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青秀 轩利芳
摘要:农村三产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三产融合进一步提升其产业集聚力、健全利益联动机制、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提高保障支撑能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必须持续推行全产业链、全生物链、全供应链、全利益链的“四链”融合,推进信息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四平台”建设,强化农村绿色发展动能、科技创新驱动、质量效益拉动、品牌引领带动、产业融合互动、新型主体联动的“六动”建设。
關键词:乡村振兴;三产融合;共同富裕;产业兴旺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3.01.010
文章编号:2096-9864(2023)01-0082-07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排在首位的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保障[1-4]。农业部原部长韩长赋在解读产业兴旺时指出,紧紧围绕产业兴旺下功夫,做大做强高效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土特色产业,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5]。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来看,通过对不同地域农村产业融合的效果评价,王兴国[6]认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不仅要统筹农村资源,更要保证融合进程中各个环节和资源要素的深入融合,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加大农业多能力开发力度,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芦千文[7]则提出要结合农村三产融合特性进行有机融合;解安等[8]则提出要打破内部分工局限;赵霞等[9-10]从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理念、要素整合、制度创新等不同角度提出通过农业应用技术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新模式等方式推进农村农业产业链的前后延伸、左右协同,进而形成系统的三产融合网络。农村产业融合是基于多业态交互、多主体协同、多机制联动、多要素协调、多模式推动而形成的一种共生关系[11],培育优势突出且各系统协调发展是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重要路径[1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创业活跃度对农村产业融合存在负向影响[13]。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然而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分配不均衡、产业整合能力较低等问题,导致农村产业结构失衡、农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应用水平低等现象持续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阻碍乡村振兴。鉴于此,本文拟将农村三产融合置于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把农村产业之间的渗透、融合发展作为应对农业资源约束瓶颈的突破口, 分析农村三产融合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农村发展机会成本、提高农民收入、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性,研究农村三产融合对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的影响,探索我国农村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之路,以提升农业发展动力、确保粮食供给安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及其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1.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
关于农村三产融合的概念界定,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其代表性观点有“结果论”“过程论”“目标论”和“性质论”四种。“结果论”认为农业发展过程中与二三产业在技术、服务、市场和价值创新等方面进行纵横融合,进而创新农业发展动能,创造新的价值体系,推进三产融合的新业态出现;“过程论”则强调在推动三产协同发展过程中,实现产品、市场、服务、价值的重组与产业的创新;“目标论”则认为农村的三产融合是以农业为基础,通过跨空间、跨时间集约配置不同类型的生产要素,可促进农业功能拓展、产业链延伸、价值链跃升、多主体共赢,提升农民跨越第一产业的局限参加二三产业的积极性,推动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等发展目标顺利实现;“性质论”则将农村的三产融合定义为一种生产经营方式,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协同二三产业发展的特有方式。
可见,不同学者对农村三产融合的观点侧重不同、角度不同,各成一派,难以形成统一认知。本文在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和要解决的问题,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目标,通过整合农业发展过程中必要的市场、技术、服务、资金、设备和资源等各种要素,形成以农业新型经济主体主导的三产纵横融合的创新型的生产运营模式,通过该生产运营模式能够有效地推进“三农”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
2.农村产业融合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有学者提出,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为基础,而产业兴旺的抓手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14];农村产业融合对农业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5],农业产业因其土地要素供给受限、产品市场刚需等弱质性,往往被低端锁定[16]; 农村产业融合从链条延伸、短板补齐等方面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而加快乡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17]。
(1)三产融合奠定产业兴旺之基。为消费者提供多样性的产品和服务消费需求,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是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振兴。从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实践看,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已成为当前乡村产业振兴的热潮。
(2)新型职业农民铸就乡村人才振兴。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需要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也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拥有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直接把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农业各个领域,提高了农村产业层次,提升了乡村振兴质量。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细胞,是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开拓者,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者,从而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最终提升了乡村振兴质量。
