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协同发展研究现状及趋势

2023-06-28 10:01杨程毛慧娟
包装工程 2023年12期
关键词:手工艺产品设计文创

杨程,毛慧娟

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协同发展研究现状及趋势

杨程1,毛慧娟2

(1.浙大城市学院,杭州 310015;2.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64)

厘清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结合领域的研究发展动态,以期增加读者对该交叉领域的认识。分析梳理近年来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协同发展相关研究文献及案例,对该交叉领域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流程和创新途径进行综述,对现存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归纳了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交叉领域的相关研究。目前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交叉领域存在差异化与深入度研究不足、缺乏从事手工艺和文创产品设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理论支撑与数据支持、亟待建立多元化审美标准及价值评价体系、缺少量化标准等问题。运用自然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设备辅助设计,从用户视角展开设计,设计理念越发交融是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研究综述;现代转化;再设计;融合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传统文化传承及其创新性转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发展和应用被日趋重视。近年来,中国传统手工业正逐步从轻工业化向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教育事业转变。然而传统工匠与当今手工艺消费者间存在消费意趣、审美秉性、文化品位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传统工艺向现代设计的转化过程并非水到渠成。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转型问题迫在眉睫,学术界议论纷纭。本文旨在厘清“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交叉领域的研究发展动态,梳理总结相关研究理念、方法、流程和发展趋势。分析国内外相关组织与个人是如何利用设计创新,转译并引导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回归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这既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也是对其进行转化利用和现代传承。

为清晰地掌握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交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关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主要数据来源。在中国知网以“传统手工艺”为主题,共搜索到文献1 898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献295篇;以“文创设计”为主题,共搜索到文献5 181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献852篇;以“传统手工艺”加“设计”为主题,共搜索到820篇文献,其中核心期刊文献125篇。在WOS数据库中检索外文文献,检索主题为“HANDICRAFT”并含主题“DESIGN”,共搜集到311篇文献。

1 介绍

1.1 传统手工艺概述

传统手工艺即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域特点且主要使用手工制作的工艺及相关产品[1]。就定义而言,传统手工艺包括物质形态的产品、无形的文化意蕴和制作手工技艺。传统手工艺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凝集着人们的精神意蕴和追求。近年来学界众多学者探究了传统手工艺这一概念。徐艺乙提出传统手工艺是在前工业时期以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对一种或多种材料施以一种或多种手段使之改变形态的过程及其结果[2]。部分研究者强调传统手工艺“技术”和“艺术”的同一性。张君[3]认为手工艺即手工技艺,“技”“艺”并举,分别突出了手工艺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与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相对应。王维娜[4]认为手工艺是以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技术与艺术、外在与精神、审美与创造的统一。

为了厘清传统手工艺的不同方向和特定价值,不同学者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了分类。大多数学者基于功能、材料和技术将传统手工艺进行分类。张道一[5]依据用途和造型将传统工艺美术分为三类:装饰、仪式、日常;唐军[6]将手工艺品分为功能类和装饰类;杭间[7]根据材料和技术将传统手工艺分为6个主题和子类。此外,部分学者依据其他因素将传统手工艺进行分类。在英国工艺委员会的审查中,将传统手工艺依照工艺相关行业和工艺相关活动进行划分[8]。Dodd[9]将传统手工艺按照“市场价值”分为高端、中高、中低、低价值4个类别。展晓芳等[10]根据工匠对传统工艺的继承或创新程度及创新工艺的发展方向将手工艺品分为传统装饰型、文化功能型、实用型和工艺型四类。

1.2 文创产品设计与传统手工艺的关联

文创产品作为文化传播媒介,具有对外展示地域文化的关键功能。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无形、文化为本质的内容,经由创意、生产与商品化结合的产业,并获得智慧财产的保障,采用产品或者服务形式来表现的产业。[11]”部分学者指出文化创意产品即文创产业的制造品或制品的组合体。就产品的最终形态而言,文化创意产品通常包括文化创意内涵与实物产品,两者相辅相成。文化创意产品兼具双重价值,既具备文化创意属性,又具备商业经济属性[12]。

现代文创产品设计是当代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大部分学者认为设计与传统手工艺是紧密相连的,如王维娜[4]、吴宁[13]从宏观角度得出设计与传统手工艺具有天然的亲密关系,两者目前呈现出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状态,保持着互融互通的内在联系。就传统手工艺创新而言,吴宁[13]认为传统工艺是特色,而现代形式是基础,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激发传统工艺的活力。吴彤从艺术、文化、工业、生产等微观角度分析得出手工艺与当代设计具有一定的共性,都属于艺术范畴,具有为民生服务的目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14]。

“协同”即各方互相配合,文中指传统手工艺与文创产品设计的相互配合。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的协同发展因主体不同,具体指向两个方面。一是文创产业介入传统手工艺。转换视角,从文创产业的角度诠释传统手工技艺,挖掘传统手工艺与当代生活的切合点,以文创产品为载体进行创意转化,将手工技艺应用到文创产品中,在突破传统手工艺小规模生产局限的同时提升文创产品设计的质量。二是传统手工艺作为非遗和传统智慧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文创设计提供文化资源支持。可将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主体,提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引入现代设计理念,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破解传统手工艺产业原有的内容同质化等问题。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的协同发展,不仅可以让传统手工艺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也可以将百花齐放的文化艺术知识、手工艺技法转化为创意的源泉,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

2 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协同发展研究现状

近年来掀起了传统手工艺再生产的热潮,个体与组织机构纷纷介入传统手工艺的创作与再设计,在传统手工艺与文创产品设计协同发展方面的创新成果更是快速累积。其中,设计理念是设计的灵魂和精髓,能够赋予产品新的文化意蕴与风格特征,传统与现代理念的结合可引起当代消费者的情感共鸣;设计方法的运用旨在实现设计要素间的处理、转化与融合,以满足当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在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的协同发展中,显性元素的设计方法是值得探讨研究的;合理借鉴前人的设计流程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传统手工艺再生产过程中的试错成本,明确市场需求,传统手工艺再生产领域的设计流程主要在于设计与协作模式的进化;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的协同发展中,运用现代手段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可以使传统手工艺类文创产品设计不再拘泥于老旧形式,在创新中传承,延续新的生命力。因此,将传统手工艺与文创产品设计协同发展研究成果聚焦于四个方面: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流程与创新途径。

