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党形象是公众对政党组织的整体印象与评价,任何政党要实现长期执政,都必须形塑并保持良好形象。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形象建设,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实践中成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使命担当形象。在何以形塑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致力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展现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形象;坚持中国道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形象;坚持胸怀天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形象。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应从推进自我革命、提升执政业绩、深化政党外交、善用传播媒介方面发力,以此建强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主体力量、夯实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核心支柱、拓展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空间场域。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形象
中图分类号:D25;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3.01.004
文章编号:2096-9864(2023)01-0030-10
中国共产党是因使命而诞生、为使命而奋斗的政党。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务必”的重要论断,首要的就是告诫全党“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次凸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鲜明特质。而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形象建设在目标定位上理应以塑造好使命担当形象为核心要旨。一般而言,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塑造,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党的根本性质和根本宗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展现出其使命担当精神气质的过程[1]。质言之,形塑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目的在于契合使命型政党的气质禀赋,实现由“应然”向“实然”的形象呈现,展现一个百年大党胸怀民族复兴大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形象。
当前学界对于党的形象建设已展开深入研究,围绕党的形象建设的学理逻辑、历史沿革、重大意义等方面进行多维度探析,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纵观现有研究成果,针对党的使命担当形象这一党的最鲜明形象着墨尚少,与中国共产党所实际展现出的践行使命、勇于担当的现实形象尚不匹配。鉴于此,为进一步拓展党的形象研究空间,也为彰显新时代十年来党在塑造使命担当形象上的突出成绩,本文拟聚焦“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形象”这一主题,对其理论依据、核心内容、优化路径作出阐释,以期为新征程上党更好地践行初心使命,不断塑造出与百年大党地位相称的使命担当形象提供有益启示。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形象塑造的学理透析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带领全党坚守初心、践行使命、铸就伟业,使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我们党之所以重视且能够形塑出使命担当形象,根源于这一形象塑造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担当精神和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思想为其提供了深厚理论支撑。
1.理论基石:扎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科学阐释了无产阶级肩负着消灭资本主义及一切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使命的理论源头,亦为我们党树立使命担当形象奠定了学理根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为无产阶级认知其历史使命提供了科学依据。恩格斯把唯物史观定义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2],认为历史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交互作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基于对历史规律和人的实践主体地位的揭示,无产阶级认识到钳制于资本逻辑下的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经济危机与阶级斗争痼疾,其最终命运必然走向灭亡。而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他们的历史使命就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3]284,进而解放全人类。在明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创建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因为无产阶级只有建立与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按照自己的革命主张和阶级利益,领导和组织整个无产阶级统一行动,成为改造世界的领导力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首次全面阐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指出“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黨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3]285,其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3]285,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展现大党担当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为其提供了学理支撑,这一历史使命学说,以维护人民利益为价值基点,以革命的实践为现实根基,以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为奋斗目标,是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谋解放谋幸福的有机统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形塑使命担当形象的科学指南。
2.文化源脉: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担当精神
文化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和内在灵魂,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孕育出的勇于担当的民族精神,成为培植与涵养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形象的文化土壤。首先,注重“民惟邦本”的为民担当。民本理念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诠释出“国以民为本”的为政之要问题。《尚书·五子之歌》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尽心下》直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学派揭示出“天道(君权)-民意(民本)”二者关系中民意是第一位的,强调民众的支持是获得与维系统治权的关键因素,号召当政者要肩负“重民、敬民、富民”的责任担当。其次,倡导“士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担当。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使得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每一个个体都有着密切关系。儒学作为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实现仁政治国的政治理想,极力推崇君子人格,视君子为承接天命、厉行担当、成仁取义的理想人格范式,提出君子应修“内圣外王”之道,致力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目标。《论语·泰伯》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公孙丑下》疾呼:“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诠释出古人致力追求君子人格、积极承担治国大任的担当情怀。再次,谋求“天下大同”的世界担当。《礼记·礼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圣贤君王追求的“天下为公”为的是国家、集体、天下百姓的共同利益,且将这一追求内嵌于“选贤与能”的治理体制与“讲信修睦”的社会秩序中,致力于构建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和谐社会。可以说,意蕴深厚的担当精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为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塑造提供丰厚滋养,构筑起这一形象丰盈、发展的价值取向与精神内核。