(3)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产品融合、技术融合和市场融合,使得农业的产业属性被深度注入旅游业的服务属性。相对于传统农业,休闲农业的产出结果大大改进,其不仅产出实物产品,而且产出服务产品,农业的多功能性在休闲农业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
(4)低碳农业引领乡村生态振兴。低碳农业是生物质产业,实现了农业经济功能的突破性扩展,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传统的化石能源结构,从而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生物质产业自身的可再生性、可循环性和环境友好性,使其充分体现了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
(5)新型农业主体助推乡村组织振兴。有效利用新型农业主体,依靠党组织的力量,发挥农村集体所有制的优势,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切实推进组织振兴。
二、乡村振兴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三产融合指明了方向和奋斗目标。根据产业融合的理论要求和发达国家的实践探索,乡村振兴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三产融合的产业集聚力
从三产融合发展的“根”来看, 总体上第一产业形态单一, 发展方式较为传统,还处于单纯生产农产品、提供原材料地位, 在农业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低端。从三产融合发展的“源”来看,传统农户经营规模小,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经济实力还不够强, 延伸产业链条的能力比较有限, 面临技术、市场、资金等多方面困难。从三产融合发展的“形”来看,各产业之间的关联互通还不够, 各产业孤立发展、联结松散的局面仍然存在。
2.健全三产融合利益联动机制
农村三产融合的关键在于构建有效的利益联动机制,在利益联动机制的作用下更多的参与主体会加速构建融合机制,进而实现三产融合的目标。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与二三产业之间融合的利益联动机制不够健全,其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机械,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仅凭简单的契约买卖合同难以制约农户的实际行为,导致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农业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与农产品深加工制造、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联系程度不高,存在低端竞争严重、农业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的問题;一二产业联动中,农产品深加工与农户的联系程度不够,使得农民的增收效果不明显,一三产业联动中,存在创新程度不高、同业竞争激烈等问题,导致利益摊薄最终影响农户的参与积极性。
3.发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功能
目前,我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功能发挥不到位,信息、技术、管理、资本融合效果不佳。其一,新型经营主体创新能力不强,乡村旅游、体验农业、养老农业等模式雷同程度高,在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民族特色、农村优势方面比较欠缺,使得一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差异化程度较低,对消费者的吸引程度不高,盈利空间有限。其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效应不强,人数带动效应相对较弱,在经营业务带动方面,大部分局限在集中经营农产品,在服务联动和深加工方面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其三,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能力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的选种、种植、管理、销售、加工等流程中提供更多的服务,但目前成立的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空架子多、服务内容少、只是为了换取政府的补贴等现象。
4.提高农村产业融合保障支撑能力
农村三产融合离不开财政、金融、制度、技术、信息化平台等保障体系的支持,在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过程中整体表现出保障支撑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其一,在金融方面,局限于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偏小,抵押贷款内容少,农业金融产品少,加上农业贷款审核严、进度慢、额度小,导致农村农业发展容易受到资金的制约而难以向二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其二,在财政方面,尽管我国“三农”政策得到有效发展,但是在财政支持和优惠方面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其三,在制度保障方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够完善,致使农村在推进农业与服务业、农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中容易受到相关制度的制约而难以进行有效融合。其四,技术应用程度有待提升,尤其在绿色、生态、智能与农产品流通、储存、深加工领域技术化程度相对较低。其五,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但在推进农村三产融合过程中存在互联网基础设施铺设不到位,大数据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在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缺乏关键有效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等问题,信息化应用和建设整体上处于盲目阶段。
三、农村三产融合的实现路径
1.加速推进“四链”融合模式
以特色生态农业为抓手,做强产业支撑,持续探索和推行以“全产业链、全生物链、全供应链、全利益链”为一体的“四链”融合模式,采取“政府(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创新生态系统能级。“四链”融合模式的关键在于共赢共生,尤其是农户,处于产业链低端,如何让他们公平分享到产业增值收益,是共赢共生、“四链”融合的关键。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必须保证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各方在协作中共赢共生。在三产融合发展中,企业、合作社、农民各利益相关者都是受益群体,大家在协作中共赢,从而能够共生。在当前农村各次产业融合中,关键要打破产业链、价值链之间的割裂状态,重构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渐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备,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从要素流转看,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共振,农民可以共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共赢共生是三产融合的本质要求,也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本质要求。
2.推进“四平台”建设
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信息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四平台”建设。
其一,建立信息服务平台。现代农业与农业信息服务业具有高度的创新性、高度的渗透性、高度的融合性、高度的倍增性、高度的带动性[18]。近年来,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字农业、智能农业、精准农业不断发展呼唤着信息服务。农村环境和生态状况是农业可持续、生态融合的重要条件,政府应建立全国农业生态管理云平台,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农业资源进行管理和配置。