文中所指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是两个概念融合交叉产生的新概念,即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利用一种或多种材料、施以一种或多种传统手工技艺生产出的具有一定文化内涵与艺术性的创新性产品,主要强调传统手工技艺在文创产品设计与生产制作过程中的作用,如利用某项传统手工技艺设计生产的蕴含某区域文化特征的旅游纪念品。

2.1 传统与现代理念的结合

传统手工艺和设计都传达了人类思想和生活智慧,其间具有超脱物质的精神连结。手工艺的传承生命力在于与所处的时代相联系,既要遵循手工艺本身的语言,又要追求时代的审美观念。为了表现手工艺和产品蕴含的智慧,设计师和手工匠需要在原有创作理念的基础上融汇新的设计理念。设计师亟需深刻理解、领悟手工艺与地方工艺包含的人文观念,以现代设计思维呈现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手工艺品以新的形式与功能,编织联结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纽带。手工匠不能局囿于传统工艺表现形式,设计要考虑当代民众的审美和需求,制造契合当下消费潮流的手工艺文创产品,转变创作思维,以突破传统阀限。正如马盛德[15]提出要“引入现代的设计理念,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针对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的设计理念主要集中在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形式与意蕴的统一、倡导实用价值、加强生产性保护、嵌入文化内涵、立足地域性特征、引入品牌观念等方面。

1)注重可持续发展。传统手工艺的原料多为自然原生材料,具有“低碳、绿色、环保、可再生”等特点。将手工艺材料、工艺特质应用在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设计中,文创产品可实现环境友好,可再生可降解,优化生产加工程序,节约资源,低排放等设计目标。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中也积极探寻、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如“自然家”品牌在设计中沿用传统工艺原生态材料与朴素的竹编工艺,产出竹编手提灯笼,展现手工艺的现代美感[4];李锋[16]团队充分运用了陶瓷的特质,设计出无辐射、无电源、自然扩音的低碳共鸣音箱。任成元[17]利用可再生资源,如将风能、太阳能等转化为电能辅助风筝的LED发光,实现传统手工艺的绿色发展。时旺弟[18]介绍了新会葵编的模块化结构方式,对破损处进行增补、替换,有助于提高产品使用周期,实现低碳环保设计。

2)强调形式与意蕴统一。在手工艺文化产品的内涵与外观设计上,不同学者提出的观点大同小异,即手工艺文创设计需要透过产品的显性元素传递出隐性的文化意蕴,换言之,产品的造型语言与传统工艺及文化内涵协调统一。较为典型的研究如刘华年[19]指出,设计者在坚守核心技艺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需将产品的古旧形式进行变通,以吻合当今消费者的精神诉求。余家仪等[20]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形意相通”的设计理念,“形”指的是产品的造型轮廓、色彩图案和材质纹理,“意”指的是产品的制作工艺和承载的内部意蕴。刘洋等[21]、王明月等[22]、王亦敏等[11]也认为需要通过设计提升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视觉审美与工艺特点,并透过产品的设计属性展现出文化意蕴,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

3)倡导实用价值。实用性是文创产品的基本属性,也是传统手工艺得以延续发展至今的关键因素。手工艺基于日常实用需求产生,其现代化设计也将着眼于生活。张海林等[23]提出可从柳编家居产品的外显形态和实用功能入手,使产品符合现代潮流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洪莹[24]阐述了纸艺在现代工艺技术的应用下具有防水、防潮、抗污染等优越性能,使纸艺产品的实用价值得以跃升。刘洋[25]将传统骨质瓷和金属材料融合,设计了具有扩音功能的陶瓷手机扩音器。

4)加强生产性保护。在传统手工艺的创作上引入现代工业设计理念,将生产性保护理念运用到手工艺创作生产中,对产业的提升和转型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关于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理念的研究较为丰富,如李锋[16]对龙泉青瓷的生产性保护策略进行了研究,旨在利用生产性保护理念促进龙泉青瓷产业的转型升级。蔡郎与[26]就成都漆艺的生产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给出相关建议:可邀请设计师驻厂联合开发,加大技艺保护力度,加强传承人培养。邱珂[27]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指出发展特色传统手工艺产业是生产性保护的重点。

5)嵌入文化内涵。在设计中要考虑到产品传递出的文化内涵及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内涵是蕴含着历史文化、习俗风情、审美情趣、民间传说、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精神层面的隐性元素。文化内涵的嵌入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将其以文化符号的方式,应用于感官能识别到的设计元素中,如图案、色彩、材质、造型等元素,其二是以意蕴化的方式间接展现在产品中。如时旺弟[18]指出新会葵编可以融入岭南地域文化,集群创新,提升其文化识别性。余家仪等[20]从手工艺品材质、外观、工艺等角度探讨了灯笼文化的融合。解辉指出,传统手工艺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方式,其符号和元素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能够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28]。朱攀飞[29]提出可将文化内涵融入多个产品,使其形成系列化。孔宇欣[30]、汤红艳等[31]将城市建筑造型、餐桌文化等经过抽象转化,嵌入雕漆、陶瓷餐具设计中,将知识和文化内涵以显性化表达。

6)立足地域性特征。“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特定区域内往往会形成相似的生活习惯、民俗和共同的生态环境等文明,这形成了地域特色文化。在传统手工艺现代转化中,要立足于独特的地域文化,向大众展示手工艺产品独有的特殊文化属性。汤红艳等[31]、孙巍巍等[32]、张妍等[33]、黄姝彦等[34]基于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点,或从地域文化中提取设计元素;或寻求符合某特色地区的文创产业模式;或分析总结文化特点,探寻地方特色与文化创意产品的契合点,利用传统手工艺的表现形式,将特色文化应用到文创产品中,为地域性的文创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7)引入品牌观念。在把握艺术元素与科技手段的基础上,现代文创产业也注重文化挖掘,构建品牌文化,将品牌打造的理念引入传统手工艺中,带动手工艺市场的发展。众多学者探讨了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的品牌理念引入路径,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如张楠[35]、杨悦[36]介绍了高端品牌与手工艺跨界合作,借助成熟品牌影响力,带动手工艺的发展。在品牌合作的基础上,吴宁[13]进一步提出要把握高端设计产品的理念,提供传统手工艺品的高端定制服务。其二,将区域内的手工艺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开发,打破封闭且孤立的发展壁垒,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文创品牌,构建专属手工艺品牌体系。如杨悦[36]研究了重庆的荣昌夏布品牌“壹秋堂”,该品牌融合了区域内各具特色的夏布,并成立了非遗文化园,区域内夏布文创产业的综合实力大大提升。吴宁[13]指出可以将区域内的工艺团体按照不同规模整合为“工艺户”“工艺村”“工艺镇”等,制作优质工艺品,打造代表性手工艺品牌,结合营销包装的推广方式将品牌影响力由区域扩大到全国乃至世界。

