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艳
摘 要:中国民歌直接表达着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和社会文化活动,并有着重要的群众基础。不过,目前对我国民歌的演变还存在着审美观念的转变和对表演手段的发展滞后,以及过于注重表演手段的科学性,而忽略民族特色的风格特点等现象。在对中国民族唱法人才的培育上,要重视中国民族唱法的表演手段与艺术特点。中国民歌的表演特色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类型和特殊的表现手段,以及地域性、时代感和社会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中国民歌唱法的推广可以在语言能力和民族唱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全面推广民歌唱法。
关键词:中国民歌;发声技巧;艺术表现;人才培养;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6-000-03
中国民歌是我国先民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创作的歌曲样式,并一直沿袭。中国民歌是一个可以充分描绘我国民族风俗习惯的文化表现形式,所以中国民歌表演者必须使用歌声充分地描绘其民族特色。歌唱者要全面掌握中国歌曲的文化特点,就需要正确地表演中国民歌,才能够反映中国歌曲的民族风格;而歌唱者则要全面掌握中国民歌的民族风格、中心内涵、语言特征和抒情特点,才能够富有感染力地表演中国民歌。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论述了中国民歌的表演方法及其艺术表现的基本特点,从而推动中国民歌表演方法的全面完善。
一、中国民歌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的培养分析
(一)中国民歌演唱艺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民歌的演唱也成为人们高度重视的课题之一。电视媒体对中国民歌的传唱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逐渐缩短了中国民歌传唱与人们生活的距离。但是,在中国民歌明显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人不易察觉的困难与缺点。
1.审美观念变动与唱法技巧薄弱
审美观念是心理特征的载体,是民族文化表征的基础。各个民族都有一些独特的审美观念,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审美观念逐渐成为一个民族的审美习惯。然而,审美观念并非一成不变,很容易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中国民歌的审美观念也随着时间推移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民歌的特点是相当多样化的。中国老一辈的民歌手有着独特的演唱风格,每个歌手在音调、音色、声音和发声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仅凭声音就可以识别歌手。随着时间的推移,歌唱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审美习惯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快速演变,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审美观念。长期以来,中国民歌的传统唱法都是以身作则,但演唱体系和练习方法的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差。唱歌的方式很特别,但在中国民歌中并不常见。
2.过度重视发声方法的科学性,忽视民族性与风格性
在中国民歌的发展过程中,从国内外的争论到今天,演唱方法的科学性一直是学者研究的中心。值得研究的是,科学主义、民族性和风格的含义。学院的发言人之一金铁霖教授认为,中国民歌教育的原则应该是学术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效性,他把学术性放在四个原则的首位。在中国的学术教育中,多数音乐学校和教师学院,所有的专业音乐设置都是基于19世纪的西方音乐体系。作曲、声乐和钢琴课程也与西方课程相似。许多教师将美国的演唱方法视为科学概念,并将其作为中国民歌练习的标准[1]。
(二)中国民歌保护和传承的意义
近年来,关于中国民歌的节目越来越丰富,尤其是第十二届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影视大奖赛就把中国民歌列入了参赛范围,让中国民歌从“艺术边缘”再次进入社会。我国群众对中国民歌的反应是压倒性的。在日常生活了这么久的中国民歌,怎么会忽然出现了?或许有许多理由,比如当时的社会整体语境等,其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其自身所存在的重要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曾就中国民歌对现代文化的现实意義进行过评论,其认为:首先,中国民歌是一个历史,已经能够使人们再次追溯到人类文化的源头;其次,中国民歌已经返回到了美学的本原;再次,中国民歌已经回归到了艺术的本真,在求同存异中捍卫了最真正的自己;最后,中国民歌的文化多样性。中国民歌是一种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口头文学。而中国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因此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身份、美学价值与世界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民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直观表达我们对日常生活的体验,能够体现劳动者的精神生活。可以说,中国民歌是人们生活的真实表达,在各民族的生产生活中都能找到它的影子,而每个民族、每种生产生活方式都会产生不同的中国民歌[2]。
