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铁公共艺术的色彩设计表达

2023-06-28 13:55:17刘佳琪
流行色 2023年2期
关键词:乘客空间艺术

刘佳琪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铁已然成为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如何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来丰富地铁空间,以传播城市文化、提升地铁空间品质,是当下地铁公共艺术发展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阐述了地铁公共艺术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分析了地铁公共艺术的影响因素及地铁各个空间的功能定位和乘客行为,以探究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新形式、新方向,期待为今后我国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城市文化

Abstract: As urbanisation accelerates, the metro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mode of public transportin everyday life. How to enrich the metro space through the form of public art, in order to spread urban culture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tro space, is a question that need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tropublic art nowadays.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value of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etro public art, analyses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tro public art and th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and passenger behaviour of each metrospace, in order to explore new forms and directions of public art intervention in metro space, and expects toprovide new design idea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etro public art in China.

Keywords: Underground space; public art; urban culture

1 公共艺术在地铁公共空间中的意义及现状

公共艺术,是指公共空间中具有公共属性的艺术作品,其价值在于将艺术、公众、空间有机结合起来。而地铁公共艺术是公共艺术的一个部分,是指地铁空间内公共艺术作品,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所面对的环境是不同的。

地铁公共艺术的价值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增强站点识别性。地铁站点散布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各个节点,各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车站应当加以利用,使地铁公共艺术具有独特性,便于乘客快速识别站点信息,使乘客活动更加高效、便捷。第二,缓解乘客压抑心理。地铁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乘客无法感知地上环境,易产生压抑与不适感。地铁公共艺术可以通过色彩、造型、肌理等手段,塑造富有观赏性的空间环境,营造明快轻松的空间氛围,进而有效缓解乘客的压抑感。第三,形成文化认同与空间归属感。地铁是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而地铁公共艺术则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象征。相较于文字传播的方式,地铁空间所呈现出的空间意境,更有利于延續城市文化脉络,唤醒人们对于城市文化的记忆,从而提升公众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国内外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

国外轨道交通建设已有一百余年历史。因其快速、便捷、节约土地的特点,使地铁逐渐在各个国家发展起来。随着地铁的不断建设,国外城市在地铁公共艺术上也有许多尝试。例如莫斯科地铁站,其在地铁空间中融入本土民族文化,在视觉效果上更为直观地突出了独特的风格魅力。同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壁画、雕塑等传统形式,彩色玻璃、装置等新形式也已融入其中。

国内地铁建设虽起步晚于国外,但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国内大部分城市的地铁公共艺术多以壁画、浅浮雕的传统形式为主,暴露出设计趋同化、缺乏创新性的问题,使地铁车站缺乏辨识度。同时,地铁公共艺术多设置于站厅层、通道等空间的墙面区域,呈“点状”分布趋势。然而地铁本身是一个功能空间,乘客处于快速移动的状态,局部的静态艺术形式无法与乘客产生有效互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地铁逐渐从功能需求向精神需求进行转变,地铁公共艺术也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上海、青岛、成都等城市也开始进行了艺术创新。

3 地铁公共艺术的影响因素

每个城市在发展进程中都会形成独属于地方的文化特征。分析并归纳地铁公共艺术的影响因素,是公共艺术与地铁空间良性建构的重要支撑。

3.1 历史文化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本土文化,公共艺术作为文化的载体,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寻求本土化、民族化。在全球多元化背景下,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重视本土文化的利用与发展。地铁公共艺术通过挖掘站点周边区域的历史文化元素,或呼应地面的地标性建筑,将地面城市的功能与信息以视觉语言形式投射入地下,形成不同的站点的地标参照物和记忆点,增强了每个站点的识别性和认同感。例如莫斯科地铁站,运用具有民族风格的彩绘玻璃画、花岗岩、陶瓷等材质,并搭配别致的灯具,形成了独有的宫殿风格,激发了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

3.2 时代文化

时代文化是指人们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不同思想理念。时代文化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例如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其公共艺术会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等因素而发生改变。Solna Centrum 站在空间中将高饱和的红色与绿色进行碰撞,塑造了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车站空间。在自然岩石墙壁上绘制了工人伐木、工厂黑烟、河流污染等画面,展现了当时社会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保问题。

3.3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反映了一个地域的文化形态,代表着一个地域的社会民俗、生活方式。由于地铁人流量较大,地铁公共艺术更是展现地域文化的绝佳载体,它映射了城市文化精神,对于传播城市人文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青岛地铁4 号线海泊桥站,基于青岛城市特色和站点周边的人文环境,提取河流、海洋作为灵感。整个车站空间以蔚蓝色作为主色彩,墙面采用深浅不一的蓝色马赛克,以拼贴的方式来展现水的流动感,营造水面波光粼粼的氛围,向外界展示了青岛这座临海城市的海洋气息。