2.2 显性元素设计方法

国内外学术界在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与路径上已有不少建树和措施值得学习借鉴。基于“形意相通”设计理念,手工艺文创产品的设计需要考虑到产品的自身属性设计与文化属性的融入[20]。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需要满足消费者的喜好和文化审美,将产品的文化属性与设计元素融合,包括纹样图案、色彩、造型等元素,设计出能给消费者带来情感满足与文化享受的手工艺文创产品。众多学者结合实际应用案例,从微观的角度对手工艺文创产品的显性元素展开研究与实践,包含了图案设计、色彩表现、造型设计等方法的探索。

2.2.1 图案设计

学界对传统手工艺文创图案设计方式进行了探讨,赵慧颖将图案应用分为提取、创新、应用三个步骤[37]。谷梦恩等[38]认为主要有直接引用传统造型图案、删繁就简提炼元素符号、结构重组赋予思想内涵三种图案设计方法。王亚明等[39]依据图案设计方式,将手工艺文创产品分为三类:一是,利用技术手段将文化元素图片作为贴图装饰于产品表面的产品;二是,从文化符号中提取反映当地文化的视觉元素,将其与设计创意融合产生的作品;三是,基于文化元素创作的具有文化气息的文创产品。

可见,学界关于传统手工艺文创图案常见的设计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其一,直接引用纹样符号,选取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传统元素视为文化符号,作为贴图直接装饰于手工艺文创产品上是最简易常见的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方法[40-41];其二,删繁就简融合创新利用现代构成手法对传统图案纹样进行拆解,删繁就简并融入现代题材进行重构的设计方法,是当前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中图案再设计的主要方法之一。黄姝彦等[34]、杨悦[36]、赵慧颖[37]、李若辉等[42]、李詹璟萱[43]、王巍等[44]、陈倩[45]利用现代构成中的排列组合、打散、重构、渐变、交叠、遮挡、提炼、变形等方法,对传统设计元素进行转化创新,设计符合当下审美的纹样,使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活力;其三,基于地域文化元素创作。基于某个区域的特点,设计者会选取地域性较强的文化元素,对其进行发散性的图案创作,以表现出一定的区域特色和文化寓意。如李思敏等[46]、彭梅等[47]、申献双[48]、何祥文[49]等分别基于蒙古族文化、岭南建筑文化、邯郸文化、安康地域的文化特点,设计了相关的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传递了城市情感。

2.2.2 色彩表现

色彩是产品最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色彩传递给消费者不同的视觉表现力和情感体验。在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色彩表现上,主要有三种设计方法,其一,提取表现地域文化的色彩。区域内特定的色彩往往会被赋予一定的含义,能够让消费者联想到熟悉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的精神皈依。如王刚[50]从自然环境与服饰色彩中提取表现京族文化的色彩;何祥文[49]以代表安康民间装饰的色彩表现文创的装饰图案;赵慧颖[37]提取了满族民间色彩观念中崇尚的白色、黑色、八旗四色和高饱和度对比色等。其二,延续工艺材料的特定色彩。基于历史文化背景和工艺材料传统,手工艺在漫长的发展中会形成相对稳定的色彩调性,如汉代漆器的主流为黑、红亮色,在此基础上点缀金、黄、银色。岳岩等[51]发现市场上现有的陶瓷文创产品多以浅色系低纯度暖色调为主;李若辉等[42]保留了蜡染工艺固有的纯度和明度基调,在色彩配置上,一改兰花白底为紫花白底,给传统蜡染以新的视觉形象;时旺弟[18]分析了新会葵编产品的色彩,将葵叶产品的颜色分为葵叶的天然素色与人工装饰色。其三,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色彩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平面展示效果和三维立体表现。赵勤等[52]提炼了赣傩面具文化的色彩因子,并运用分离、合成、重构等手段进行二维扁平化的色块堆叠,重新演绎赣傩面具文化中的色彩。邓晓珍对[53]羊毛毡艺术的图案颜色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从平面向立体转变的方式,以塑造更细腻、更丰富的色彩过渡和渐变。

2.2.3 造型设计

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造型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学界现有的造型设计方法主要是仿生法和现代构成法。仿生法较多地应用于具象的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中。手工艺家居品牌“竹采艺品”选取了“蝉”作为产品的外观造型,通过设计把竹节转换成蝉的头部,制成文创装饰物[54]。日本设计师MIC ITAYA采用创新性设计,以竹编织出小鸟造型的灯笼,将灯笼文化和日本和纸文化融入文创产品中[23]。现代构成法是当前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中造型设计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时旺弟[18]提出了“几何形态的进阶”概念,将该方法运用在新会葵编类产品中——在传统结合造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局部)变形、倾斜、转曲、收束等造型变化,打破常规,一改老式产品单一、对称的样式,设计具有新意的产品。孔宇欣[30]对传统造型进行编译改良、拆解简化,设计出符合当代审美的产品。

此外,徐艺乙[55]认为要提取传统手工艺的精华,去其糟粕,提出了“推陈出新”的传统手工艺品形态设计方法。宁绍强等[56]基于用户的感知体验对坭兴陶文创产品造型设计进行了探究,研究采用了感性工学的方法,获取了用户的触感需求,将不可见的感性认知转译成设计要素展开产品设计。白瑞荣等[57]提出傩面具的造型设计要考虑面具角色的特征和隐喻文化。