3.思想谱系:依循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思想指引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4]以史为鉴,中国共产党立足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和任务,秉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在致力“为民族谋复兴”与“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形象建设思想。早在1921年,毛泽东在新民学会时就指出:“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5]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
自建党伊始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伟大目标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仅推动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积极声援支持西班牙、波兰等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中国共产党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坚力量,联合世界和平正义力量,共同打倒了德、日、意法西斯集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大局,中国共产党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不遗余力地鼓励和支持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民族解放运动,为促进人类和平作出积极贡献。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展现了自己的天下情怀与担当形象。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党的形象建设,在不同重大场合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6]67,“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7],“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6]45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高度概括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形象内涵,这既是百年来我们党形塑使命担当形象的理论与实践的智慧结晶,也为新时代党的形象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形象建设的鲜明特质。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形象塑造的多维呈现
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形象肇始于理论启迪,形塑于实践淬炼。区别于西方政党的“竞选形象”,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不是一种“镜头形象”,而是一种“实践形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扛在肩上,党的使命担当形象是在引领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扎扎实实干出来的。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聚焦“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带领全党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宏阔实践中牢固树立起党的多维使命担当形象。
1.坚持人民至上,致力于实現人民美好生活,展现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形象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我们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密钥。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秉持高度的人民主体意识,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再升华,提出“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其一,站稳人民立场,心系于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作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并主动回应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领域问题,在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和工程建设,逐一破解群众难题,致力打造美好生活。同时,面对全球疫情,党中央高度重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部署并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并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以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可以说,我们党以卓著领导力和风险处置力,充分彰显其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其二,走好群众路线,扎根于民。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新时代我们党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一方面,依靠人民,坚定维护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构建普惠性政策扶持体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汇聚起党同人民共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合力;另一方面,服务人民,深入有序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根植于全党的思想与行动中,在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长期实践中,有力提升全党服务群众工作的质效。多家国际权威机构民调显示,中国老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长期超过90%,在受访国家中排名第一[8],反映出党的良好执政形象深入人心。
其三,推进共同富裕,造福于民。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十年来,我们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有效配置公共资源,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极大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质效;另一方面,着力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体系,作出“三次分配”制度安排、完善救助兜底体系等举措,不断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分配结构,促进了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统计数据看,十年来,我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形成世界最大规模中等收入群体;义务教育入学率接近10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5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9]。特别是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标志着党在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上迈出坚实的一大步。可以说,党以实绩说话,彰显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形象。
2.坚持中国道路,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形象
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0]。正是在致力于民族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我们党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展现担当作为。