4 公共艺术与地铁公共空间的关系

地铁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出入口、通道、站厅层及站台层。根据空间功能与乘客行为的差异,地铁公共艺术应当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使公共艺术与地铁公共空间完美融合。

4.1 出入口的公共艺术

地铁出入口是连接地上和地下的节点空间,具有标识性。乘客的主要行为分为两类:一是进出车站的乘客。其视觉焦点主要在站点信息上,出入口是进站的重要标识。二是路过车站的人群。其视觉主要在建筑造型上,出入口应当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因此,出入口的公共艺术应当考虑四个方面:首先,出入口的主要功能是人流疏散,设计不能阻挡人流动线。其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出入口要考慮与周边建筑风格、文化特征相协调。例如SoIntsevo 站,考虑其周边环境因素,出入口的建筑形式采用了俄国乡间特有的斜屋顶,运用白色混凝土板作为装饰材料,使建筑与周边雪景相融合(图1)。再次,出入口要便于外界识别,公共艺术应当具有独特性,为乘客提供良好的导向作用。最后,地铁出入口应当遵循人性化原则,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和残障人士群体的需求。

4.2 通道的公共艺术

通道一般是指车站中连接各个空间的区域。在楼扶梯处,大部分乘客会选择电扶梯,相对静止,视觉集中于前方及两侧墙面。在步行通道处,大部分乘客处于快速移动状态,视觉焦点位于两侧墙面。

因此,通道中的公共艺术可以设置于界面区域或悬挂轻型材料雕塑。同时由于乘客停留时间较短,应以简洁、抽象的视觉符号为主,能够使乘客快速、明确地读懂作品信息。其次,由于空间纵深的变化,乘客易产生不适感。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元素来调节乘客的心理感知。例如慕尼黑Marienplat 站的通道空间,通体墙面装饰采用了橙黄色的光面瓷砖,橙黄色可以联想到阳光,传递出活力、明亮、热情的情绪。强烈的橙黄色使通道空间充满了朝气和生命力,有助于缓解乘客压抑的情绪,给予舒适和放松的心情(图2)。同时,运用曲线造型为整个空间注入了现代气息。此外,公共艺术还可以巧妙运用灯光要素,通过变化的光影效果来活跃整体空间氛围,给乘客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

4.3 站厅层的公共艺术

站厅层是地铁车站中主要的人流集散地,其主要功能包括售票、安检、问询、换乘等。由于空间相对宽敞、墙面面积大,因而站厅层也是公共艺术的重点设置区域。在此空间中,乘客移动速度较快,通常以边走边看的方式为主,视觉焦点会不断变化。

因此,站厅层的公共艺术考虑以空间一体化的方式呈现,将站厅层空间中的各个要素整合起来,让乘客无法感知到公共艺术品的直接存在,打造沉浸式的地铁空间体验。整体的空间视觉效果,还可以使公共艺术全方位地与乘客产生互动,从而加深乘客记忆,增加站点辨识性。例如上海地铁15 号线吴中路站,其建筑结构是拱顶无柱,使空间视野更为开阔,为公共艺术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两侧墙面运用冲孔铝板绘制出城市天际线,利用花岗岩地面的反射效果,刻画了黄浦江及其两岸的景象。铝板内嵌LED 点光源,营造了层层叠叠的城市景象。在节假日等一些特定时间段内,拱顶两侧还会通过不同色彩的光线变化上演一场独特的灯光秀(图3)。此外,公共艺术还可以融入听觉和触觉,使乘客获得多维度的感官体验,使地铁空间更具亲和力。

4.4 站台层的公共艺术

站台层的主要功能是候车及换乘。站台层的人流较为缓慢,乘客的主要行为分为三种:一是坐在座椅上休息并环顾四周;二是排队候车并观看标识或屏幕信息;三是快速上下车,从车厢里透过车窗观察外面环境。

因此,站台层的公共艺术一方面要考虑整体艺术化氛围营造,另一方面应当考虑车厢中乘客的视线感受,将公共艺术效果最大化。公共艺术可以结合不同的空间要素以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如界面、座椅、照明等。以墙面设计为例,阿姆斯特丹Rokin 站在两侧墙壁上设计了多样的图案,成为了乘客候车时的视觉焦点。车门打开时,车厢内的乘客也有机会观赏到艺术墙面。墙面通过简洁的图形来丰富空间语境,加深乘客对于站点的记忆。以座椅设计为例,阿姆斯特丹Oostlijn 站围绕着混凝土立柱设置了木制座椅,充分利用了空间结构,将空间结构与功能设施进行了整合,增强了空间的整体性。以照明设计为例,莫斯科Klenoviy Boulevard 2号站运用动态的线性光来丰富空间环境,当列车即将到达时灯光会发生变化,既提升了空间品质,又为乘客引导方向。

