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静
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必须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对“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行了部署。如何看待农村内需潜力?目前存在哪些堵点卡点?如何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对此,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有关负责人日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激活农村内需正当其时
农村是重要的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激活农村内需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重要一环。这位负责人表示,当前,新冠疫情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激活农村内需正当其时,有利于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扩大农业农村投资,壮大乡村富民产业,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差距也意味着潜力。”这位负责人说,2016-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6.5%,增速比城镇居民高3个百分点。今后,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农民生活品质提升、养老等服务型消费拓展将成为农村消费的新增长点。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整体滞后,有海量需求和投资空间。专家分析,未来5-10年,随着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乡村建设等重点任务推进,将释放投资需求近15万亿元,带动建材、机械等产业发展。
这位负责人表示,当前激活农村内需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农民增收动能减弱,农村冷链仓储、快递物流、电子商务等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优质农产品和服务供给有待加强,农村土地等资源要素尚未有效盘活,公共服务供给有待完善,农民在消费上还有后顾之忧,需要加快解决。
从五个方面综合施策
激活农村内需、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综合施策。“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对标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要求,统筹激活农村内需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位负责人表示,重点要做好以下五方面:
一是发展产业助农增收。立足农业农村资源禀赋,聚焦发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二是加强建设投资牵引。强化财政资金撬动,用好投融资政策工具,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导更多资金投向高标准农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现代设施农业等领域。
三是创新供给拓优消费。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供给。
四是城乡融合畅通循环。统筹推进城乡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生态保护、设施配套等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促进商品和服务在城乡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五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權制度改革,使闲置农房活起来、集体资产动起来。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激活农村内需,必须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振消费信心。这位负责人表示,要把更多资源力量聚焦配置到产业就业、创业兴业上,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有稳定收入能消费。
一是完善政策保本增收。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落实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稻谷补贴等政策,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二是推进创业就业增收。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落实创业创新扶持政策,建设一批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园区(基地)。
三是深化改革赋能增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序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积极稳妥激活农村闲置宅基地资源。
四是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动力长效增收。深入实施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行动,启动一批全产业链开发项目,开展技术引进、设施更新、品牌营销和人才培养。加强脱贫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四方面强化制度保障
激活农村内需离不开强化制度供给,这位负责人介绍说,今后重点将在四方面下功夫:
一是创新投融资机制。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扩大地方政府债券用于乡村振兴规模。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和社会投入联动机制,引导更多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二是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健全乡村引才长效机制,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
三是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四是健全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防疫、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2022-2035年)》(节选)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释放内需潜能、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坚持全国一盘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充分释放内需潜在势能。
(十五)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经常居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提高市民化质量。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相关政策。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县城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鼓励东部城镇化地区县城加快发展,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城镇化地区县城建设,合理引导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建设。按照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分类引导小城镇发展。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十六)积极推动农村现代化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综合考虑村庄演变规律、集聚特点、现状分布,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半径,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农房品质,严格建房安全标准。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保护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和乡村风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完善乡村市场体系。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加强农村商贸体系建设,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完善以县级物流节点为核心、乡镇服务站点为骨架、村级末端网点为延伸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设施体系,完善农村电商配套服务。培育农产品网络品牌。推动农村居民汽车、家电、家具、家装消费升级。引导县域引入城市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充分满足县乡居民个性化、多元化、中高端消费需求。持续依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丰富乡村经济形态。深入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乡村文化等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农民职业吸引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布局和建设管理,让城乡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推动城乡在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安全标准、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