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映森
(厦门宏旭达园林环境有限公司,福建厦门 361000)
近年来,人们片面追求城市内植物种类的多样性,盲目引进其他地区的植物,并积极推广“南迁北移”“大树进城”等方式。这些方式虽增加了植物种类,但也引发了物种入侵、植物相克等不良影响,导致景观观赏性降低、维护管理成本增加[1-2]。相比之下,乡土植物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物种演替,对当地地理和物候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和抗逆性。应用乡土植物可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在助力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中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乡土植物的应用在各地区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主要集中在行道树和地产景观上,在人工湿地中的应用较少。人工湿地不仅具有良好的水体自净功能,还具有美学、生态和文化属性,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径流减排、蓄洪防旱、二氧化碳封存、区域气候调节、污染防治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3-4]。因此,在人工湿地中合理地使用乡土植物非常重要。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指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5]。乡土植物既包括当地固有的植物种类,也指一部分外来的植物经过长时间的引种驯化后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环境,同时未对本土植物造成侵害,进而成为归化植物的植物种类[6]。
乡土植物在长期生长过程中经受了干旱、洪涝、高温等恶劣天气的考验,具备了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乡土植物经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和演替,形成了功能稳定、动态平衡的植物群落,是当地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本地植物群落稳定、改善环境、保持水土、绿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7-8]。特别是一些土地较为贫瘠的地区,乡土植物比外来植物更能适应当地环境,会产生更好的生态效果。
由于乡土植物对所在地环境的适应性好、移植成活率高、恢复力强、生态效益好及种植后的维护管理相对简单,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在城市中一些地理条件比较恶劣的区域种植乡土植物,如天桥两侧种植三角梅、城市主干道中分带种植乔木等,不仅可大大减少因养护不到位而出现的苗木死亡现象,还美化了城市环境,改善了城市风貌。
在长期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围绕乡土植物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植物文化[1]。乡土植物融入城市景观,赋予城市独特的精神气质,同黄帝柏、黄山迎客松及天马河古榕等古树名木一样,都成为了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代表南方沿海地区的棕榈类植物大王椰子、华棕、中东海枣、旅人蕉等,代表北方沙漠地区特色的植物仙人掌、沙漠玫瑰等。利用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植物构建的景观,不仅能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还能满足人们对环境的生态性要求[2]。
马銮湾位于厦门港西海域西北隅,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马銮湾双溪湿地公园位于马銮湾新城集美北片区,总面积约77 万m2,其中水域面积达34 万m2。马銮湾双溪湿地公园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是以生态恢复为目标,在优化水生植物配置、重点恢复湿地植被、净化水体的同时,营造优美的生态景观,打造海绵型城市湿地公园。本项目原生植物有11科18种,原生植被种类单一,古榕树零星留存。
本项目所在区域原为低地浅滩,遍布虾塘、鱼塘,原有河道、池塘边主要是乔木、灌木、水生植物等乡土植物,具体有朴树、榕树、龙眼、荔枝、桉树、苦楝、乌桕、马缨丹、凤凰木、大王椰、香蒲及芦苇等。这些乡土植物已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环境特性,对常见的病虫害也有一定的抵抗力。在马銮湾双溪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通过梳理现存植物、充分保留和利用乡土植物,大大节约了投入成本。若保留下来的区域内植物品种单一、数量少,可适当增加原有品种数量,同时应极力避免引进过多的外来物种,以保护本土植物。如水葫芦曾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我国,随后在河道、池塘等水域泛滥成灾,严重影响河道原有湿生植物和沉水植物的生长。
通过调整设计方案,利用现场堆坡、地形整理等手法,对榕树、苦楝、朴树、桑树等乡土植物尽量予以保留。榕树是闽南地区的风水树,常植于村头庙旁,代表了历史悠久的闽南文化。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现场的百年古榕树,结合原有榕树的地形标高,重新调整设计方案,并通过增加园路、山石、凉亭和草坪等园林设施及景观,打造优美的景观空间。通过修剪整理、喷药杀虫、输入营养液、增施有机肥改良周边土壤等复壮措施,使百年古榕树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见图1)。
本项目所在地原为知青农场,其中有不少龙眼、荔枝、芒果等果树,众多知青在此处度过了宝贵的青春岁月。为了更好地保留历史印迹、尽量还原历史风貌,采用旧石板、原有老井、残垣旧墙等元素,结合现存的乡土树种,打造了别具风格的知青园(见图2)。
图2 马銮湾双溪湿地公园知青园
本项目的水生态处理系统,是在原有鱼塘虾池的基础上,建成多级无动力下行潜流湿地模块及多个自然沉淀净化塘,形成径流,对瑶山溪和深青溪的来水经多层级自然处理后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瑶山溪和深青溪的总体水质不良,pH值偏高。为了通过构建的人工生态湿地改良水质,必须选择适应性和抗逆性更强的水生植物。原有乡土水生植物芦苇和香蒲(见图3)生长良好、生命力强,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在水生态处理系统中大量应用乡土水生植物的基础上,还选择了吸附能力强、成活率高、抗盐碱性强、生长期长和观赏性高,且根系具备吸收和降解氨氮、总磷、总氮等作用的挺水植物,如美人蕉(见图4)、茭白、旱伞草等。
图3 马銮湾双溪湿地公园的芦苇和香蒲
图4 马銮湾双溪湿地公园的水生美人蕉
在核心区域34 万m2水域中,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植物的选择上优先选用繁殖能力强的植物,如荷花(见图5)、睡莲、香蒲等。荷花主要选用的是福建本土品种建选35号,其具有生命力旺盛、养护容易和当年即可形成完整的景观效果等特点,种植面积约占水域面积的30%,经过后期的生长形成连片荷塘,降低了经济成本。通过对核心水域荷花景观的投入,最终打造出马銮湾双溪湿地公园百亩荷塘的壮丽景观,形成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视线走廊。
图5 马銮湾双溪湿地公园的荷花
结合各景观单元的特点和植物特性,以不同植物划分出水陆过渡带,形成动静各异的功能空间。通过植物的颜色、花期进行视觉引导和空间布局,同时根据不同地形的起伏变化配置不同高度的乔灌木,营造出不同的收放空间,实现功能与景观视觉的转换。北方秋冬季有叶色变化的植物有红枫和落羽杉等,福建秋冬季有叶色变化的植物有黄连木、山乌桕、朴树等。利用植物的不同花期规划公园标志性的游览动线,在主园路两侧大量种植黄花风铃木,在深清溪和瑶山溪两岸成片种植大腹木棉,使游客在不同时期都能观赏到花海长廊。
原生植被种类较为单一,重新搭配植物时,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根据周边地形地势特征,将临水植物、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等进行合理搭配,以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在植物搭配过程中,应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升公园生态功能,营造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例如,将芦苇和香蒲等原生植物种植在岸边,在亲水区域种植五颜六色的水生美人蕉、旱伞草和睡莲等。
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中的应用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过程中,要结合区域特点、场地状况,充分利用乡土植物。乡土植物具有种类丰富、生命力强、投资少、绿化效果明显等优点,在营造城市生态园林景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保留和利用乡土植物,不仅后期管理维护简单、对环境干扰小、可快速形成理想的景观效果,节约建设成本,还能在保护利用原生植物群落的同时重构植被空间格局,保留地域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