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敏
摘 要:《歌唱祖国》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和影响程度最深的红色歌曲之一,它流行祖国的五湖四海,传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而且随着祖国不断的繁荣富强而显现出歌曲久传不衰的生命力。本文主要运用音乐史学及音乐作品分析的研究方法,从歌曲的时代、曲式、音乐风格、塑造的意境等对歌曲《歌唱祖国》进行分析,了解《歌唱祖国》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歌唱祖国》;音乐内涵;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1-00-03
《歌唱祖国》是由音乐家王莘作词作曲创作的一首爱国歌曲,歌曲创作于1950年9月,刚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王莘在路过天安门广场时,看到当时的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热闹景象,由此创作了闻名海内外的一首传世佳作[1]。
一、音乐本体分析
(一)乐曲谱列
《歌唱祖国》的乐曲谱例如谱例1所示。
(二)乐曲分析
《歌唱祖国》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歌唱祖国》的调式为F大调,级进的旋律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旋律上有很鲜明的色彩,整首乐曲的节奏为2/4拍,乐曲采用了进行曲的音乐风格,一强一弱的规律很好地体现出乐曲的坚定有力。《歌唱祖国》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其结构为“A+B+A”,这种结构形式能更好地诉说出音乐的形式,音乐形式表现为“陈述—对比—再现”。音乐风格比较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激昂的旋律中体现出中国蒸蒸日上的美好场景,整首乐曲的音域跨度不大,整体的音域在小字一组的C(1)音和小字二组的F(4)音上,音域较其相同类型的乐曲较小,没有太高和太低的音,歌词朗朗上口适合人民群众去传唱[2]。
在歌曲的前奏部分,节奏为十六音符与大切分,体现出了人民的生活不断变好。开头的弱起小节有军队踏步向前进的感觉,正好对应整首乐曲是前进曲,引子旋律的最后一音结束在F大调的主音上,给人一种结束的感觉(见谱例2)。从乐曲的节奏上来看,结束音在强拍上,虽然是结束了但感觉又没有彻底结束,为接下来的主题音乐的出现做准备。歌曲的第一部分弱拍开始,第一个音为小字一组的C(1)音,而它的节奏型是小符点的节奏型。第一部分为方整型的节奏形式,是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从属音(5)到主音(1),乐曲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个音G(5)与前奏中的主音G(5)相呼应,不仅仅是音之间相互呼应,小符点的节奏型与前奏大符点的节奏型也是相互对应的。第一个乐句的旋律婉转动听,它的最低音为低音的G(5),最高音为高音C(1),与整首乐曲的音域一模一样。乐曲的第二乐句的节奏型是以弱拍开始的,从G(5)音开始运用了小切分的节奏型,第二乐句与第一乐句不同的是在音高上提高了一个八度,将自豪又激动的情绪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三乐句与第二乐句是一模一样的。第一部分乐曲的节奏较为清晰,歌词能极大地鼓舞人心。而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是相辅相成的,比较柔美,用以抒情、叙事色彩的表现手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自豪的心情与自强不息的气势彰显了出来。第二部分也是由3个乐句构成。多采用带有小调形式的D音(2)、E音(3)、A(6)音,并且将这些音放在强拍强位或者时值比较长的地方[3]。
第二乐句“越过高山,越过平原”,在旋律上采用了纯四度的音程关系。纯四度的音程关系听起来就是有种距离感,而作曲家在歌词的创作上与旋律相统一,给人们一种有距离的感觉,音符之间小三度的音程关系又让人们听起来有“近”的一种感觉,就好像我们在翻越过高山之后就能看见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在“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这句歌词中的第一小节巧妙地运用了大符点的节奏型,在这句十五时值上占有一拍半,一拍半的节奏型很好地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艰辛与不容易(见谱例3)[4]。
第三句作曲家改变了乐曲的节奏,将第一部分时值弱起的乐句,由小符点的节奏型改变成后八分音符的节奏型,但在乐句的第一小节重拍上才使用了这个小符点的节奏,虽然这里的节奏是保持不变的,但使整个乐句的节奏型顺序产生了改变。在这句的第一小节中作曲家仍然运用了高音的C(1)音,表达对“英雄们”致敬的意思。在最后一句中又运用了音阶下行的旋律走向,使最后的一个音又巧妙地落在了主音C音上,在听觉上有一种安静和谐的感觉(见谱例4)。
二、音乐形象
(一)音乐形象的产生
《歌唱祖国》是由音乐家王莘作词作曲的,创作于1950年9月。1950年9月15日,王莘担负起给乐团购买乐器的任务,便自身一人坐火车从天津来到了北京。为了购买乐器,王莘花光了身上所有的积蓄,购置了一整套的铜管乐器,怀着内心无比激动的心情走到了天安门广场上,看到了在广场上愉快玩耍的少年,自由飞翔的白鸽,抬头望去,看到了广场上一面面鲜红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这种美好的画面使王莘心潮澎湃又充满了敬畏之情,在看到这个画面之后,王莘突然间就产生了灵感,大脑灵感一闪而过便脱口而出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几个字。王莘坐上了返回天津的火车,即使在嘈杂的火车上也丝毫没有阻挡住才思泉涌的王莘,他边哼唱边打着拍子在创作,乐曲的歌词与曲谱几乎是同时在火车上创作出来的。回到家时王莘继续创作,彻夜未眠创作完成了歌曲的第二段与第三段歌词[5]。
(二)音乐形象的发展及影响
