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是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出现营养不足的状况,则会造成发育迟缓。3-6岁儿童的营养不足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饮食行为以及家长的喂养方式,而3-6岁儿童的饮食行为习惯与家庭、幼儿园以及社区环境等息息相关。已有研究表明,挑食、厌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儿童营养不足,本文探讨了3-6岁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足与饮食习惯、喂养行为的相关性,并提出改善儿童饮食习惯的建议,以期为中国儿童饮食方式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3-6岁儿童的饮食行为状况
经调研,在3-6岁儿童中,超过三成的儿童有挑食以及外因性进食问题,将近两成的儿童有进食过饱的问题,还有一成多的儿童有不良进食习惯问题,一小部分儿童还会出现情绪性进食状况,大约六成的儿童具备较好的主动进食能力,剩余近四成儿童不具备主动进食能力。
在存在饮食习惯问题的3-6岁儿童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主动进食能力差,其次是挑食问题,再次是外因性进食,然后是过饱问题。多数儿童具有较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过程中情绪稳定良好,超过大半的儿童能够自行进食。
二、3-6岁儿童的不良饮食行为习惯
基本上每个家庭在对3-6岁儿童进行喂养时,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饮食行为问题。研读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偏好零食、挑食、进食不专心、厌食等是国内3-6岁儿童群体中较为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
大约有七成的孩子存在偏好零食的不良习惯,偏爱零食会影响儿童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健康摄取,容易影响儿童健康生长发育。将近一半的孩子存在挑食、偏食问题,有的儿童喜欢吃荤食,有的儿童喜欢吃素食,偏食、挑食状况如果比较严重,容易导致儿童营养失衡,对儿童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如果饮食偏好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任其发展则会成为终身饮食偏好,因此家长必须要重视儿童的偏食、挑食问题。
很多儿童不能专心进食,有的孩子在进食过程中自顾自地玩耍,将饭食含在嘴里不吞咽,需要依靠家长辅助进食。大约有四成的孩子进食时间过长,并且进食时间和地点不固定。儿童在进食过程中看电视会引起视神经养料的供给不足,容易导致眼睛患病,而进食时间过长会导致孩子食欲低下,进食不规律则使得儿童消化能力下降。还有很多孩子有不吃早餐的习惯,容易产生精神不振的状况,严重影响学龄前儿童身体健康成长。
儿童厌食一般表现为食量大幅度缩减甚至不吃饭,这属于一种病理性的饮食表现,部分家长对于儿童喂养缺乏经验与专业知识,饮食安排不规律,喂养无度,造成儿童脾胃受损、食欲不振。如果儿童厌食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导致儿童身体缺乏多种营养元素,生长缓慢。
3-6岁是启蒙健康素养以及培育良好进食习惯的重要时期,根据相关研究,3-6岁阶段的饮食行为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培养孩子的健康饮食行为非常重要。
三、3-6岁儿童营养不足的具体表现
3-6岁儿童出现营养不足,主要是因为能量或蛋白质等营养元素的摄入不足,而不良饮食习惯会极大地影响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摄取必备的营养元素。儿童营养不足的最早表现是体重不增,而非体重下降,随着孩子营养不足的加重和时间延长,慢慢才会出现体重下降。儿童营养不足会使得孩子的皮下脂肪和肌肉逐渐减少或消失,出现明显的皮肤干燥、苍白,逐渐失去弹性。随着营养不良的时间增加,儿童慢慢就会出现身高落后于同龄儿童,发育迟缓,还常常伴有多脏器功能受损,可能会出现神萎靡、对外界刺激反应比较淡漠、食欲低下、体温较低、心率慢,甚至全身肌张力减低、大便性状异常等。由于营养不足,有的孩子可能还会出现智力发育落后。因此,儿童营养不足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要结合具体表现、喂养方式等进行综合判断。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内3-6岁儿童在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率等方面的均值逐渐降低,营养状况也得以大幅度改善。我国采取的儿童营养改善措施成效明显,应深入贯彻执行,加强对营养不足儿童的管理和膳食研究,从而积极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
四、3-6岁儿童饮食习惯的影响因素
影响3-6岁儿童饮食习惯的因素主要包括家长的喂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隔代家长的养育方式、进食环境以及家庭状况等。
1.家长的喂养方式。国内很多家长在喂养儿童的过程中,经常采用强制儿童进食、限制儿童进食不健康食品等控制型喂养方式,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喂养方式容易导致儿童养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的家长则将食物作为引导儿童行为和情绪的工具,也可理解为工具性喂养行为,例如将食物作为一种奖励。
