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代画学是我国古代设立的最早的美术专科学校,具备了比较完善的考试制度和教育教学制度,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画家。当代中国画教育发展到今天,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探讨宋代画学,通过对宋代画学的深入研究,对其产生的原因、背景以及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梳理,探究宋代画学对当代美术教育的借鉴性作用,以期在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当代中国画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支撑。
关键词:画学;中国画教育;宋徽宗;审美;创新
宋代是中国画发展的高峰时期,在这一时期,不仅山水、人物花鸟画得到长足发展,还建立了古代最早的一所美术教育机构——画学,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当代中国画处在繁荣发展时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对宋代画学的研究,探究其对当代中国画教育的影响。
一、宋代画学的生成语境
宋代美术教育是中国美术教育史上的一大特色,画学的设立对后世美术教育具有划时代意义。据《宋史》记载:“(崇宁三年)壬子,置书、画、算学。”[1]画学这一美术教育机构产生于宋徽宗时期,从属于国子监,其设立得益于其特殊的历史环境。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画学的设立与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重绘画的教化功能,唐代以降开始设置翰林图画局,作为服务上层建筑的工具,其绘画风格和绘画内容必然要符合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和政治要求。从唐到五代直至宋代,画院几经发展,至宋徽宗時期,画院制度体系已经比较完备。受“崇文尚道”和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文人士大夫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文艺事业得到极大繁荣。他们对于绘画的关注,使得绘画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苏轼、米芾等文人领袖的带领下,建构起文人画语言体系和理论体系,并对宫廷绘画产生影响。同时,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满足了物质需要的市民开始追求精神需求。并且受“崇文尚道”社会风尚的影响,对书画的追捧成为市民追求风雅的一个侧面,由此形成庞大的书画市场,催生出大批的画家。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也与画学的设立有关,其改革科举制度,改进太学制度,建立地方学校。
从微观角度来说,画学的设立与宋徽宗有直接的关系。宋徽宗是一个极度热爱书画,并在书画上有很高造诣的一位皇帝。据邓椿《画继》记载:“始建五岳观,大集天下名手,应诏者数百人,咸使图之,多不称旨。自此之后,益兴画学,教育众工。”[2]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宋徽宗似乎是为了建造五岳观而设立的画学,设立画学的原因是“多不称旨”,目的是“教育众工”,这是建立画学的直接原因。宋徽宗的艺术创作理论和审美趣味在创作实践中也受到文人画的影响,但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绘画的政治功能也是其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于是,在保留院体画特征基础上兼具文人画审美意趣的专科美术教育机构——画学应运而生。
二、宋代画学教育理念
(一)考试制度
《萤雪丛说》中记载:“徽宗政和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不知抡选几许人也。”徽宗时期的画学属于科举考试的一部分,其选拔考试相当严格,除部分推荐而来的画家以外,进入画学必定会经过相当严格的考试。
考试中以古人诗句为主,其考试评判标准是画家能否准确理解诗意和创作内容是否具有新意。据《画继》记载:“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牵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3]也就是说,在考试中,参与考试的人不仅要展示出精湛的绘画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创新能力。夺魁者更需要在创作中融入一些巧思,使作品立意深远,意蕴悠长。而画艺之优劣也有评判标准,《云麓漫钞》卷二中记载:“诸画笔意简全,不模仿古人而尽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意高韵古为上;模仿前人而能出古意,形色象其物宜,而设色细、运思巧为中;传模图绘,不失其真为下。”[4]作品优劣的标准是以能画出物象的“真”为下品;能模仿前人的绘画意蕴、形色皆宜、设色细致、构思巧妙的绘画作品为中品;而对于上品的要求是不临摹古人且能生动描绘出物象的“情态形色”,且传达出高古的意蕴。
(二)教学内容
1.课程设置
画家进入画学后成为画学生,要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学习内容分为专业课程和理论课程。关于画学教学内容,在《宋史》中有一段翔实的记载:“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5]从这段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宋代画学的课程设置。
画学将绘画分为六科,根据画学生的特长来进行分门别类的教学。专业课分为鉴赏课和技能课。鉴赏课主要是对历代名画的赏析,宋代宫廷藏画颇丰,画学建立后,宋徽宗常常命人将宫廷收藏的绘画真品示于画学生。“每旬日,蒙恩出御府图轴两匣,命中贵押送院,以示学人。”[6]画学生可以与历代名画近距离接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另一方面对于古画的临摹,能够提升画学生的专业技能。宫廷绘画延续了唐、五代以降的写实风格,因此,画学教育也注重写实,要求画家观察自然,写物之情态形色,皆若自然。同时,宋徽宗对画学中的画家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对画学生进行指导,并考察他们的学业。据记载,王希孟受宋徽宗指点,技艺大有长进,后来画成了《千里江山图》。
画学生不仅要研习专业课程,而且要学习文学典籍,提高文学修养。画学中设置画学博士一职,由文化艺术水平较高的人来担任。据记载,崇宁五年(1106年),米芾担任画学博士。画家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创作出具有“人文关怀”的艺术作品。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是为了提高画家的文学水平,目的是使画学生能够“通画意”。
2.审美标准
画学教育所教授的课程,表现出来的审美标准一是注重写实,二是追求意境。
受唐、五代影响,宋代沿袭前朝写实之风,并将写实绘画发展到极致。宋徽宗时期绘画的“写实精神”达到了顶峰,这是宋徽宗自身的审美追求,也是对画学生的要求。宋人注重观察自然,注重对生命精神的表达,追求格物致知的理学精神。在绘画中也注重对生命精神的表现,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宋徽宗要求的“写实”并非是对客观事物的完全复刻,而是以心关注万事万物,经过画家的加工、提炼,创作出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
