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的肖像绘画的色彩特点

2023-06-28 14:47何欣
流行色 2023年2期
关键词:潘玉良色彩

何欣

摘 要:潘玉良(1895~1977)是20 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是中国最早的印象主义画家,也是中国早期西方绘画的艺术家。潘玉良最典型的艺术符号代表是女性肖像,也是她对女性独立、女性自我实现的艺术表达。她的画风基本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注重利用光色描绘人物。潘玉良作为西画的传播者之一,对现代艺术的贡献不容小觑。本文将通过潘玉良的肖像绘画特点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论述,结合艺术家的经历进一步探究其画面的色彩语言。

关键词:潘玉良;肖像绘画;色彩

Abstract:Pan Yuliang (1895-1977) w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rtists in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He wasknown as "the first person of Chinese Impressionism" and "the first-class figure in China's early Western paintingmovement". Female portrait is Pan Yuliang's most typical artistic symbol, and also her artistic expression ofwomen's independence and women's self-realization. Her painting style is basically based on the Impressionistexternal light technique, focusing on the use of light and color to depict characters. As one of the communicators ofWestern painting, Pan Yuliang's contribution to modern art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and discuss Pan Yuliang's portrait painting characteristics, combine the artist's experience and explore the colorlanguage of his picture.

Keywords: Pan Yuliang; portrait painting; color

1 时代背景与文化氛围

潘玉良是民国初年女性接受新美术教育并成为画家的极少数人之一。作为西学东渐大时代背景下的画家,她早期绘画创作的时间大致设在 1918 年至1942 年。在国内先是接受了西画的教育,1919 年考入上海美专,师从朱屺膽、王济远。在1921 年结业之后,她又获得官费前往法国留学,与徐悲鸿同班,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行学习与深造。又于1925 年出发前往意大利,在国立罗马美术学院跟随康洛·马蒂教授学习绘画技巧,与此同时她还在雕塑班听讲学习。受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影响,潘玉良有着扎实的造型功力,一九二六年的时候,她的画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被授予金奖,这是中国画坛有史以来首次获得该项大奖的记录。

潘玉良早期在法国留学时,法国正在经历新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各种流派明争暗斗,在这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美术史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19 世纪晚期到20 世纪早期,欧洲社会布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美术范畴也随之产生了转变。

在当时的欧洲,“绘画不做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等现代主义美术观念已经非常流行。法国美术经历由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印象主义的艺术观念向现代化主义发展,其表达方式由模式再现走向主观精神表现——抛弃一成不变的艺术标准——艺术的意义是探索与创新——艺术走向过程、走向生活,法国现代艺术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其中印象派对其影响深远,潘玉良还因此被誉为“中国印象派第一人”。因此本文将伴随着印象派的艺术风格赏析,从构图、题材等试讨论研究潘玉良吸收了印象派之后的肖像绘画特点[2]。

2 潘玉良肖像油画作品色彩分析

潘玉良在法国生活了40 余年,然而却并没有因此对西方绘画陷于情感地模仿和形式技巧上的因袭。潘玉良在创作过程中在深入学习了印象派的基础之上,对构图与构思的创作中也加入了自己的独特思考,为创作出成功艺术作品打下了坚实的艺术根基。通过将大量的照片和资料构图进行细致地比较与分析,在他的构图中,人物在作品中的形象都非常明显,几乎都是处于画面中央的黄金位置。潘玉良喜欢将三角形构图、平行四边形构图、水平构图等构图方式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去。通过对艺术构思的创作,使其实现了生命形象和主观美学自觉的统一,也就是艺术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潘玉良的一系列肖像画紧随印象派的脚步,注重利用光色描绘人物。若以时期来划分,在其留学时期到 1937 年第二次返法之前,色彩大多稳重沉着,体积感强,颇得学院之法。1937 年以后,潘玉良色彩变得更加大胆率真,善于利用对比色,使画面各色块之间构成有力却不失协调之感。她的学生反映,潘先生色彩感觉好,受印象派影响,强调要研究反映在特定环境下物体与光源色、环境色的相互关系,她说:“观察事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固有色上,要塑造形体,注意表现,赋予丰富想像,使它达到感染人的力量。你要是对色彩感觉不好,趁早別学油画。并感叹‘色彩画家,百年难遇。”