2.3 设计与协作模式的进化

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设计是一项将创意、文化、艺术融合到产品中的设计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运用合适的方法与实践机制将产品的文化意蕴与艺术审美巧妙融合。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种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流程。

有学者提出了传统工匠与设计师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合作模式。传统工匠掌握精湛的手工技能,现代设计师具备较为完整的现代设计思维,两者的合作可以实现手工艺设计创新,不仅有助于传统工艺品的再生,而且还可以让设计师获得新的设计经验,从而拓宽他们的设计视野。如Sanders和Stappers[58]对传统工匠与设计师的合作流程进行梳理,发展了“模糊前端”“设计开发”与“共享知识”三个概念。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台湾大学科技学院工商设计系副教授Tung[59]也通过设计实践、案例研究进一步细化了工匠与设计师的三个协作流程,指出“模糊前端”阶段包括了解当地环境、了解工艺和产品、了解材料等内容,以识别当前存在的问题、发现设计机会和设计方向;“设计开发”即将草图、讨论、原型制作和展示相结合的迭代过程;“共享知识”旨在促进工匠与设计师的交流,提升专业能力。廖勇等[60]对前人提出的设计路径进行梳理总结并结合设计实践,从“共创”的视角入手,探求传统手工匠人和现代设计师在合作创造中产生的共同创造行为和共同实践活动,总结得出了六个较为完整的有序合作机制:“熟悉”“匹配”“首度创作”“二度创作”“生产”“展示”,见表1。

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趋向共生化发展,除设计师与手工匠外,政府、高校、企业、现代设计师等个体和机构不同程度地介入并推进了手工艺的现代化转型。如方李莉[61]阐述了景德镇手工艺人的构成,除了本土手艺人外,包括年轻艺术家手艺人、各大院校学生、来自国外的陶艺家、附近农村的手艺人等。宁彤彤等[62]针对侗族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提出“文献整理、田野调查”“文化资源库建立分析”“设计定位”“双创模式”“创新产品设计”“评估”6个设计流程,其中的双创模式指“手工艺者创业+学生创新”的模式。丁俊等[63]针对黔东南地区的特点,搭建了以共享资源库为核心的工作平台,创建了设计工具包,并统筹了利益相关的参与人员,明确了院校、工作坊等实施主体。董烨楠[64]厘清了前人的设计流程,提出了基于企业创新角度的多元主体设计路径,即设计定位、设计分析、设计事实、设计评价4个协作流程。王凡[65]提出在设计过程中,通过设计师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反馈,尽可能地让设计师明白消费者的诉求,减少沟通交流中产生的信息黏滞。

表1 传统工匠与设计师的共创设计流程

Tab.1 Co-creation design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raftsmen and designers

此外,借助设计辅助服务平台创作是近年来较为创新的研究方向,如易军等构建了针对地域文创产品设计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平台为设计者提供资源整合功能、设计辅助功能和快速原型制造三大板块的功能。此平台的建立旨在协助设计师实现前端资源共享、中端设计辅助,后端设计落地的完整设计流程[66]。不同角度的研究给予了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路径较多的借鉴思路和灵感,百家争鸣的研究盛况也反应了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路径与创意生成的复杂性。

2.4 创新途径演绎

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途径包括数智化技术的应用、材料工艺创新、实用功能的创新。

1)数智化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数智化技术在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在学界的研究中,数智化技术大多应用于提炼、加工、保存手工艺相关图案、色彩、工艺、流程等设计元素,构建数智化资源库为设计提供资源支撑。如杨剑威等[67]、李永婕等[68]、罗茜等[69]、李若辉等[42]或将数智化技术应用于山西皮影头茬以建立数智化造型符号库;或将数智化技术应用于区域色彩特征的提取,搭建地域性代表色库;或运用形状文法提炼纹样的基本形态,以生成新的纹饰图案;或搜集汇总蜡染手工艺相关资料,并以多种形式进行储存,构建了数智化蜡染艺术资源库,将其作为知识共享平台服务于设计、销售活动。

目前数智化技术应用于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用户体验的相关研究较少,朱月等[70]运用眼动追踪技术和语义差异法,从生理和心理测量的角度,提取了契合用户感知意向的辽代陶瓷文化基因。

2)材料工艺创新。材料是手工艺品的物质基础,而技艺则是传统手工艺的核心。材料的特性对手工艺品的生产用具和工艺技术有决定性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产品的外观形式和触感上。就材料工艺的创新而言,张楠[35]、邓晓珍[53]、王亦敏等[11]、郑朝辉[71]、程蓉洁等[72]学者提出可将区域内手工艺技法进行转换、挪借与合并、采用多种材料的整合叠加、实行传统与现代生产技术结合等方法。可见,工艺的升级影响了材料的排布、组织与消耗,使手工艺文创产品的材质特性得以一定的升级与创新,在材料的视觉展示、触觉质感、应用范围、利用率上有巨大的跃升。此外,生产系统由传统手工制作转向与现代机械化交叉融合,以现代工艺代替部分重复、意义不大的手工劳作,可提升手工艺文创产品的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为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支持。

3)实用功能创新。产品的功能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显性功能即产品的实际功用,隐性功能即产品的文化、审美功能等。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融合了文化、审美功能,其功能需要符合当下消费者的需求。王海鹏等[73]指出可从功能实用性、使用便捷性、设计巧妙性的角度对手工艺文创产品的功能进行创新。如匹配手工艺与目标产品的设计属性,寻找相同点,进行整合设计。在功能的设计上,陈振益等[54]认为可进行跨界设计,在竹器的基础功能上融合其他产品的功用,如竹材与智能产品、电子产品、儿童玩具、家居产品相结合,拓展产品的门类和使用方法。在文化功能的设计上,汤红艳等[31]研究了国宴陶瓷设计,它在满足基本功能外,对精神功能进行拓展,将产品浓缩成国与国之间友好交往的文化符号。龚建培[74]阐述了传统手工艺品的功能颠覆了原有的物质形态,向精神形态和文化形态蜕变与衍生,更具生活气息。