其一,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找到一条“自己的路”。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但事实证明,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中国共产党坚持从本国国情和实际出发,不依附任何国家,同时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经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长期探索基础上,经过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开拓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为实现民族复兴找到了一条正确道路。说它正确,在于这条道路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五大特征,呈现出人民性、全面性、协调性、和平性、包容性的新面貌,实现了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多重超越,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从资本逻辑到人本逻辑的现代化,是以物为先到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现代化,是摒弃对外殖民掠夺走上和平发展的现代化。质言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拓了世界现代化新境界,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其二,奋力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沿着正确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研判发展形势,提出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勾勒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基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两步走”战略安排,党中央科学谋划与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互相促进、统筹联动,并一以贯之地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以其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引领每一阶段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在创制“中国式规划”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带头多次深入基层、走访调研,足迹横跨中国版图,遍及农村、社区、工厂车间、港口码头、边关哨所,在察民情、集众智、谋共识中,实现加强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统一,不断作出“中国式规划”的科学部署,有力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从“一五”到“十四五”,以五年计划或规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符合中国实际,社会各领域发展成效显著,凸显出中国制度和“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治大局和谐稳定、文化日益繁荣、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一批大国重器如中国天眼、国产航母、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成为国家新名片。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一系列突出成就,串联起迈向民族复兴的可靠阶梯,这中间,中国共产党为我国现代化发展勘定正确路径、规划科学方向、提供制度保障,是当之无愧的民族复兴领航者,诠释了为民族謀复兴的使命担当形象。
3.坚持胸怀天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形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肩负着解放全人类的使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在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永恒命题时,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号召各国携手共建一个“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美好世界。
首先,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时代大势、观照人类前途命运的科学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已将世界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缔结于经济纽带作用下的国家之间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依共存格局。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面临着地区冲突、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卫生健康等全球性问题。为破解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秉持高远的战略思维,科学把握开放发展的历史大势,准确研判合作共赢的人心所向,将中国自身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相统一,积极回应国际社会诉求,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享共赢”的中国方案,科学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所以引领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在于它占据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揭示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客观事实和发展规律,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应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应坚持开放合作、不搞封闭对抗,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唯此,世界各国方能在携手合作中破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更是坚定的推动者、实践者。在将这一理念转化为现实上,我们党积极谋划、主动作为,紧紧握住“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根主线,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外交总目标,开启了中国外交新征程。十年来,我国在元首外交引领下,秉持合作共赢理念,全面推进新型大国关系;秉持亲诚惠容理念,持续巩固与拓展周边外交;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保持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在全球热点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并积极搭建上合组织、金砖国家、中国-东盟、中阿合作论坛等多边平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际成效等。这些重大举措逐步构建起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形成我们党宣介、践行、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效路径,并取得了丰硕外交成果。据统计,目前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6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同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2]。一批重大项目极大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我国在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同时,也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推动着全球秩序朝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迈进,有力回击了“国强必霸”“修昔底德陷阱”等不实论调,向世人展现出一个百年大党胸怀天下、立己达人、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形象。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形象塑造的优化路径
新时代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形塑出党的鲜明使命担当形象。但同时,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建设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关键在于一以贯之地加强这一形象建设。在如何优化党的使命担当形象上,需要把握好执政党形象建设的内在规律和现实要求,在基于现有形象塑造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以系统性思维科学统筹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建设的路径安排。
1.聚焦主体:以推进自我革命为基础,建强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主体力量
从事实关系来看,政党形象的优劣根本上还是取决于政党自身的表现如何[13]。换言之,只有率先把党的自身建设抓紧抓实,确保党始终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的本质属性,才能在直观上外化为党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在实质上内化为党的强大领导能力,最终在党赓续奋斗的实绩中赢得人民的好口碑。
