药物中毒3例。地西泮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21~76岁,平均(40.95±6.68)岁;脑血管意外15例,呼吸衰竭10例,颅脑外伤5例,药物中毒3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研究活动;获得医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气管插管前准,备好各类急救设备,麻醉医师达到后,快速检查患者情况,判断患者是否能够耐受插管刺激。若判断结果为难以耐受,则马上面罩加压吸氧,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患者入睡后,马上实施插管操作。若插管期间发现麻醉深度不足,则马上增加对应的镇静药物;若未注射上述药物,直接实施插管的患者。在插管操作期间若出现抵抗反应,无法实施插管操作,则需要静脉注射镇静药物。丙泊酚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3 mg/kg,地西泮组静脉注射地西泮0.2~0.3 mg/kg,咪达唑仑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1~0.2 mg/kg。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三组插管时间及插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2)比较三组麻醉前、麻醉5 min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主要包含心率(HR)、血压(BP)及呼吸频率(RR)。
(3)比较三组Ramsay镇静分数:应用Ramsay镇静评分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后镇静的效果,满分为6分,1~2分表示镇静不足,3~4分镇静效果较好,5~6分表示镇静过度。
1.4 统计学方法
數据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插管时间和插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丙泊酚组的插管时间显著短于地西泮组和咪达唑仑组(P<0.05);丙泊酚组插管后损伤和呛咳反射发生率显著低于地西泮组和咪达唑仑组(P<0.05)。见表1。
2.2 三组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比较
麻醉5 min后,丙泊酚组HR、BP、RR水平均显著低于咪达唑仑组、地西泮组(P<0.05)。见表2。
2.3 三组Ramsay镇静分数比较
麻醉开始时三组镇静分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5 min、10 min、20 min后,丙泊酚组Ramsay镇静评分显著低于咪达唑仑组、地西泮组(P<0.05)。见表3。
3讨论
难以自主呼吸、心跳骤停或昏迷期间呼吸不畅的患者需连接呼吸机改善呼吸状态,实施紧急气管插管,预防大脑缺氧诱发各类器官功能障碍症状,降低病残率与病死率[1]。例如:颅脑外伤、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其正常吞咽能力、咳嗽反射能力降低或丧失,呼吸道分泌物或者胃内呕吐物难以及时清除[2]。早期实施气管插管治疗的方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状态,对患者的生存概率和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快速恢复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3]。部分清醒的患者插管期间的应激反应强烈,生命体征变化幅度较大[4],在反复插管的情况下,患者的血压、颅内压水平会提高,甚至诱发口咽损伤、牙齿脱落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情况。
地西泮、丙泊酚及咪达唑仑均为急诊气管插管抢救中常用的静脉麻醉镇静药物,其中地西泮为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等作用[5]。药物应用后可使患者的中枢性肌肉松弛,较大剂量应用的情况下,可诱导入睡,是当前临床中最常用的催眠药[6]。地西泮应用后,药物作用速度较快,且快速再分布,持续时间短。地西泮可经肝脏代谢,依然有生物活性,故持续使用的情况下会蓄积[7]。咪达唑仑具有典型的苯二氮?类药理活性,能够产生抗焦虑、镇静、催眠及肌肉松弛的功效[8]。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后,能够快速起效且作用时间较短,毒性小,安全范围大[9];长时间应用无蓄积问题,药动学数据及代谢保持不变。丙泊酚则是烷基酚类的短效静脉麻醉药,可激活GABA受体—氯离子复合物,产生镇静、催眠的功效[10]。临床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增加氯离子传导,大剂量使用的情况下,可使GABA受体脱敏感,进而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控制效果,药物见效速度较快,持续时间较短[11]。麻醉应用期间,可有效控制咽喉反射问题的发生,对顺利插管奠定良好基础,且应用期间患者的喉痉挛发生率较低[12]。对循环系统可产生抑制效果,在麻醉期间的应用,可能会对患者的外周血管阻力产生影响,但是心率无显著变化。合理应用丙泊酚,能够在发挥镇静作用的同时,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预防不良问题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丙泊酚组插管时间显著短于地西泮组、咪达唑仑组(P<0.05);丙泊酚组插管后损伤、呛咳反射发生率显著低于地西泮组、咪达唑仑组(P<0.05);麻醉5 min后,丙泊酚组HR、BP、RR水平均显著低于咪达唑仑组、地西泮组(P<0.05);麻醉5 min、10 min、20 min后,丙泊酚组Ramsay镇静评分显著低于咪达唑仑组、地西泮组(P<0.05)。
综上所述,与咪达唑仑、地西泮相比,丙泊酚在急诊气管插管抢救中的应用效果相对更佳,有利于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在确保镇静效果的同时缩短插管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参考文献
[1] 赵联齐.气管插管BIS靶控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的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2,28(6):143-146.
[2] 齐丽君,牛宣耀,宋成凤等.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在困难气道患者经鼻清醒镇静气管插管中的应用[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1(1):44-46.
[3] 刘芳,夏明万,李坚等.早期气管插管联合镇痛镇静治疗脑梗死合并严重延髓麻痹的临床分析[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22,49(4):13-18.
[4] 王芸,苏俊宏.不同剂量瑞马唑仑全麻诱导对老年患者镇静深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系统医学,2022,7(5):52-55.
[5] 何文评.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对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患者Cor、NE水平的影响[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0,4(4):23-25.
[6] 林福森,姚永壮,卢贵明.腹腔镜胆囊手术中采取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对应激反应的控制作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19):96-97.
[7] 郭云瑞,杨建明,杨皓等.镇静、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对全身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理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9):127-133.
[8] 林婷婷.比较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低龄患儿手术后的肺部感染状况[J].智慧健康,2021,7(20):98-100.
[9] 朱振华.BIS监测下不同剂量舒芬太尼静脉麻醉诱导在老年高血压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8):1183-1184.
[10] 尚俊梅.计划镇静与按需镇静对低肺功能肺癌术后气管插管患者的效果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5):752-753.
[11] 王武,谢金标,林建新等.喉罩通气非气管插管麻醉对肺癌行胸腔镜手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癌症进展,2021,19(2):160-163.
[12] 尚丹,張紫娟.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与单纯咪唑安定对慢诱导气管插管时患者镇静程度的影响[J].医学信息,2022,35(18):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