受“崇文尚道”社会風尚的影响,宋代士大夫群体积极关注社会、生命与宇宙,一改前期富丽绚烂的绘画风格,开始建构符合文人风格、文人气派的绘画。这是一群由士大夫群体构成的画家群体,他们开始反思绘画的本身价值和意义,注意到绘画不应该只重视写物象的形,更应该有自身的精神内涵,传递画家的思想情感。宋代文人画的出现,建构起一种符合文人审美情趣和情感价值的理论体系,并对画坛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苏轼的“诗画一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理论将绘画提升到与诗同等的高度,更强调绘画中意蕴的表达。受文人画画家绘画风格和绘画理论的影响,宋徽宗本人的艺术创作和审美理想偏向于文人画,画学在他的带领下,培养出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高尚品格的宫廷画家,画家的绘画风格也带有浓厚的文化倾向。画家们突破以往宫廷绘画的审美范式,追求绘画的趣味性,传达精神内涵,画学教育走上了一条兼具文人画审美和院体画要求的道路。
三、当代中国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和社会主义革命大背景下,中国美术教育大量借鉴西方美术,中国画经历着与文化传统断裂、哲学根基缺失的迷惘与危机。在西方绘画教学体系的影响下,中国建立起源自西方文化史的科学知识体系和现代美术学科制度。而在建立现代美术学科制度的同时,西方美术教育中重理性、轻感性的美学思想也同时传入中国,并对当代中国画教育影响深远。从徐悲鸿开始将西方写实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后,西方的美术教育思想开始融入中国画创作,国画专业学生的学习都是从西方的教育理论和绘画技法开始的。这一方面拓宽了当代中国画教育的视野,拓展了当代中国画教育的表现方式和审美的维度;一方面使得中国本土的美术教育体系从内部和外部面临双重瓦解。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美育的提倡,使得当代美术教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在这繁荣的背后却出现了文化缺失的现象:教学中重实践、轻理论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是从西方教育体系下开始的,缺少对中国美学、哲学的认知和学习;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图像时代,高密度的数据碎片导致的信息大爆炸,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理想模糊。随着此类问题的暴露,不少学者也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在中西文化交融中,我们所接受的西方文艺思潮、美术思想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我们对自身美学传统、美育精神的价值判断。作为中国最早具有一整套教育教学体系的宋代画学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中国画生命和灵魂支撑的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画体系中如何继承性发展、创新性转化,如何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画教育体系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究。
四、宋代画学对当代中国画教育的启示
(一)写实之辩
以“徐蒋体系”为核心的当代美术教育制度,随着当代中国画教育的发展,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这一理论产生诸多争议。这一理论为当时的美术教育,尤其是中国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发展到今天,也催生了诸多问题,“去素描化”的言论在近年来也甚嚣尘上。在当代中国画教育中,应该理性看待素描为造型之基础的问题。当代美术教育受西方美术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技法的训练,素描作为造型基础,使学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物象的本体面貌,是中国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但过于追求造型的准确性也使得当代写实性绘画有形无神,缺少作品的精神内涵。宋代画学教育倡导的“写实精神”为当代中国画教育提供了借鉴意义。其“写实精神”强调自然物象之形,但更强调经过画家提炼、加工,融入个人情感与审美的形。写实并非是“照相式”复刻,而是要有选择性地提炼。
(二)创新意识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美育,倡导美育精神,美术作为当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见诸各个行业。美术、艺术与科学技术相互融合是大势所趋。因此,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好的教育是启智与传道,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宋代画学考试中,常以古诗文为题让画家进行艺术创作,而出类拔萃者必定具备精湛的绘画技艺和别出心裁的创意。画家常常会运用联想的方式来创作,然而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底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画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画面传达出来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既要保持传统又要符合时代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开拓眼界,制定适合他们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增强技能。当代中国画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借古开今,在继承中创新。
(三)审美教育
当代美术教育应该抓住美术的审美认知、审美娱乐和审美教育这三个功能,对内要浸润学生心田,提升其审美能力,使其更好地施展艺术个性,对外要考虑艺术接受主体,发挥美术的审美功能。宋代画学所倡导的是宫廷绘画与文人画相互融合的道路,其“诗画一律”“形神兼备”等审美理想对当代美术教育仍具有现实意义。当代美术教育应该学习宋代画学对于画家文化修养的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道德品质的追求。扎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中国画,与中国的哲学、美学、文学一脉相承,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加强对于文化的学习。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取法乎上,多向优秀的经典作品学习。一定时期的美术教育有一定时期的鲜明特色和时代特征,当代中国画教育要以人民为导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鲜活生动的艺术作品。
五、结语
弘扬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当代美术教育要赓续中国传统美学基因,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提升社会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认知。宋代画学教育所倡导的写实精神、创新意识和审美理想对当代中国画仍具有借鉴性。因此,对宋代画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脱脱.宋史:第1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6.
[2][3][6]邓椿,庄肃.画继:画继补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4,5,122.
[4]赵彦卫.云麓漫钞:第2卷[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24.
[5]脱脱.宋史:第15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7:3688.
作者简介:
韩雨,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