总的来说,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加强党的形象塑造,在对象上主要应锁定三大主体,即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党员队伍这个绝大多数、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这个党的根基。可以说,这三大主体覆盖了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人格化指向。以此为依,应从以下三大方面着手。
其一,严管领导干部。在新征程上,我们党不仅面临着“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同时党内依然存在的腐败问题是损害党的形象的“致命伤”。因而,强化党的使命担当形象,首要的就是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好其“头雁”作用。一方面,选贤任能,打造可堪重任的干部队伍,以“选好用好管好干部”为主线,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与方针的基础上,坚决贯彻好干部标准,加快健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教育培养、管理监督、激励惩戒相互衔接和配套的制度机制,打通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制度渠道,确保干部队伍忠诚可靠、本领过硬;另一方面,遏制腐败,确保权力依法、正确、干净行使,关健是健全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不仅要持续完善权力配置机制、用权公开机制、责任落实机制,确保权责法定、权责透明、权责统一,还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建以党内监督为主、专责监督和各类其他监督有机贯通的“1+N”大监督格局,形成内外协调,上下联动的监督合力,提升一体推进“三不腐”的能力和水平。
其二,提升党员队伍质量。既要严把“入口”,严格按照党章与相关党内法规的要求和程序开展发展党员工作,防止“带病入党”,也要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确保党员能够在严肃有序、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中接受教育、管理和监督,更要畅通“出口”,稳妥有序处置不合格党员,完善不合格党员清退机制,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干净、坚强有力。
其三,夯实基层党组织堡垒。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人民群众感知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最直观对象。为守好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前沿阵地,关键要以密切党群关系为重点,使基层党组织在根植群众、服务群众的实践中淬炼党性修养,践履担当作为。一方面,应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通过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党性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从思想上固本培元,坚定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避免各种隐形变异“四风”侵蚀,使基层党组织切实肩负起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职责使命;另一方面,应充分锻造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重点是健全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制度,不断为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搭建平台,通过全面推行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双联系”制度,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等制度,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来服务群众,提升基层党组织贴近、团结、引导、赢得群众的能力,使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厚植党的使命担当形象。
2.把脉关键:以提升执政业绩为重点,夯实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核心支柱
从世界范围内的政党活动来看,任何一个政党在执掌国家政权过程中,能否取得优异的执政业绩,是该政党保持执政地位、展现良好形象的主要依据,甚至说执政形象的优劣,是由执政绩效决定的[14]。不同于一些西方政党围绕夺取政权、维护垄断集团利益展开执政活动,中国共产党是在使命内驱下自觉地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与时俱进地创造历史功绩,以此兑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承诺。在中共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其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区别于西方“国家-政党”政治逻辑,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政党-国家”逻辑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权的缔造者和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意味着提升党的执政业绩、优化党的形象,关键是确保党始终是我们创造历史伟业的主心骨,发挥其“举旗定向、掌舵领航”的根本政治保证作用。在具体做法上,要旨在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一方面应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教育引导全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另一方面应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加快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的領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充分转化为推动民族复兴的发展动能,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再创佳绩。
其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15]“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6]511这些重大论述昭示党“为人民执政、为人民用权、为人民谋利”的使命宗旨。在新征程上,我们党的任务更加艰巨,全党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党的全面领导与紧紧依靠人民有机融通,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大化地凝心聚力,带领人民不断实现美好生活愿景。
其三,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时代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科学回答了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问题,彰显出党所追求的发展是一种高质量、重效益、可持续的发展理路。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研判我国发展大势,作出“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的重大论断,为我国未来发展注入信心和动力。运用有利条件,赢得发展先机,党应把握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根主线,重塑新竞争优势,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走出一条“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6]238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以优异的发展成效向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3.抓住机遇:以深化政党外交为契机,拓展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空间场域
政党外交作为政党政治在国际事务中的延伸,是各国政党向国际社会展示自身形象的窗口。对于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就要有大的样子”,大党之“大”,不仅指数量之大、组织规模之大,更是指大胸襟、大气魄、大担当,致力于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在新征程上,我们党应利用好新时代开创的多边外交体系,深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厚植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空间场域与世界认同。
其一,积极构建全球性政党对话平台。当今世界,政党政治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政治现象,意味着政党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主体。为凝聚全球政党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应坚持以元首外交为引领,巩固完善主场外交、峰会外交、“云外交”等多元交流机制,搭建起世界各国政党共商共议、平等沟通的多层次、多渠道对话平台。依托多边政党外交活动,促进中国共产党与各国政党展开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领域深层交流,通过分享治国理政经验、开展文明交流互鉴,推动形成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进而弥合文明冲突、凝聚人类价值共识、增进彼此战略信任,促进各国切实肩负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责任。