在她1939 年和1941 年的作品《挎篮女人》和《自画像》中,这些画面的装饰意味较强,色彩也更倾向于对固有色进_行描绘。从 1944 年前后开始,潘玉良又开始了另一番改变,开始注重条件色和光源色的影响,如 1944 年的《窗前女郎》(图1)、1946 年的《读书少女》等。其中她 1946 的一系列女人体作品更是她对色彩研究的实验之作,如《镜前女人体》《仰卧女人体》《窗前女人体》(图2)等。至于为何以女人体作为其色彩实验的载体,大约是因为人体皮肤细腻,不论处于何时都能通过肤色找到其此刻的颜色倾向。梅尔格莱斯费写道:“一个美丽的女性皮肤既不是黄色也不是棕色,而是在光线下,特别是与深色并列时,呈亮白色,血液在流动,皮肤下的神经和感官在悸动。”[3] 肤色白皙的时候甚至可以透过皮肤看到动脉的红色、静脉的蓝色。在调色时往往亮部颜色偏冷,则可以在肤色基础上加入冷色,如:蓝、绿;而暗部的颜色则偏暖一些,便可在深色肤色的基础上掺进红、橘红进行调和。其他反光等外界因素亦可參照上述步骤。这一切乍看起来像极不自然,可是在画面中却又无比协调[4]。

在19 世纪,法国理论家查尔斯· 勃朗明确指出,“绘画是艺术的阳刚之气,色彩是艺术的阴柔之气”。她的画栩栩如生,将女性的柔美通过色彩传递。自18 世纪以来,画家使用的色彩系统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两极性,这也有助于区分性别:大约1809 年,德国浪漫主义画家和理论家菲利普· 奥托· 龙格设计了一个表达理想和真实价值的色环,黄色和橙色的暖色极代表“男性激情”,蓝色和紫色的冷色极代表女性[5]。

从潘玉良的《穿短裙的少女之一》(图3), 可以看出她十分注重光与色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注重环境色的影响,以色塑形,都没有停留在细节的描绘上,抓住人物动态和光线的瞬时性,将色彩的威力凝固于画布之上。有意识地从模仿自然进入到反映主观情景,这不是一种反传统的表达,而是一种在过去的艺术中培养出来的新的感知。从黄色到红色到绿色,形成了鲜明色度和色调对比,它们在为其紧密关联而特意选择的值之间移动。高光和阴影或多或少都不是由单独的颜料构成的,而是经过仔细调和的混合物;奶油色和淡紫色可以搭配在一起,或者蓝绿色和灰绿色。当颜色的变化是一个细微的差别时,就像这些一样,它看起来就像是光线落在一个活泼且颜色均匀的材料上。

3 题材特点与其影响

中国在20 世纪初发生社会大动荡,使当时的社会制度开始发生变革,封建制度的废除和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流入,使中国女性意识觉醒进入初步阶段。有着西方教学体系 的新兴美术院校也开始敞开大门招收女学生,社会当局为革命需要也会力荐女学生留学海外学习绘画。

回国后她们成为了中国首批进行过系统性学院教学的美术学系的女教授,她们以美术为武器,宣传进步思想,并积极探索艺术大众化的道路。潘玉良将西学所得教授他人,其自画像中那种审视自身的审美趣味对后代女性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二三十年代的女画家们,她们所关注的题材内容和结构语言都表现出了新时代新女性的特征,尽管社会上的男性主体在所编写的史书中对她们的成就有所忽视,但她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代女性绘画的形成和发展,并加深了社会总体的文化内涵。

女性艺术家的想象力多具形象化色彩,尤其是心态及意图相契合的女性题材更能符合画家的创作心理。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找到并追寻自己,以此来宣泄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所以,在绘画中的艺术形象也就变成了一种女性画家崇尚生命的一种情感强烈的表达。

潘玉良常常在自画像中以花束、扇子、书本等小物件作为道具,为观众呈现不同的角色。她对旗袍的喜爱也得到充分体现,可见她很重视展示自己的中国女性特质。她的短刘海、细长双眉和若即若离的眼神,反复出现在自画像和其他主题的作品中,成为一种强化的个人艺术形象,让人过目不忘。画中的潘玉良体态优雅大方,手中执扇随手臂随意搭在桌边,她穿着一件具有中国风韵的旗袍,这种造型将东方女子的矜持和典雅衬托得淋漓尽致,突出了含蓄与优雅之美,令人引发共鸣,触动人心,而潘玉良则是透过这一系列的自身影像,让观者在心里形成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影像,那就是一个清丽、质朴、端庄、真诚的潘玉良。