3 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3.1 面临的挑战

1)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的差异化与深入度不足。其一,现有产品在外观造型和显性元素的设计上趋同现象严重,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感性需求,常见设计者将图案、符号、纹样等设计元素直接罗列于产品表面,而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产品造型也如出一辙;其二,产品的设计思路与方法趋于雷同,需要提出具有特质化的方法,并进行深入分析;其三,设计方法的应用大多聚焦于某一传统手工艺或某一特定区域,对所有手工艺的普适性研究不多;其四,研究中涉及创意设计的方法研究大多是泛泛而谈,缺乏对创意生成的具体路径剖析,研究不够细致深入。

2)缺乏从事手工艺制作和文创产品设计的复合型人才。除了设计流程中的手工匠与设计师协同设计的方法外,要加大对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从业者培养。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不能以常规的产品设计标准来衡量,单从事手工艺制作,不考虑现代性,或只考虑文创和设计,对手工艺没有深入了解的研究者都不足以进行手工艺文创设计。针对此问题,一方面可激发传统手工业者和现代设计师的设计思维转化,另一方面培育同时掌握手工艺和文创设计的复合型人才,以达到培养交叉领域设计者的目的。

3)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研究仍缺乏完备的理论支撑与数据支撑。由于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历史性和复杂性,行业分类不明确,在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前期对设计元素与文化创意探寻与整合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成本较大,这给精准发展、推广传统手工艺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尽管已有学者对数据资源库进行研究,但深入度与相关实践应用不足。因此,传统手工艺与文创设计交叉领域的相关研究仍然有待深入,仍需完善行业数据支撑。

4)多元化审美标准及价值评价体系亟待建立。随着多元主体不断地加入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对内容、题材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表现出的设计风格与产品形态也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倾向。产品面对大众及市场的多元化诉求时,要作出积极的反馈与调整。因此,需建立较为准确、客观的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价值评判体系、审美标准等指标体系,解决生产者与消费者审美不一的问题。

5)当前学术研究缺少量化标准。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实践采用理论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既探索传统手工艺产品设计方法路径也实行手工艺产品的设计实践。当前研究大多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访谈等形式采集信息,该类方法调查效率较低,研究周期较长,易受被访者的主观因素影响,访谈的可信度与有效性难以把握,缺少客观的量化标准。

3.2 发展趋势

运用自然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设备辅助设计是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的研究趋势之一。研究人员引入了感性工学、形状文法等理论,吸纳眼动仪、脑电仪等技术设备,使设计制作过程中不再单纯依赖传统手工匠的程式化技艺和审美。如刘洋等[75]利用感知分析法,通过眼动仪实验分析产品形态构成,辅助产品器型设计;多学科理论、技术和设备的引入为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实现系统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研究视角从设计师、传统工匠等主观主体逐渐转向消费者视角,从用户的角度展开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宁绍强等[56]基于用户的感知体验对坭兴陶文创产品造型设计进行了探究,探求了用户的触感需求。刘晓彬等[76]基于用户的“五感”体验,搭建了“五感”设计理论模型。倡导后续研究人员基于消费者的视角展开相关设计实践与研究,探讨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多层次融合与交互,设计制作符合消费者审美的产品。

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美学思想越发交融。传统手工匠在与设计师的合作中不断吸收现代艺术理念,作品的现代性得以强化加深,手工艺文创设计更贴合现代风格和民众审美倾向。在发展中,以传统美学思想为根基,引入现代方法、技术、理念,这个特点在传统手工艺回归的潮流中会继续保持并深入发展。

4 结语

通过梳理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与手段、设计流程与创新途径,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参考。在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设计上,文章整理了七条核心设计理念: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形式与意蕴的统一、倡导实用价值、加强生产性保护、嵌入文化内涵、立足地域性特征、引入品牌观念。在设计方法上,文章梳理了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显性元素如图案设计、色彩表现、造型设计的相关方法路径。整理了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协作模式的进化。为提升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的创新性,有必要融合数智化设计、材料的复合、技术的叠加、功能拓展等创新途径。为了使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更符合当代消费者的需求,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评价体系,在设计上建立量化标准,设计差异化产品,提升研究的深入度,完善该交叉领域的理论支撑与数据支持。运用自然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设备辅助设计,从用户视角展开设计,设计理念越发交融是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的发展趋势。

[1]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7(11): 88-91. State Council.Notice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Forwarding the China Traditional Craft Revitalization Plan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other Departments[J]. Gazett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7(11): 88-91.

[2] 张燕芬. 再生产——中国当代工艺美术论坛综述[J]. 装饰, 2014(5): 14-19. ZHANG Yan-fen. Summary of "Re-productio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s & Crafts Seminar"[J]. Art & Design, 2014(5): 14-19.

[3] 张君. 从文创设计与IP打造看传统手工艺进入日常生活的路径[J]. 包装工程, 2019, 40(24): 286-291. ZHANG Jun. The Path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Entering into Daily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and IP Creatio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24): 286-291.

[4] 王维娜. 设计赋予“现代感”: 传统手工艺回归现代日常生活的路径[J]. 艺术设计研究, 2021(3): 61-67. WANG Wei-na. Design to Give a Sense of Modernity: The Path of Returning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to Modern Everyday Life[J]. Art & Design Research, 2021(3): 61-67.

[5] 张道一. 张道一文集[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 ZHANG Dao-yi. Anthology of Zhang Daoyi[M].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09.

[6] 唐军. 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TANG Jun. Cultural Ecology of Folk Art[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6.

[7] 杭间. 中国工艺美术[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6. HANG Jian.Chinese Arts and Crafts[M]. Beijing: China Citic Press, 2006.

[8]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1(18): 22-45. GUO Wu-yuan.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Publishing the List of the Fifth Batch of Representative Items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Gazett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21(18): 22-45.

[9] DODD F. Defining and Measuring Craft: A Review for the Crafts[EB/OL].(2013-07-29)[2022-08-15]. https://www.craftscouncil.org.uk/insight-and-advocacy/research-library.

[10] ZHAN Xiao-fang, WALKER S. Value Direction: Moving Crafts Toward Sustainabi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18, 10(4): 1252.

[11] 王亦敏, 姜虹伶. 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17, 38(18): 11-14. WANG Yi-min, JIANG Hong-ling. Traditional Handicraft Designing from the View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7, 38(18): 11-14.