其二,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产业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大、智、移、云、物、链、环”等新技术新经济的兴起,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环境与生态文明等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活跃的产业空间[19]。产业融合加快了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改良了农业种植技术,有利于使用农业机械设备,能够有效利用新的加工存储运输条件。从技术进步方面来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具有更加便利的技术条件,因此农业技术创新更显得紧迫和必要。应加强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加快构建生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一方面,应大力支持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与开发,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另一方面,应积极培育高层次新型职业农民,促进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创新。此外,应以消费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的创新发展,积极培育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必要时可将政府绿色创新投资作为引导资金,发挥杠杆作用,引入绿色科技创新奖励模式。
其三,建立创业平台。政府应设置农村创新创业基金,引导刚毕业的大学生或城市市民投身农业,使他们成为有知识的新型农民。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新组织、新生产要素需要新农民。2012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概念,作为市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不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懂得农业科学技术、懂经营管理,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合理配置资源,重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生产积极性高,有利于实现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和标准化。
其四,建立产权交易平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通过第二产业的深加工、第三产业的市场供求信息服务、农业生产核心技术改进、农产品文化价值深度挖掘等,将产业融合贯穿于产品生产、消费的全过程,实现对传统农业的产业创新[20]。三产融合发展迫切需要主动迎合“互联网+”,建立产权交易平台,积极开辟“互联网+农业”这一极具潜力的蓝海市场,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形成健康的农产品交易环境,稳定各方合作预期,这既能降低交易成本,又能增大交易剩余,对平台各方都是大有裨益的。根据已有产权交易模式,目前农户以土地等要素入股企业,或者企业以农业设施等入股,或者企业与农户实行反租倒包等方式,农户可以获取二次分红,共享农业增值利润,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3.强化“六动”建设
在新常态下,农业既需要提升质量又需要优化结构,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渐向三产协同发展转变,向减少物资消耗、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这就要求三产融合与市场、政府、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合力,进而强化农村绿色发展动能、科技创新驱动、质量效益拉动、品牌引领带动、产业融合互动、新型主体联动的“六动”建设。
(1)绿色发展动能
伴随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呈现优质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一方面,城乡居民对于农产品功能的要求提高,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另一方面,对农耕文化、休闲观光和亲近自然等的时尚消费需求,日益成为农产品消费需求新的重要增长点[21],以休闲旅游为重要内容的城乡居民时尚消费需求增长迅速。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游客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人均花费年均分别比2020年增长128%、31%、13.6%。2021年全国国内游客近 32.5 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9 191亿元[22]。这就要求拓展功能,积极生产农业生态文化产品。
(2)科技创新驱动
产业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融合应用企业的快速崛起,产业融合加快了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几乎任何产业的快速发展都是建立在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基础之上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通过第二产业的深加工、第三产业的市场供求信息服务、农业生产核心技术改进、农产品文化价值深度挖掘等,将产业融合贯穿于产品生产、消费的全过程,实现对传统农业的产业创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改良了农业种植技术,有利于使用农業机械设备,能够有效利用新的加工存储运输条件,这些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显著提高了农业竞争力。
(3)质量效益拉动
从价值角度来看,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基本路径是推进农业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以取得高附加值,主要方式是结合区位因素、文化因素和品牌因素,加强科研合作推进农产品前端的科技研发,推进农产品的深加工与生产销售、物流配送的发展,降低生产、交易成本,进而增加利润,以提高农民的收入。经过调查研究,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合作社逐渐减少,而与农业相关的服务类机构则相应增多。价值提升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产品的综合利用程度拓宽,农产品附加值增加。随着产品加工的深化,产业外部特征转变,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增强了其功能和作用,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创造了更高的价值。其二,充分利用“特色招牌”,打造品牌农业。合作社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品牌销售,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建立了打响品牌的基础。现阶段有机农业发展和品牌价值提升,体现了现代农业潜在的巨大利益空间,也是现代农民增收的着力点。
(4)品牌引领带动
