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涵和践行路径

2023-06-29 06:46陈红
幸福 2023年11期
关键词:劳动院校职业

陈红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青少年的劳动价值观出现偏颇,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也在逐渐淡化。尤其高职院校更加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针对《意见》中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所提出的策略性要求,也进一步明确了高职学校加强劳动教育改进的方向,应切实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加强学生愿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劳动素质养成,重视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针对性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关注学生职业劳动能力培育,提升学生诚信劳动、艰苦奋斗精神,树立以劳动为荣、以劳动为美的劳动价值观。

一、基于高职院校教学实际的劳动教育特质

随着新时代教育方针的出台,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从改造学生思想及劳动价值观逐步转向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而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需立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整体特征及个性特征之上,同时结合《意见》中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从而针对性地展开对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和特点的研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优异的新时代大学生。

在遵循《意见》提出的加强劳动教育新要求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具有的特殊性包含:第一,教育的差异性。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培养目标不同于中小学劳动教育与普通高校的劳动教育,教学主体的差异决定了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的差异性;第二,践行的专业性。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结合专业不同类别的职业特征,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相结合,要引导教育、要督促实践,培养学生具备将专业知识外化为从事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水平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第三,多元参与性。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重点结合产教融合的优势,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要求,使劳育与技育的协同发展,加快劳动教育与产教融合的步伐;重视学校和企业协同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引领地位;第四,实践创新性。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适应科学以及技术新发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在社会实践中理解新技术、掌握新技能;第五,全面覆盖性。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深入到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生活,在三年制的人才培养中,劳动教育应全过程实施,覆盖于三年制学习的每学期当中。

二、基于高职院校教学实际的劳动教育内涵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立足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做优化改革。面临劳动教育新要求所带来的全新挑战,高职院校需紧抓职业技术教育,同时注重融入劳动教育价值引领、强化劳动内涵和劳动精神教育、加强劳动能力培养、增强劳动素质养成、提升职业劳动能力,为培育具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做贡献。

(一)价值追求方面

针对少数高职院校学生的享乐主义思想苗头,如怕累怕苦的消极精神面貌,只想“躺平”不想奋斗,职业选择较为轻松的行政管理工作或者无工作思想,亟需帮助学生重新树立正确的劳动认知和劳动观念,引导学生认可劳动所创造的劳动价值。高职院校在劳动价值观的培育方面,应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神圣、劳动光荣、劳动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重要性。在劳动教育价值观引领中,包含引导学生尊重他人以及集体的劳动成果,在正确理解尊重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愿劳动,培养学生会劳动的习惯,进一步提升学生爱劳动的素质。与此同时,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中,还包含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体力与脑力劳动的观念。在家庭、学校及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育人劳动教育体系中,家庭生活中应注重引领学生自主、自理、自立的劳动习惯养成,大力降低学生步入大学寄宿制生活中生活不能自理的现象;学校学习中应注重引领学生结合理论与实践自主解决问题、创新解决问题、开拓解决问题,逐步转变高职院校普遍学生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弱、科研意识薄的现实;企业实践中应注重职业劳动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在职业中的荣誉感和职业感,引导学生甘于奉献社会,并引领学生以主人翁意识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劳动教育新要求对劳动者的脑力与智力的要求相应提高。在企业实践中,始终保持激学生在职业岗位上不断创新,开拓思维解决问题,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贡献新鲜力量,秉持甘于奉献的观念,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为国家富强添砖加瓦。

(二)劳动能力方面

高职院校重新塑造学生正确的劳动认知和劳动观念的重要任务便是让学生具备与其专业相匹配的职业劳动能力,并能“知行合一”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职业行动中,将专业知识外化为从事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水平,在职业岗位上保持钻研、开拓创新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在职业岗位获得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劳动能力的培养包含通用劳动和职业劳动两方面能力的锻炼。一方面,通用劳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方方面面,着重体现于学生的劳动习惯养成,让时时劳动、处处劳动深入课堂与生活中,让学生意识到劳动神圣、劳动光荣、劳动对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重要性。如在高职院校寄宿制生活中,部分高职院校反映出部分学生内务差、不爱打扫卫生,表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锻炼学生通用劳动能力是首要任务,让学生愿意去劳动,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让学生习惯劳动。在劳动观念培养的过程中,逐步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提升学生的愿意劳动的习惯,最终让学生认同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崇高、最美丽的“四最”价值观。另一方面,职业劳动能力的培养,着重于学生技術技能的训练,培养将专业知识外化为从事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水平的劳动能力。对于如医学、工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时没有掌握专业的劳动技能,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正是由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所需要结合的学生群体实际性,决定了其开展劳动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其着力点需要遵循不同专业岗位的职业特征,重视产教融合,设计与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重点开展与学生专业对口的特色劳动教育,激发学生主动锻炼自身的技能,熟练掌握职业岗位劳动工作的专业实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重视职业劳动、以职业劳动为荣的情感。