[12] 江致衡. 海昏侯国遗址文创衍生品设计开发路径研究[D]. 南昌: 南昌大学, 2017. JIANG Zhi-heng.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Hai Hun Hou[D]. Nanchang: Nanchang University, 2017.

[13] 吴宁. 现代设计嵌入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多维思考[J]. 贵州民族研究, 2019, 40(9): 101-105. WU Ning.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 of Modern Design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of Ethnic Minorities[J]. Guizhou Ethnic Studies, 2019, 40(9): 101-105.

[14] WU Tong. Conversion of Handicraftrs Return in Modern Design[C]// Proceeding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s, Design and Contemporary Education (ICADCE 2018). Zhengzhou, China. Paris, France: Atlantis Press, 2018: 483-487.

[15] 马盛德.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相关问题[J]. 艺术设计研究, 2014(2): 73-75. MA Sheng-de. Protectiv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Art & Design Research, 2014(2): 73- 75.

[16] 李锋. 从工业设计实践角度看龙泉青瓷的生产性保护模式[J]. 装饰, 2017(10): 128-129. LI Feng. Study on the Production Protection Mode of Longquan Gelad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Design Practice[J]. Art & Design, 2017(10): 128-129.

[17] 任成元. 中国传统风筝的现代创意设计表现研究[J]. 包装工程, 2010, 31(16): 27-30. REN Cheng-yuan. Study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Kite Performance in Modern Creative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0, 31(16): 27-30.

[18] 时旺弟. 新会葵编类家居用品创新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22, 43(2): 290-297, 305. SHI Wang-di. Innovative Design of Household Products in Xinhui Palm Leaf Knitting[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2): 290-297, 305.

[19] 刘华年. 生产性保护理念下传统手工艺生产的固守与通变[J]. 民族艺术, 2014(5): 128-132. LIU Hua-nian. Persistence and Change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Produc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Productive Protection[J]. National Arts, 2014(5): 128-132.

[20] 余家仪, 张志贤. 探析灯笼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 包装工程, 2017, 38(12): 159-163. YU Jia-yi, ZHANG Zhi-xian. Initial Analysis 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antern Culture in Product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7, 38(12): 159- 163.

[21] 刘洋, 门梦菲, 田蜜, 等. 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法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 41(14): 288-294. LIU Yang, MEN Meng-fei, TIAN Mi, et al. Innovative Design Method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14): 288-294.

[22] 王明月, 李修远. 道器并举理念下传统工艺的数字化文创设计[J]. 艺术评论, 2020(12): 139-150. WANG Ming-yue, LI Xiu-yuan. Digit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of Traditional Crafts under the Concept of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Tao and Qi[J]. Arts Criticism, 2020(12): 139-150.

[23] 张海林, 刘腾. 传统民俗手工艺柳编的活态传承研究[J]. 包装工程, 2017, 38(18): 1-4. ZHANG Hai-lin, LIU Teng. Living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Folk Arts and Wickerwork[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7, 38(18): 1-4.

[24] 洪莹. 纸质文创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J]. 中国造纸, 2022, 41(1): 146-147. HONG Ying. Application of Paper-Based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Life[J]. China Pulp & Paper, 2022, 41(1): 146-147.

[25] 刘洋. 陶瓷手机扩音器设计[J]. 上海纺织科技, 2020, 48(8): 108. LIU Yang. Design of Ceramic Mobile Phone Loudspeaker[J]. 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 2020, 48(8): 108.

[26] 蔡郎与. 文创视野下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研究——以成都漆艺为例[J]. 四川戏剧, 2019(1): 144-146. CAI Lang-yu. Study on Productiv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reation—Taking Chengdu Lacquer Art as an Example[J]. Sichuan Drama, 2019(1): 144-146.

[27] 邱珂. 江西省精准扶贫中非遗手工艺设计活化的作用研究[J]. 包装工程, 2021, 42(18): 351-355. QIU Ke. Role of Non-Heritage Handicraft Creative Design in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provinc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18): 351- 355.

[28] 解辉. 非遗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融合[J]. 包装工程, 2022, 43(14): 335-338. XIE Hui. 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lements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14): 335-338.

[29] 朱攀飞. 文化表述理论下传统手工艺文创设计方法研究[D]. 芜湖: 安徽工程大学, 2021. ZHU Pan-fei. Research on the Design Method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nd Cultural Creation Under the Theory of Culturaexpression[D]. Wuhu: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21.

[30] 孔宇欣. 民俗文化在北京旅游工艺品设计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 2013, 34(2): 121-123. KONG Yu-xin. Application of Folk Art in the Design of Beijing Travel Handicraft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3, 34(2): 121-123.

[31] 汤红艳, 刘莎. 基于地域文化基础上的“国宴”陶瓷餐具设计与研究[J]. 陶瓷学报, 2018, 39(6): 814-817. TANG Hong-yan, LIU Sha. Design and Research of Ceramic Tableware Based on Regional Culture for "State Banquet"[J]. Journal of Ceramics, 2018, 39(6): 814-817.

[32] 孙巍巍, 崔秀兰, 黄尧. 东北渔猎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创产业发展之路[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9(3): 50-54. SUN Wei-wei, CUI Xiu-lan, HUANG Yao. The Road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of Northeast Fishing and Hunting Nationalities[J]. Heilongjiang National Series, 2019(3): 50-54.

[33] 张妍, 钟蕾. 京津冀文旅协同下共享文创产品设计分析[J]. 包装工程, 2021, 42(16): 339-346. ZHANG Yan, ZHONG Lei. Design of Shar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under the Coordination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Cultural Tourism[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16): 339-346.

[34] 黄姝彦, 岑华. 精准扶贫战略下羌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研究[J]. 包装工程, 2018, 39(10): 28-33. HUANG Shu-yan, CEN Hua. Creative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Qiang Ethnic Minority under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8, 39(10): 28-33.

[35] 张楠. 长三角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创新范式探究——基于意大利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J]. 艺术百家, 2021, 37(5): 68-75. ZHANG Nan.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Paradigm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dustry in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Italy and Its Inspiration[J]. Hundred Schools in Arts, 2021, 37(5): 68-75.

