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仁霞
学科融合能够从不同角度阐释化学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开展学科融合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尤其是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必要时还需要各学科教师相互配合。此外,学科融合对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意味着学习难度的增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方法及手段上进行调整。比如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建立知识认知体系。随着相关学科研究与实践的持续开展,初中化学学科融合教学的范围正在逐渐扩大,效果也在增强。如何在新形势下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创造出更好的学科融合教学效果,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不同的學科知识所需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方式不同,只有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以微课为例,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请学生观察了解日常生活中与金属化学性质有关的场景,学生自由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进行模拟表演;表演结束后,要对场景中体现的金属化学性质作出解释。第二天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表演,这时呈现的是金属化学性质在宏观层面的体现以及抽象的理论知识。然后,教师借助微课演示金属在上述场景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并将其与之前的宏观表现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进而引申出金属生锈之后的物理变化。学生对很多生活现象的了解与认识因此变得全面而深刻,能够把相关知识有效串联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如今,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但是,信息技术本身只是工具,在教学中,教师固然要认识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但也必须明白真正能够使其发挥作用的是人。
比如,教师利用微课开展教学,如果在制作和使用时过于强调其趣味性,教学就不可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因此,教师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比如,在教学氧化反应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播放相关科普或实验视频,既直观又形象。然后,教师继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让学生分析情境中发生的缓慢氧化现象及其引发燃烧和爆炸的原理。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互动视频能够直接给出对错判断并进行点评。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初中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注重学科内的融合及学科间的联系,明确学习主题”,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科融合有利于学生科学领域核心素养的形成,核心素养是指向生活的,指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学科融合时,要创设生活情境,从实际问题出发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和探索。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常见的盐:碳酸钙”一课时,教师将本课知识与生物学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问题,然后带领他们进行实验,研究蛋壳、动物的骨头或者牙齿等物体的主要成分是不是碳酸钙。接着为学生播放视频,展示在烹饪等日常活动中用到的化学知识。最后请学生思考“鸡吃骨头,鱼吃刺”是否有科学依据,如果真吃下去,这些东西在人体内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是否真的对钙吸收有帮助?
综上所述,学科融合是未来教育的趋势。通过学科融合,教师可以有效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应用化学知识,让学生有能力自主探索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核心素养发展。教师开展核心素养导向的化学教学,融合生物学、地理和物理等学科的相关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元素观、变化观等化学观念发展,进一步建构跨学科大概念,同时加强对学科融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注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进而推动初中化学教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