2.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大致分为专制型、宠溺型、民主型等,对儿童的饮食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养成较好的饮食习惯,但却缩小了儿童自己对食物选择的权力范围,而家长在儿童进食过程中经常催促和强制儿童进食,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宠溺型的教养方式给了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力,但也容易使孩子养成不合理、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习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偏食、挑食行为不加以纠正,还有部分家长会主动给孩子买一些不健康的零食。相较于前两种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比较有利于儿童的饮食健康,具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家庭能够采取完全合理的教养方式。
3.隔代家长的养育方式。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作为隔代家长的爷爷奶奶就成了学龄前儿童的主要照顾者。然而,隔代家长经历过以往物资匮乏的年代,觉得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养得白白胖胖就好,因此在照顾儿童进食的過程中,往往会使孩子过度进食。
4.家庭状况。家庭状况的分析主要基于家庭文化以及经济两个层面。在文化层面,很多研究证明家长文化程度越低,儿童则更容易出现不良饮食习惯,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喂养方式呈正相关。不过,很多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在引导儿童进食过程中却容易出现强制进食的行为,而家长强制儿童进食则是因为内心焦虑,也从侧面反映了相关教育引导得不够合理和规范。家庭经济层面对于儿童饮食习惯的影响是双面的,经济条件好提升了家庭购买力,但同时也提升了购买和摄入不健康食品的几率。
由此可见,家庭养育方式和环境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生长与饮食习惯,更是导致儿童营养不足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儿童对食物的喜好常会受家长饮食习惯的影响,而3-6岁儿童对于食物味觉方面的感知,多数是通过家长对食物喜好的面部表情所建立的。儿童饮食行为的限制是导致其生长发育迟缓的重要因素,不良饮食习惯是导致儿童消瘦、体重下降的危险因素。家长对儿童的进食限制主要表现在家长自己不喜欢的食物也不会给儿童准备,或者不经意间探讨食物味道的好坏,以及亲力亲为地喂孩子吃饭。这些不良的喂养方式会使儿童对食物营养元素的摄入不足,也会导致一些不良饮食习惯的出现或加重。
五、改进3-6岁儿童饮食习惯的建议
1.调整父母的喂养方式。通过家庭中父母的喂养方式,能够预测3-6岁儿童的饮食习惯与发展趋势,想要有效改善儿童的饮食习惯,就要充分发挥父母喂养方式的作用,合理调整父母的喂养方式。
在喂养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合理要求儿童进食,尽量形成要求维度中的非强制指导行为,尽量避免家长过度干涉的高度指导行为方式。在进食过程中,因为儿童心智不成熟,很容易因为家长的强制性指导而变得情绪低落,甚至对进食产生困扰和疑惑,在认知层面拒绝进食,又或者对家长禁止食用的食物特别迷恋。
顺应儿童的饮食需求,则通常不会出现饮食行为问题,因此在喂养方式上,家长要尊重儿童的需求,保护儿童进食的主动性。当儿童提出进食需求和问题时,家长要及时回应,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鼓励儿童多表达自己的进食需求与想法。同时,家长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学习和掌握更多科学的保教理念,遇到进餐问题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并且能够根据儿童成长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帮助儿童学会自己进食,培养儿童的生活能力。
2.注重营造舒适的进食环境。良好、舒适进食环境的营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有暖意的饮食心理环境。充满温暖和爱的心理进食环境能够帮助儿童把控情绪,这主要源自和谐的亲子关系、用心准备的食物以及轻松舒适的家庭文化等。当儿童出现紧张、焦灼、恐惧等情绪时,家长要及时安抚,帮助儿童减轻紧张和恐惧,使孩子感到安全,体会到家庭的温馨。二是要有一定格调的进食物质环境。例如,按照儿童喜欢的色彩和图案装饰来布置餐厅,或者将儿童不喜欢的食物通过艺术摆盘等方式来引发孩子的兴趣,并且要保持用餐环境的干净整洁,避免用餐过程中出现过多分散儿童注意力的因素。三是要有聪明睿智的家长陪伴,在兒童出现进食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例如,当儿童没有进食规律意识的时候,家长要与儿童协商共同制定进食规则,激发儿童进食的积极性;当儿童进食有难度时,家长要对食材进食难度进行适当调整,选择容易咀嚼的食物或者在烹饪过程中将食物烹煮软烂;当儿童对进食没有太大兴趣时,家长可以通过游戏或比赛的方式来调动孩子的进食兴趣。
综上所述,不良饮食行为习惯及不良喂养方式对于儿童都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广大家长要建立正确科学的喂养理念,在引导儿童进食过程中提升自身对营养知识的认知,从而减少3-6岁儿童的不良饮食习惯,改善学龄前儿童群体的营养健康状况,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水平的整体提升。
作者简介:闫敏(1992-),女,汉族,重庆万州人,后勤园长,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儿童营养与饮食习惯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