[36] 杨悦. 探析梁平蓝印花布文化创意产品创新途径[J]. 包装工程, 2018, 39(14): 227-231. YANG Yue. Probe into Innovative Ways of Cultural Products of Liang Ping Blue Calico[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8, 39(14): 227-231.

[37] 赵慧颍. 满族民间图案在文创产品上的创新应用研究——以珐琅首饰为例[J]. 美术大观, 2019(7): 78-79. ZHAO Hui-ying.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Manchu Folk Patterns in Wenchuang Products—Taking Enamel Jewelry as an Example[J]. Art Panorama, 2019(7): 78-79.

[38] 谷梦恩, 范伟. 湖南花瑶挑花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J]. 丝绸, 2021, 58(7): 122-126. GU Mengen, FAN Wei. Design Innovation of Hunan Huayao Cross-Stitch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J]. Journal of Silk, 2021, 58(7): 122-126.

[39] 王亚明, 吴平. 文化传承视角下的竹编工艺文创产品设计[J]. 包装工程, 2020, 41(20): 24-29. WANG Ya-ming, WU Ping.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y Bamboo Weaving Craf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20): 24-29.

[40] 刘雷. “手工好物”刺绣文创系列作品[J]. 丝绸, 2019, 56(8): 124. LIU Lei. "Handmade Good Things" Embroidery Wenchuang Series Works[J]. Journal of Silk, 2019, 56(8): 124.

[41] 魏碧雲, 纪向宏. “花·漾”系列文创设计作品[J]. 丝绸, 2022, 59(3): 156. WEI Bi-yun, JI Xiang-hong. "Hua Yang" Series of Wenchuang Design Works[J]. Journal of Silk, 2022, 59(3): 156.

[42] 李若辉, 关惠元, 郭园. 基于设计创新驱动的传统蜡染业现代化发展途径[J]. 染整技术, 2017, 39(11): 4-8. LI Ruo-hui, GUAN Hui-yuan, GUO Yuan. The Modernization Ways of Traditional Batik Industry Development Based on Design Innovation[J]. Textile Dyeing and Finishing Journal, 2017, 39(11): 4-8.

[43] 李詹璟萱. 广西铜鼓纹饰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古风今用[J]. 包装工程, 2017, 38(6): 42-47. LI Zhan-jing-xuan. Application of Guangxi Bronze Drum's Ornamentation to Modern Jewelry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7, 38(6): 42-47.

[44] 王巍, 李昱娇. 基于土家织锦符号化图形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研究[J]. 文艺评论, 2015(9): 138-141.WANG Wei, LI Yu-jiao. Research on the Design Method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Tujia Brocade Symbolic Graphics[J].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2015(9): 138-141.

[45] 陈倩. 唐代团花纹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 41(16): 311-316, 322. CHEN Qian. Application of Tang Dynasty Group Pattern in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16): 311-316, 322.

[46] 李思敏, 纪向宏. “回音”系列文创设计作品[J]. 丝绸, 2022, 59(3): 155.LI Si-min, JI Xiang-hong. "Echo" Series of Creative Design Works[J]. Journal of Silk, 2022, 59(3): 155.

[47] 彭梅, 古丽珠. “鳌鱼腾海”系列文创设计作品[J]. 上海纺织科技, 2022, 50(1): 109.PENG Mei, GU Li-zhu. "Aoyu Tenghai" Series of Creative Design Works[J]. Shanghai Textile Science & Technology, 2022, 50(1): 109.

[48] 申献双. 邯郸县域图标丝巾系列文创设计作品[J]. 丝绸, 2021, 58(12): 139. SHEN Xian-shua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Works of Handan County Icon Scarf Series[J]. Journal of Silk, 2021, 58(12): 139.

[49] 何祥文. 基于安康地域文化“IP”的毛绒玩具设计实践研究[J]. 包装工程, 2021, 42(12): 235-241. HE Xiang-wen. Design Practice of Plush Toys Based on Ankang Regional Culture “IP”[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12): 235-241.

[50] 王刚. 广西京族文化设计元素的提取及设计应用[J]. 装饰, 2021(3): 126-127. WANG Gang. The 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esign Elements from Guangxi Jing Ethnic Group Culture[J]. Art & Design, 2021(3): 126-127.

[51] 岳岩, 霍兴宇, 汪双春. CMF在陶瓷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陶瓷, 2020, 56(5): 84-90. YUE Yan, HUO Xing-yu, WANG Shuang-chun. Application of CMF in Ceramic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Design[J]. China Ceramics, 2020, 56(5): 84-90.

[52] 赵勤, 回璇. 赣傩面具文化因子提取及应用[J]. 包装工程, 2021, 42(24): 272-278. ZHAO Qin, HUI Xuan. Ex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of Gannuo Mask[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24): 272-278.

[53] 邓晓珍. 游牧民族传统羊毛毡在时尚语境下的多元化创新设计[J]. 毛纺科技, 2019, 47(10): 66-70. DENG Xiao-zhen. Diversified Innovative Design of Nomadic Traditional Felt in the Context of Fashion[J]. Wool Textile Journal, 2019, 47(10): 66-70.

[54] 陈振益, 况宇翔, 袁海明. 竹材创意产品的设计创新研究[J]. 机械设计, 2013, 30(5): 124-126. CHEN Zhen-yi, KUANG Yu-xiang, YUAN Hai-ming. Research on Innovative Design of Bamboo Creative Products[J]. Journal of Machine Design, 2013, 30(5): 124-126.

[55] 徐艺乙. 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与创造[J]. 贵州社会科学, 2018(11): 79-83. XU Yi-yi.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in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dustries[J].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2018(11): 79-83.

[56] 宁绍强,李羿达. 基于感性工学的坭兴陶触觉记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0(6): 151-156. NING Shao-qiang, LI Yi-da. 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Nixing Pottery Tactile Memory Wenchuang Product Based on Kansei Engineering[J]. 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 (Fine Arts & Design), 2020(6): 151-156.

[57] 白瑞荣, 聂森. 贵州傩面具造型艺术在文创产品设计研发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 2018, 39(2): 228-236. BAI Rui-rong, NIE Sen. Application of Nuo Mask Plastic Arts in the Design and Research of Literary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Guizhou[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8, 39(2): 228-236.