其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造福世界人民。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全球治理不确定性凸显。站在人类发展的十字路口,我国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提振世界经济、引领全球发展治理、稳定国际秩序作出了中国贡献。对于“一带一路”这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16]492。在这一正确倡议指引下,我们党应着力健全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引领、以现有多双边合作机制为依托、以新型融资平台为战略支撑的合作框架,为沿途各国提供更多深化政策沟通、加快设施联通、推动贸易畅通、促进资金融通、增进民心相通的机遇和动力,推动世界经济朝向平衡共赢的健康方向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
其三,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作为世界最大政党,我们党历来积极承担与自身能力、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责任和义务,致力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负责任大党的作用。十年间,从积极参与海外护航到国际维和,从促进全球减贫事业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从开展国际人道主义行动到推动全球抗疫合作……中国共产党高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以无私的各类物资援助、宝贵的技术支持和经验分享,帮助困境中的国家和人民摆脱苦难,深刻彰显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幸福的道义和担当。展望未来,我们党应始终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持续践行大国大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永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4.用好载体:以善用传播媒介为抓手,增进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公众认同
政党形象通常要借助于一定的传播媒介呈现于大众面前,即党的形象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各种传输渠道连接起来的[17]。历史地看,我们党就善于利用《新华日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等媒体展示自己的形象。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事业“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6]317。为此,我们应发扬党善用媒介的传统,掌握好党的形象传播原则与方式,使网络成为展示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有力载体。
其一,坚持党管媒体的基本原则。当前网络已成为人们认知党的形象的主要渠道,且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二次成像”的作用。因此,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牢牢掌握党的形象建设主导权,继而坚持把党性原则寓于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中,将党的使命担当形象准确展现出来。一是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守好主阵地。应按照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实现党对社科理论、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宣传阵地线上+线下的全面领导,使之成为传播党的良好形象的坚固堡垒。二是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善管新媒体。面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政府部门既要反应敏捷,也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从“时度效”着力,在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中引导网络舆论,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该说的说到位,并着力健全常态化舆情分析研判处置机制,更好预防网络舆情风险,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强化民众对党的形象的认可与信任。
其二,充分發挥融媒体传播优势。历经多年媒体融合实践,我国已初步建成从中央到省市县的融媒体传播矩阵,这为传播党的使命担当形象搭建了广阔平台。借助融媒体宣传我们党的形象,重点是统筹抓好传播途径的全覆盖和创新话语体系两大工作。一是把党的形象宣传充分嵌入融媒体平台。通过依托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提升党的形象传播势能。以《人民日报》为例,其借助“报、刊、网、端、微、屏”等10余种媒介,进行融合传播,多点推送,以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使党的故事、党的声音真实及时传遍千家万户、世界各地,极大提升了党的使命担当形象的影响力。二是注重创新话语体系。占领网络传播高地,还应重视话语体系创新,应让世界听得进、读得懂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应善于把握受众需求,主动设置议题,特别是以党的各种纪念活动、庆典仪式等重大事件为契机,通过优化对外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世人更好阐释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达到增信释疑、展示形象的效果。
其三,加强网络生态环境治理。网络之于传统媒体,其颠覆性在于改变以往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机制,呈现“去中心化”、娱乐化等传播特征,因而网上曾出现历史虚无主义泛起、抹黑英雄等损害党的形象的现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严厉指出,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对此,必须强化网络空间法治治理,网信办等相关部门应进一步严格依法管网治网,以完善健全网络立法执法来规范网络主体和网络行为,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网络乱象,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打造清朗网络空间,使网络“移动化、可视化、互动化”的积极效用发挥出来,向世人展示出一个百年大党真实、立体、全面的使命担当形象,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威望和聲誉。
参考文献:
[1]陈胜锦,黄艳芳.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形象塑造的历史嬗变与深化路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22(3):1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N].人民日报,2018-04-09(02).
[8]十年砥砺奋进 绘写壮美画卷:写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N].人民日报,2022-10-15(01).
[9]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个明确”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评述之三[EB/OL].(2022-02-22)[2022-10-21].http:∥www.news.cn/2022-02/22/c_1128406378.htm.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9.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12]曾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1-18(01).
[13]孙景峰,陈倩琳.政党形象:概念、意义与建设路径[J].探索,2013(3):23.
[14]陈燕楠.中共党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01.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0.
[1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7]李忠杰.大就要有大的样子:论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J].新湘评论,2018(15):7.
[责任编辑:毛丽娜 武威]
引用格式:李尚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担当形象塑造的多维呈现与优化路径[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1):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