(三)劳动素养方面

劳动教育的使命是培养有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意见》明确将劳动教育的范围从中小学扩展至大学,并明确将劳动素养教育走进课堂与教材,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此外,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制定与优化中,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重视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教育。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认识方面普遍存在认为“个人劳动素养与劳动能力比不上本科生”“缺乏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缺乏对个人劳动价值的认同感,同时贬低了个人劳动能力、社会定位和劳动创造的价值。针对高职院校存在的劳动认知偏颇方面,劳动教育中应当重视并践行劳动素养的提升,以端正学生劳动态度履职尽职,培养学生具备相应职业岗位的职业劳动素养,进而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面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新要求与新挑战,高职院校应结合教学实际,以学生为中心,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劳动素养和工匠精神为目标,牢牢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导向,将劳动教育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劳动素养和工匠精神相结合,用工匠精神价值引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强化学生职业劳动素养,扎实职业技术技能本领,实现自身职业价值的追求,增强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劳动态度和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

三、基于高职院校教学实际的劳动教育践行

高职院校要始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结合教学实际以及教学主体,全面、系统地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作为“五育”教育体系中重要一环,具有促进其余“四育”发展的育人价值。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要落实“五育”并举,不能孤立实施劳动教育,需与德智体美“四育”充分融合。针对高职院校目前在人才培养过程普遍存在的将“技能培养”混同于“劳动教育”“毕业生质量不高”“技能不扎实未达岗位职能需求”的教育困境,高职院校需紧抓职业技术教育,同时注重融入劳动教育价值引领、强化劳动内涵和劳动精神教育、加强劳动能力培养、增强劳动素质养成、提升职业劳动能力,为培育具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做贡献。与此同时,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需要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及企业共同参与,建立全面系统的多元育人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劳动教育融入思政以修身

课程是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最直接的路径,因此劳动教育走进课程走入教材是有效的实施方式。思想引领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劳动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方式,一方面达到内外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需求,另一方面实现外化学生劳动教育的行为表现。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教学意义,清楚解读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如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让学生真正理解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懂得劳动光荣的道理。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中,课程中可以采用结合劳动模范事迹案例讲授,引导学生对认同劳动模范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结合道德教育内容及相关法律知识,让正确劳动价值观深入学生头脑,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性行为。另外,思想政治课程如设置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以社会调研、课程报告、实地劳作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劳动能力,在实时政策背景下,依托劳动主题教育和劳动文化创造,使学生实践过程中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培养大学生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品质,用向上向善的德育环境,引领学生德行一致、以劳为荣、以劳为美。

(二)劳动教育融入实践以培智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最重要在于职业性,学生的劳动能力对职业劳动能力意义重大。因此劳动教育需融入专业课程实践中,将理论运用到专业实践中,有效检验自身是否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学生真正懂得理论知识的意义。在理论指导下,促进技能纠错和改进,激发在一线工作中的创新,促进智力培养。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实践的教育活动中,要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要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实践,企业要进入校园、协同专业课程教师指导学生技能培训,共同培养学生毕业后具备到岗职能要求。为增强学校和企业协同的双元育人模式的协同效率,可借助智能化手段,增强学校、企业、学生三者间的互动,将智能工具应用于劳动教学领域,还可构建数字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适应社会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实现高校劳动教育智能创新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劳动的趣味性和自觉性。如采用线上学习理论,线下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实践,在参与实践中强化学生个人对具体劳动的体验感和认同感,在手心一体的操作实践中日积月累,将学生被动劳动意识转化为主动劳动意识,逐步提升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另外,高职院校需打破传统“高职学生技能差、综合素质能力弱”的传统偏见,注重开展创新创业比赛的校内实践。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和动员学生参与职业技能比赛、知识竞赛、创新创业型比賽等各类技术型大赛,培训学生钻研技能和科研的习惯,在竞赛中提升技术水平,激发高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锻炼高职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增强劳动获得的职业成就感。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的进步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要求下的劳动教育以学校为育人中心的践行研究着重对学校育人提出了要求与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优化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需要家庭、学校及企业协同参与多元育人的劳动教育践行体系。

(作者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劳动院校职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热爱劳动
我爱的职业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