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 周强
碳达峰碳中和是工业革命以来最全面深刻的发展范式转变,转型过程固然是巨大挑战,但也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绿色投资需求。同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支撑保障。安徽绿色金融如何发展?
按照安徽现阶段发展水平及未来规划,初步测算,“十四五”期间绿色投资需求将达到万亿元的规模。
能源领域。安徽是传统的能源大省,2021年,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67.7%,“一煤独大”特征明显。实现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必须大力发展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等为重点的非化石能源。同时,加大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以及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工业领域。从消费端看,工业领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绿色投资需求的重点是优存量和扩增量。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安徽产业结构偏重,2022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1.1%,综合能源消费量占比却高达88.6%;另一方面,扩大绿色低碳产业增量。随着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加快构建,居民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低碳产业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交通领域。运输工具装备是交通领域碳排放的主要载体,交通领域的绿色投资需求主要来自新能源车船的推广应用和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虽然安徽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持续快速增长,但新能源汽车占汽车保有量的比重仍然偏低,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还比较薄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建筑领域。绿色投资需求的重点是推行绿色建造方式,提高建筑能效水平。随着城镇化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安徽建筑面积还将持续增长。对于规模庞大的存量建筑,具备节能改造价值和条件的要应改尽改。对于新建建筑,要大力推行装配式建造,推广使用绿色建材,鼓励建设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强顶层设计。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委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对绿色金融作了明确定义,提出系列政策举措和制度安排。随后,重点围绕绿色产业范围、绿色项目认定、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制定出台多项绿色金融标准。
培育壮大绿色金融市场。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创新推出碳中和债券、绿色碳资产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8.1个百分点;境内外绿色债券存量约3万亿元,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市场规模均居世界前列。
开展试点示范。2017年,国务院决定在浙江、广东、贵州、江西、新疆5省(区)的8个地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经过5年的试点,试验区探索形成了“两山银行”、碳账户体系等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试点经验,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选择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电力行业首先进入市场交易。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绿色资本跨境投融资,支持国内金融机构参与“赤道原则”等国际绿色金融倡议,参与发起成立“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合作网络(NGFS)”等国际合作平台,发布《“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为引导全球金融资源支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安徽来看,近年来安徽绿色金融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绿色金融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2022年末,全省绿色信贷余额为6220.7亿元、同比增长47.6%,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2.3个百分点。但总体上看,安徽绿色金融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一是规模较小。与全部贷款相比,2022年末,安徽绿色信贷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9.2%、低于全国0.9个百分点;与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绿色信贷余额仅为江苏的27%、浙江的28%。
二是结构不优。从融资渠道看,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信贷领域,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贷款、碳中和挂钩贷款等创新金融产品推广不足。从资金来源看,主要集中在大型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业务量较少。从资金投向看,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生态环境等产业,清洁能源、碳减排技术等具有显著减碳效应的领域投放不足。
三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缺少针对绿色金融的具体支持政策,绿色信息披露不足、绿色企业认定标准不统一、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金融发展。
为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国家层面明确了构建绿色金融“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发展思路,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安徽也要发挥“自下而上”的主观能动性,探索绿色金融支持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的有效路径,为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
一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绿色信贷是最主要的绿色项目融资方式,现阶段安徽绿色金融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千方百计扩大绿色信贷规模,提高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国家政策机遇,争取更大的份额。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绿色低碳项目库,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定期梳理绿色项目清单并推送给金融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探索开展用能权市场化交易。
二是探索构建碳账户体系。学习借鉴浙江、广东等省经验,围绕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和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建立市场主体碳账户体系。在企业端,以企业统一信用代码为标识,建立承载企业经营数据、能耗数据、碳排放数据、碳足迹数据等的企业碳账户。在个人端,依托碳普惠体系建设,建立承载个人绿色低碳行为数据的个人碳账户。将金融服务与企业和个人的低碳行为有效衔接,开发不同类型的碳金融产品,对不同绿色等级的市场主体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
三是强化绿色信息披露。探索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机制,搭建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有序推进企业、金融机构等碳排放信息、环境信息披露和共享。积极培育壮大绿色金融第三方服务机构,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和专业机构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信息咨询、绿色企业评级、碳排放核查等服务,不断提升本地机构为投融资主体提供服务的能力。建立省级碳达峰碳中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名录库,对入库机构根据工作业绩和服务质量进行动态管理,建立淘汰退出机制。加快引进一批行业龙头机构在安徽落地。
四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制定出台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专门支持政策,加大对绿色低碳金融创新的正向激励。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社會资本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完善绿色金融评价机制,将碳绩效管理纳入评价标准体系。加强绿色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金融从业人员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能力和水平。强化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将环境和气候相关风险纳入风险管理和定价体系,降低企业“洗绿”“漂绿”等行为风险。
(作者单位: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电子政务服务处、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