1931 年,潘玉良在中央大学任教,当时的社会风潮要比封建社会时期开放许多,而潘玉良因为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十分大胆新潮,潘玉良戴着一顶宽大的草帽,穿着一身骑士服,西装革履,手持画笔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想以及对绘画的无比热爱。另外,潘玉良针对女性的觉醒创造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1939 年的《艺术家肖像》、1939 年的《执扇自画像》(图4)等。在她第二次出国留学时对女性意识的见解和对美好形象的追求之意更加强烈。这种类型的自画像应该是一种对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命运的抗争,因为她从小就流落到了妓院,再加上小时候失去了双亲等家庭变故,因此她特别向往美好的女性形象[6]。

潘玉良在他的许多人物画中,以他自己为主要创作对象,也就是他的自画像,这是她在诸多艺术创作中独树一帜的杰作,也更能体现出她独特的人格魅力,使我们感受到了不同时期的潘玉良。潘玉良的自画像的主题中大多表现出了对家庭的渴望,对绘画的热爱,对女性的觉醒,以及对自我形象多样化展示。[7] 例如 1932 年的《我的家庭》( 图5),这一作品表达了对家庭的渴望,家庭的出现,给了人们一种归属感,每一个女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家,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潘玉良对家庭的向往之情。画面中的男孩是潘赞化大夫人的儿子潘牟,潘玉良曾将潘牟接到身边小住,为了调和大家庭的关系,并视如己出,为此作画一幅作为纪念。这幅画展示了一个美满的三人之家,也反映了潘玉良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和亲生骨肉的向往。再有1931 年的《潘玉良自画像》刊登在《北洋画报》上,这一作品表现出了潘玉良对绘画的热爱以及性格上的独立,同时这一作品也引发了画界的广泛关注[8]。

女性自画像的兴起是反映社会对女性地位,潘玉良开始用纯粹的女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特别是她看自己和看女性所生存的世界。因此在她的人物画中,自画像、女人像和女人体出现得极为频繁。肖像画也代表了潘玉良绘画水准的较高水平。对女性艺术接纳程度的提升是一面镜子,也是反映社会逐渐在接受女性艺术走向台前这一现实的认可。这种观念上的变化,也必然地为女性艺术创造提供了土壤,并对女性艺术创作和作品发展状况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贾方舟评价:“她( 潘玉良) 是中国女性艺术家最早将视角转向自身,最早关注到女人的生存状态的艺术家。在她之前和在她之后的许多年中,很少再看到如她那样流露出强烈的女性意识的作品。[9]”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她逐步表现自发的女性视角与女性醒觉,在她创作以女性形象为主题的画作时,她将对女性内心世界以及对社会的关注融入画作中,表现了女性特有的心理、感情、审美等各种感受。她不仅仅是20 世纪中国第一位最有影响的女艺术家,也是中国女性艺术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4 结语

潘玉良最为经典的艺术作品就是女性肖像,也是她对女性独立、女性自我实现的艺术表达本文主要通过对潘玉良及其在印象派影响下的肖像画作进行剖析探讨,对潘玉良的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对当时时代背景的叙述,从而引出潘玉良的肖像画的影响与意义。他通过了解女性的细腻体察和对生活的感悟,将作品中的人物描绘得生动形象,细致传神。潘玉良的绘画题材多样,然而在那个年代比较少有如此像她这般执着于自画像、人体的描绘。但最吸引人的还是它的一系列肖像画。“西画运动”不但给予了潘玉良技法的学习,还有思想。如艺评家朱青生所言,“她代表了女性在一个世纪里的自我觉醒、自我命名、自我确立……作品不仅经由内容,而且经由形式,对自我生命体验做了叙述和指认。”

5 参考文献

[1] 王志明. 传统绘画构图与印象派绘画构图的变革[J]. 艺苑,2013(04):12-17.

[2] 王婷婷. 自我意识的觉醒——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3] 艾祯藜. 潘玉良油画之《我的家庭》——关于中国女性主义绘画起步的思考[J]. 美术界,2013(05):73.

[4] 张晓雯. 一代画魂潘玉良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实现[J]. 电影评介,2009(09):45-47.

[5] 廉露. 潘玉良自画像中的自我认同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0.

[6] 刘一洲. 浅析潘玉良绘画中的文化身份与性别身份[J]. 美术教育研究,2020(05):36-37.

[7] 贾培培. 潘玉良和她的自画像[J]. 美与时代( 中),2020(01):58-59.

[8] 穆童.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评潘玉良作品[J]. 中国文艺家,2018(2):23.

[9] 王詩洋. 西方绘画中的女性美[J]. 艺术探索,2007(03):62+66.

猜你喜欢
潘玉良色彩
女性意识的觉醒* 潘玉良艺术作品的历史解读
玉汝于成
——潘玉良的艺术人生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