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中《歌唱祖国》,将其收录其中并作为其压轴歌曲。《歌唱祖国》的创作将《东方红》这部音乐舞蹈史詩对中国的赞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潮。歌曲表现出了中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新面貌,记录了中国人民内心自豪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迈向崭新生活的坚定不移的步伐。整首歌曲的歌词简洁、朗朗上口,乐曲形象鲜明生动;旋律中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内心骄傲自豪之感和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歌曲的旋律线从始至终都非常连贯,乐曲的整体风格虽然是相统一的,但在这基础上又稍稍地变化了,《歌唱祖国》的创作虽然是借鉴吸收了当时的革命群众歌曲,但不同的是超越了当时的革命群众歌曲的创作风格,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新时代的音乐风格。歌曲是由长度相同的两部分所构成的,第一部分中每段的歌词都不一样,虽然描绘的主题都是一样的,但所想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不一样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不一样的是,它们的歌词是一样的,也是乐曲主题的集中体现,两个部分在音符、时值、旋律等几个方面也都形成了区别,《歌唱祖国》的创作在当时的音乐界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作品。
《歌唱祖国》被授予中国的“第二国歌”的称号,振奋人心的旋律、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容光焕发的崭新面貌在后世广为流传,在当今的中国已成为各种重要活动的开幕曲或结束曲。
三、艺术价值
(一)音乐作品的产生
《歌唱祖国》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歌曲曲调大气磅礴,积极向上的歌词很好地鼓舞了每一位中国人。这种风格的歌曲表现出了中国蒸蒸日上的新形象,描绘了中国人民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豪感。70多年以来,歌曲传遍了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代表了中国崭新的面貌。从1980年5月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这首歌曲作为全国联播的开始曲目”。这首歌已经成为中国标志性的歌曲,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人们对它的传唱。
(二)音乐价值
《歌唱祖国》是1949年以来最具有影响力,也是最受大众喜欢的红色歌曲之一,在我国“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开幕仪式上,中国人民带领全世界唱响了《歌唱祖国》这首歌曲,场馆内歌曲的旋律响起时全场一片沸腾,每个国人的脸上都流露出自豪幸福之感。《歌唱祖国》的创作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不管是从它的歌词还是旋律上来看,都体现出了作曲家艺术审美的高度,更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国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个时代的艺术价值与审美高度。
(三)音乐作品的传播及影响
从1949年至今的这几十年以来,这首歌曲传遍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已成为独立自主的中国的象征。《歌唱祖国》的创作凝聚了中国亿万儿女的心,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亿万个中华儿女久唱不衰,唱响全中国的“金曲”和前所未有的音乐经典,无论在哪儿只要《歌唱祖国》的音乐声一响起,就能让中华儿女充满力量与自豪感!
四、结束语
1949年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音乐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空前绝有的崭新阶段,与过去相比较中国音乐文化也开启了更加灿烂的新篇章。从20世纪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我国大部分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都开始了音乐的创作,伴随着他们积极的创作,音乐题材的作品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中外音乐交流等各个方面都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歌唱祖国》创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它的创作叙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艰难和辛酸,以及中国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它继承了先辈们对中国的期望,又激励着现在国民的爱国之心。《歌唱祖国》的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都向我们描绘一幅幅幸福生活的画面,听红色歌曲学习属于我们的历史,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歌唱祖国》与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我们心中的地位一样。《歌唱祖国》流传至现在,经久不衰。不仅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中回响,也在整个华夏的土地上回荡,乃至海外也常常会听到它的声音,每当歌声一响起就会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飞速发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带领着我们不断向前进,科技在进步,生活美好,整个祖国大地都是一幅欣欣向荣的美好光景,正好对应出《歌唱祖国》所想要描绘的温馨画面,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每个中华儿女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
参考文献:
[1]中國音乐家协会编.歌唱祖国[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2]周畅.中国现当代音乐家与作品[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王斌,杜仲华.歌唱祖国王莘传[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
[4]冯玉琼.浅谈《歌唱祖国》[J].北方音乐,2016,36(11):56-57.
[5]王斌.父亲王莘创作《歌唱祖国》的经过[J].百姓生活,2019(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