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协同:跨学科育人视角下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课程整合的路径选择

2023-06-28 07:26杨玲丽
新校园 2023年4期
关键词:桂花劳动资源

杨玲丽

作为一所比较典型的乡村小学,吴绫实验小学从跨学科整合的视角,积极盘活资源,开展了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课程融合的校本实践。

学校有一个占地35亩的省级课程基地——生生园。经系统规划,课程基地辟有江南水田、阡陌井田、智能培育坊、百花园、百果园、百草园等十个特色区域,资源承载力丰厚,从不同学科视角去看,可挖掘、可建构、可研发的课程极为丰富。学校构建了以基础课程为主、探究课程与活动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在耕读课程整体框架下,立足生生园基地特色,深入推进劳动实践教育。

一、交叠学科:关联起来思考

2022年版新课标出台前,劳动课程从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范畴,之后分列开设。这两门课程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考虑关联设计。

1.寻找共通处

课标指出,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深度浸润。两门课程虽各有课程标准,但在课程开发与具体实施中,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权,即可自主开发适合的资源、实施的路径等。

2.看到差异性

从课程属性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问题,结构化地建构实践路径与方法,并通过丰富多样的研究方式解决问题,因而更偏于以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更侧重劳动技能方法的实践,以及劳动情感、劳动态度的培育。

3.生成结合点

在课程形态、实践方式上,可以找到这两门课程的相通之处。将之有效融合,既可确保两门课程落到实处,又可将资源集约化开发利用。在整合实施中,将活动内容、学习时间、指导人员等加以统筹,以主题、项目等形式,开发生成劳动实践项目,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同一资源:不同视角观察

用足、用好生生园的资源,以资源开发、资源配置、资源利用为撬动方式,从不同视角去观察,用结构化思维去考量,就会生成许多新的思考,赋予资源以新的意义。

1.显性部分错位看

如百果园里的果树、阡陌井田中的蔬菜地,直观来讲,可用以带领学生开展采摘等劳动实践。但将显性部分错位地看,即从直觉中跳出来,重觅思考路径,就能发现它们另外的价值。例如,果树结果,不仅可用来体验采摘劳动,也可用来研究果实成熟与光照的关系、研究果糖含量等。在“迷你太湖”也可以开展养殖等劳动实践。

2.衍生部分放大看

透过事物表面看到背后的东西,将研究的视角延展出去,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科目教师常有的思维特点。资源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关注生成、衍生的内容,可能会发现更大的价值。因而,在实践中可以切换视角,转换思维,将一些细节放大,紧扣生成的问题进行深度建构。例如,在学校的“枇杷熟了”活动中,师生衍生了“护果大放招”“制作采摘‘神器”等内容,收获很大。

3.资源系统整体看

如果将生生园各个区域的资源视作一个系统,将各个不同的资源联结起来,可更好地建构跨学科的主题活动或学习项目。比如“游园手册我来‘创”活动,就是以游园手册的绘制为真实任务,将各个区域的研学景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游园体验、设计规划、制作手册中,亲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而“生‘音”活动,就是引导学生从园内万物中,感受自然之音,理解发声原理以及学会创生美妙声音。

三、不同事情:统整起来做

以统整的理念,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课程的内容自然融合进主题活动、特色校节,在主题研发、有效实施及评价机制方面加以推进。

1.多元协同,统整开发

不同学科联合开发。在主题课程或是跨学科项目设计中,不同学科的教师结合各自的学科背景,发挥学科经验的优势,共同规划设计,能将主题内容挖掘得更为充分,活动设计得更为丰富,整个主题也能更好地体现结构化、系统化。如“最是香甜桂花蜜”活动,由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劳动学科联合设计。语文教师基于《桂花雨》一课的教学,带领学生赏析文本、观察感受、恰当表达;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从研究的视角,带领学生探索桂花的品种、花香来源、花的结构等;劳动课程教师带领学生采桂花、摇桂花、晒桂花,最后制成桂花蜜,加工成不同的桂花美食。

不同内容联合设计。学科视角不同,设计的内容和结构框架也不同。有时,两个内容关联性看似并不大,但如果加以深层梳理,就可能发现两者的衔接点,实现内容的联合设计。如“生菜无土栽培”这一主题,关乎植物栽培、水源管理等内容。学校利用智能大棚中的水培架,将水质检测与植物栽培结合起来,建构了完整的生菜无土栽培劳动实践项目,带领学生开展了真实性学习。再如,中草药的研究,也是将药种植与土壤检测、气候变化结合起来,使主题内容更加丰富、饱满。

不同样态进阶研发。基于耕读文化资源,学校的课程样态已实现迭代升级,从最初的微主题活动到主题课程,再到跨学科项目,课程体现了横向覆盖到纵向深入的过程,聚焦五育融合,突显课程育人价值。如“种子微博馆”项目,将生生园收获的各类种子与楼梯间非正式空间的建设相结合,以楼梯间布置为任务撬动,引导学生进行空间规划、研究种子生命历程、制作种子艺术画、制作种子标本、布置“微博馆”等,经历了生动的学习历程。再如“落花生”项目,学生经历选种、播种、管理、收获、分享美食等过程,将劳动实践与探究发现自然融于活动中。

2.多维联通,整合实施

时间联通,落实弹性机制。在严格落实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以切合实际、相对灵活、确保落地为原则,根据劳动实践内容的现实需要,将劳动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时间进行适度打通,以調整节次、两课联上等不同的形式推进,贯通学校活动课、“5+2”课后延时服务等,在变化中寻求实效,确保主题实践活动正常化、规范化开展。

人员联通,建设联合课堂。育人价值的实现,依靠的并非是某一名或几名教师,而是所有教师的合力。为了确保学生实践劳动充分、深入进行,学校基于特色资源,打破常规思维,多次将课堂搬到生生园中,科任教师协同合作,构建了田园课堂、联班大课堂。开放式的学习空间、实境化的深度体验、多学科的深入指导,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最充分的助力与引领。

实践联通,开展特色活动。除了设计主题课程外,学校的四季耕读节、典礼仪式、德育活动和传统节日,都是学生成长的场域。如 “趣味元宵灯会”活动,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研究元宵节民俗、制作元宵花灯、设计制作灯谜、举办花灯展……丰富的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同时成就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查阅资料、访问调查、创意设计、动手制作中,锻炼了组织力、实践力、思考力,提升了综合素养。

3.素养导向,综合评价

关注过程,学评一致。以评价为导向,从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入手,有预见性地将这些评价要素融入整体的活动设计中,体现关注过程、学评一致的基本理念。如在“‘藕然发现”这一主题中,循着认识莲藕、下水挖藕、探究藕丝、创作藕文、制作藕食的活动脉络,聚焦核心素养的生成,设计了劳动实践观念、实践探究能力、劳动意志品质、小组合作精神、自主创新能力五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使学评信息保持一致。

晋级跃升,育人励行。学校耕读课程已建构了进阶式的评价方式。在耕读主题活动、学习项目的学习过程中,以“争卡”—“兑章”—“竞达人”的进阶方式,激发学生的成长热情。学生人手一本《成长直通车》,可将获得的耕读卡贴于其中。在丰收节上,耕读卡可兑换奖章或“生生币”,“生生币”可换取农产品或美食。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卫红

猜你喜欢
桂花劳动资源
桂花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做桂花糕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桂花蒸
资源回收
打桂花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