5 地铁公共艺术的未来展望

5.1 新兴技术的运用

现代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 网络等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也给当今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斯德哥尔摩地铁站中的可口可乐微笑装置,其中设有面部识别系统,屏幕会运用可乐瓶、瓶盖、吸管模拟出相同表情。这种交互方式既宣传了可口可乐公司,也增添了一丝趣味。地铁公共艺术应适当借助一些技术手段,如影像艺术、声效艺术、新材料艺术等,将艺术、设计、技术有机结合,将可观、可感、可知的设计要素相关联,提升乘客的空间体验感,打造一个多维度的空间环境。例如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出入口的音乐楼梯,将楼梯表面设计成钢琴键的形态,随着乘客行走发出不同声音,通过实时互动的听觉体验,活跃了空间氛围,提高了乘客行走的积极性,进而缓解人流量大时电扶梯的压力。新科技的介入让以前静态的装置艺术转换为动态的,二维的艺术形式转变成三维的。同时,也为地铁公共空间注入了时代特征,让乘客感受到当下新兴技术的魅力。

5.2 色彩的动态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的整体审美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以往地铁空间的色彩主要表现在线路标识和空间装饰上,线路标识色通常采用“一线一色”的原则,有助于乘客快速识别线路信息,因此线路标识色为固定色彩。然而在空间装饰中运用固定的色彩搭配,长久以往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感。因此,空间色彩搭配应当积极寻求突破与创新,充分利用灯光变化来重塑空间环境。动态的色彩变化,一方面丰富了地铁车站的空间环境,另一方面缓解了封闭空间下乘客的不适心理,带来不一样的心理变化。例如上文中所提及的吴中路站灯光秀。再如上海地铁14 号线豫园站的站厅层,在天花上利用压弯的铝板拼接成曲線线条来表现水的形式语言,在每一块弯曲的铝板顶部设有LED 灯带,灯光的颜色可以根据不同的设定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光影变化,通过变幻的光色来展现黄浦江面的律动,给乘客视觉上的享受。而且豫园站的LED 天幕是开源的,具有公共属性,公众可以参与到豫园车站的光影塑造上,为空间注入不断的生命力。

5.3 整体空间的营造

公共艺术的介入是对地铁空间的延伸与补充,对于提升地铁空间的品质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地铁车站是一个多专业、多学科的复杂建筑综合体,因而地铁公共艺术不能局限于追求某个区域的艺术美,而是要从整体上营造地铁空间的艺术氛围。从空间整体出发来塑造艺术氛围,一方面它使地铁空间不再是冰冷且枯燥的混凝土盒子,而是富有情感并充满活力的公共场所。空间与艺术的融合有助于改善乘客在地铁空间中的感受,给出行过程增添了一丝愉悦感。乘客在地铁空间中能够与之进行对话,为空间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整体的视觉营造让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具有连续性,把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变成产生连续效应的整体。[3] 这使地铁空间化身沉浸式体验空间,乘客看不到独立存在的艺术作品却能感知到地铁空间的文化主题,加深了乘客对于城市文化的记忆。例如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将公共艺术与地铁空间完美融合,独特的地铁空间设计也使斯德哥尔摩地铁成为了欧洲最美的地铁系统之一。

6 结语

地铁系统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地铁公共艺术承载着一个城市的精神与文化,是展现城市文化形象与精神面貌的窗口。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对于地铁公共艺术展开了更多的探索和创新。地铁公共艺术如何打破传统艺术形式,依托于现有地铁空间,将艺术融入到公共空间与大众生活,使人、艺术与空间三者产生良性互动,以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与情感体验,这是我国地铁公共艺术发展的时代趋势。希望未来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能为城市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7 参考文献

[1] 孙静, 蔺宝钢. 公共艺术在地铁站空间氛围营造中的应用研究——以西安地铁二号线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14(11):107-109.

[2] 邱艳美, 杨明刚. 城市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设计探究——以上海地铁15 号线为例[J]. 设计,2021,34(13):93-95.

[3] 孙迟, 王霄. 城市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探析[J]. 设计,2015(17):128-129.

猜你喜欢
乘客空间艺术
嫦娥五号带回的“乘客”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最牛乘客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纸的艺术
车上的乘客
高铁丢票乘客索退款被驳回
公民与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 04:08:24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