做强做优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引领作用。作为农业发展的载体,作为与农户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社会经济组织,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必须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发挥示范作用,树立一种规范,成为广大农户效仿的模范,改变农业的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作为整合弱小农户经营和大市场矛盾的有效组织形式,合作社推动农业向资源产出高、环境污染轻、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化道路上转型。当然,农民合作社功能实现途径的核心对象是农民,农户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离不开农业农村社会的大环境,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必须保障农民分享二三产业中的红利。以合作社为桥梁,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对于合作社功能实现和乡村振兴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龙头企业具备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依托产业化发展机制,带动农民合作社、农户发展生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因此也是三产融合的引领力量。根据国内外经验,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融合,一般具有优势品牌,引领作用明显,具有产业链条长、价值增值大、充分发挥各主体比较优势的特点,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财税、补贴、贷款等优惠措施,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让龙头企业具备引导产业融合的条件和能力。
(5)产业融合互动
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应尽快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充分融合。三产融合发展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片蓝海,积极构建“互联网+农业”发展格局,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政府、农业龙头多方参与,进而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平台让农户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缩短了流通渠道,应鼓励各个农业企业积极建设,开展不同形式的网络销售,推动“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重构农业产业链,催生农业新发展模式。
(6)新型主体联动
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与现代农业格格不入。由于规模小、经营分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难以实现,不利于三产融合,也不可能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因此,只有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为抓手,才能实现农业智慧化、产业化、标准化,促进三产生态性融合发展。这就需要让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兴主体联动,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久的将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将成为家庭经营的基础力量,也是农业产业融合的主体力量。把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嵌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制的有效途径,也是现代农业提升发展的内在要求。下一步,应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延长产业链条,拓宽产业形态,创新融合模式,如龙头企业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或与农户、家庭农场相互入股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各类主体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孔祥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J].农村金融研究,2018(2):9.
[2]韩立达,史敦友.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实践研究:以西藏山南市滴新村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13.
[3]廖永松.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战略首要目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8-15-(04).
[4]张吉岗,吴嘉莘,杨红娟.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西部脱贫地区产业兴旺实现路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8):153.
[5]张晴丹.产业兴旺居乡村振兴首位[N].中国科学报,2018-01-03(07).
[6]王兴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东岳论丛,2016(2):30.
[7]芦千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述评[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6(4):27.
[8]解安,周英.农村三产融合的学理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7(12):155.
[9]赵霞,韩一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4):49.
[10]李治,安岩,侯丽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8 (16):157.
[11]胡海,庄天慧.共生理论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共生机制、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2020(8):68.
[12]黎新伍,徐书彬.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测度与空间分布格局[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 (12):60.
[13]程莉,田泽升,文传浩.农村产业融合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长江上游地区的实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0):1.
[14]黄祖辉.谨防乡村振兴战略走偏[J].决策咨询,2018(6):3.
[15]郝爱民,谭家银.农村产业融合赋能农业韧性的机理及效应测度[J].农业技术经济,2019(8):34.
[16]孔祥利,夏金梅.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关联及协同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0.
[17]何亚莉,杨肃昌.“双循环”场景下农业产业链韧性锻铸研究[J].農业经济问题,2021(10):78.
[18]肖建中,雷涛.浙江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浙江农业学报,2012(3):517.
[19]刘明国.务实求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黑龙江粮食,2015(12):26.
[20]刘海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案例研究[J].经济纵横,2016(10):88.
[21]姜长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农村产业融合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创新价值[J].全球化,2017(12):25.
[22]2021年重要数据发布:国内游客32.5亿人次,增长12.8%[EB/OL].(2022-03-04)[2022-11-14].https:∥view.inews.qq.com/k/20220 304A04XDR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 2022-03-04.
[责任编辑:毛丽娜 张省]
引用格式:彭青秀,轩利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1):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