[58] SANDERS E B N, STAPPERS P J. Co-Creation and the New Landscapes of Design[J]. CoDesign, 2008, 4(1): 5-18.

[59] TUNG F W. Weaving with Rush: Exploring Craft—design Collaborations in Revitalizing a Local Craf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2012, 6(3):1-5.

[60] 廖勇, 刘怡, 李庆芳. 传统手工艺创新——共创视野下传统工匠与时尚设计师的合作机制研究[J]. 装饰, 2021(3): 120-123. LIAO Yong, LIU Yi, LI Qing-fang. Bringing Innovation to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raditional Artisans and Fashion Design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Crea­tion[J]. Art & Design, 2021(3): 120-123.

[61] 方李莉. 论“非遗”传承与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发展——以景德镇传统手工艺复兴为例[J]. 民族艺术, 2015(1): 71-83. FANG Li-li. On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Heritage and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Taking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 Jingdezhen as an Example[J]. National Arts, 2015(1): 71-83.

[62] 宁彤彤, 季铁, 闵晓蕾. 基于侗族鸟图腾文化的数字创意产品开发[J]. 包装工程, 2018, 39(10): 34-39. NING Tong-tong, JI Tie, MIN Xiao-lei. Digital Cre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Kam Minority's Bird Totem Cultur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8, 39(10): 34-39.

[63] 丁俊, 丁诗瑶. 黔东南传统工艺现代转化的协同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 41(24): 286-293. DING Jun, DING Shi-yao. Co-Design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Southeast Guizhou's Traditional Craft[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24): 286-293.

[64] 董烨楠. 面向文化创意设计的文物知识集成与管理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8. DONG Ye-nan. Integration and management study of cultural heritage knowledge for cultural creative design[D].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2018.

[65] 王凡. 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设计路径研究——以宜兴紫砂为例[D].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WANG Fan. Research 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design pa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handicraft[D]. Xuzhou: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2020.

[66] 易军, 张子正. 面向地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服务平台构建[J]. 包装工程, 2018, 39(4): 108-114. YI Jun, ZHANG Zi-zheng.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Platform for Regional Cultural Creative Product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8, 39(4): 108-114.

[67] 杨剑威, 彭敏, 王毅. 陕西皮影文化符号下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19, 40(4): 151-156. YANG Jian-wei, PENG Min, WANG Yi.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the Cultural Symbols of Shaanxi Shadow Puppet[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4): 151-156.

[68] 李永婕, 闫秋月.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地域色彩提取及设计应用[J]. 包装工程, 2021, 42(16): 219-225. LI Yong-jie, YAN Qiu-yue. Regional Color Extraction and Design Application Based on Visual Saliency[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16): 219-225.

[69] 罗茜, 余鲁. 形状文法视角下汉代漆器云纹纹饰的应用研究[J]. 包装工程, 2021, 42(4): 292-298. LUO Xi, YU Lu. Application of Lacquerware Moiré Patterns under Perspective of Shape Grammar[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4): 292-298.

[70] 朱月, 邓成连. 基于心理与生理测量的辽瓷文化意象基因研究[J].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20, 32(7): 1183-1191. ZHU Yue,DENG Cheng-lian. Study on Culture Image Meme of Liao Dynasty Ceramics by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J]. Journal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 Computer Graphics, 2020, 32(7): 1183-1191.

[71] 郑朝辉. 日本西阵织的活化实态探究[J]. 丝绸, 2020, 57(6): 104-107. ZHENG Zhao-hui. Study on Activated Present Situation of Japanese Nishijin Textile[J]. Journal of Silk, 2020, 57(6): 104-107.

[72] 程蓉洁, 高智勇. 手工造物语境下的现代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 41(24): 269-273. CHENG Rong-jie, GAO Zhi-yong. Design of Moder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in Handicraft Creation Context[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24): 269- 273.

[73] 王海鹏, 郑林欣.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统手工艺再设计[J]. 包装工程, 2019, 40(8): 261-265. WANG Hai-peng, ZHENG Lin-xin. Traditional Handcraft Re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Mergenc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8): 261- 265.

[74] 龚建培. 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的蜕变与再生——兼论传统手工印染现状与发展的几个问题[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6(4): 127-130. GONG Jian-pei. The Transform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 Modern Times—Also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Printing and Dyeing[J]. Journal of Nanjing Art Institute (Fine Arts & Design), 2006(4): 127-130.

[75] 刘洋, 刘子建. 基于感知分析的陶瓷器型设计方法研究[J]. 包装工程, 2016, 37(2): 103-107. LIU Yang, LIU Zi-jian. The Methods of Ceramics Design Based on Perceptual Analysi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6, 37(2): 103-107.

[76] 刘晓彬, 朱庆祥. 基于五感体验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研究[J]. 包装工程, 2022, 43(6): 329-335. LIU Xiao-bin, ZHU Qing-xiang. Design Strategy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Based on Five Senses Experienc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6): 329-335.

Research Statu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rend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YANG Cheng, MAO Hui-juan

(1.Hangzhou City College, Hangzhou 310015, China; 2.Changzhou University, Jiangsu Changzhou 213164, China)

The work aims to clarify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field, and to strengthen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crossing field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cases about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nd cultural creative design in recent years were analyzed and sorted out. An overall overview of the design idea, design method, design process and innovative ways of the crossing fields was mad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were summarized.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lated research in the crossing field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has several problems, including insufficient research of differentiation and in-depth, lack of composite talents engaged in handicraft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lack of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data support, lack of the diversified aesthetic standard and value assessment system, and lack of quantitative criteria.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esign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is to assist design through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natural science and technical equipment, conduct design from users' perspective and integrate design ideas.

traditional handicraft;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research review; modern transformation; redesign; fusion desig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B472

A

1001-3563(2023)12-0213-10

10.19554/j.cnki.1001-3563.2023.12.023

2023–01–20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课题(21WH70081ZD)

杨程(1978—),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认知、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传统工艺保护与设计转化。

毛慧娟(1999—),女,硕士生,主攻传统手工艺保护与设计转化。

责任编辑:陈作

猜你喜欢
手工艺产品设计文创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陶溪川文创街区
智能产品设计
《冷·暖》
《教堂之夜》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