2.中国民歌存在显著的群众基础,属于存在显著认同感的民间艺术模式。中国民歌属于音乐和语言相结合的口头文化。民歌是人们相互交流、沟通思想和感情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建立社会关系的重要条件。如果说书面文化可以通过文字和书籍来保存,那么口头文化就必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保存下来,并以人的形式传承下去。接受的元素会被传递下去。在这个阶段,被接受的中国民歌可以作为一种无形的纽带,将人们的思想联系起来,继续团结起来,求同存异。中国民歌具有重要的群众基础,属于具有显著特征的民间艺术模式。
(三)中国民歌发声技巧
1.气息的练习和使用
呼吸是音乐的催化剂,正确的呼吸能够让声音自然移动。而呼吸也是中国民歌的根本,一旦你的呼吸恰当了,你就可以更好地表演中国民歌。所以许多艺人都非常注意呼吸,但是呼吸得不好就会降低中国民歌的表演效果。所以,一个中国民歌歌手就必须有正确的呼吸节奏。在中国民歌中,“丹田”呼吸模式被认为是唱歌的最佳呼吸模式,也被称为“胸腹联合呼吸模式”。这个方法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吸气、呼气和换气。
(1)吸气
唱中国民歌时,吸气要自然、合理,气息要直接推到腰部后面,不要僵硬,肩膀要自然落下,胸部不要绷紧。首先,叹气吸气,这在人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让人感到放松和压抑。叹气可以放松吸气的肌肉,叹气的程度决定了吸气的程度。在演唱中国民歌时,每个乐句都需要适当地叹息,以形成正确的呼吸循环。其次,惊奇呼吸是人在感到惊奇时生理功能的实时反映。这样的吸气不仅快,而且深,使呼吸道肌肉迅速收缩和放松,优化了呼吸系统的敏感性。这种呼吸方式对捕捉悲伤情绪非常有效。最后,花式吸气法优化了吸气的深度,而且很容易学习,因为你在不呼吸的时候没有嗅觉或其他动作[3]。
(2)呼气
呼气和吸气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呼气必须平稳、平衡和有控制。在演唱中国民歌时,腰部力量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高音部分,腰部力量是至关重要的。腰部力量必须针对中国民歌进行调整,呼气和吸气必须同步。呼气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国民歌的演唱效果,而呼气是非常重要的。肺部是呼气系统的一个被动器官,本身并不是主动。呼出后肺的膨胀是由于胸腔和横膈膜的膨胀造成的,而胸腔和横膈膜的膨胀造成肺部减压,弹性肺组织因此进行了反馈。演唱中国民歌中,气体是受气体呼出产生的腹部被动压力影响的。民歌演唱者呼吸过程中,各呼吸器官活动的协同与平衡至关重要,这个平衡就是横膈膜与腹腔肌间的平衡状态。膈肌的收缩使腹腔上升或向内推进,直到获得平衡。这种状态下的呼出很像呼气状态[4]。
(3)换气
呼气交流是对演唱中国民歌时呼吸的补充,并优化了中国民歌的完整性和节奏。这是中国民歌呼吸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气息交换的要求相当高,也很难掌握,所以应以练习为主。歌唱者不能无意识地吸气,而是要把气息分配到需要的地方,每个音符都要有一定的音高、长度和强度。呼吸分为三种类型:慢呼吸、快呼吸和缓呼吸。缓慢吸气和缓慢呼气是改变呼吸的流行方法。许多中国民歌主要是以这种方式演唱的。在这种呼吸中,胸部缓慢地将空气推出胸腔,然后通过气管将空气带到喉部,这在中国的民间歌唱中得到了应用。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与歌唱的节奏相冲突,前两拍要刻意呼出,以改变声音。快速吸气和呼气是建立在放松状态下的,横膈膜上下跳动可以保证每一个呼出都是很有分寸的,就像“吹气”一般。在唱中国民歌时,迅速吸气和慢慢呼气都是在歌曲终了后的最常用方法。一般来说,民歌是一种“运动”,包括呼吸、声带、咽喉、嘴唇、鼻子、思想和心脏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平衡。如果气息调节不好,嗓子无法顺利开合,声带振动不良,中国民歌的音响共鸣较差,无法实现合理的音乐排列,中国民歌也就失去了字正腔圆的唱法和思想艺术的特点[5]。
2.语言和咬字
中国民歌的演唱艺术,是一个将文字与声音紧密结合的表演过程,能够完整表现中国民歌的思想与情感。而文字又是中国民歌的主要语言,所以演唱中国民歌时对文字也起了点缀的作用。演唱中国民歌不仅是一种文字渗入歌曲中的过程,而且是一种声音消解文字的过程。所以,唱中国民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汉语文学与歌曲之间的联系,并根据我国传统诗歌原则“声中有字,字中有声”,把中国民歌的文字与歌唱紧密结合起来。
(1)中国民歌演唱中的语言处理
在演唱中国民歌时,语言运用中要注重这样两点。其一,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民歌语言的词义,掌握中国传统歌曲的情感内涵,并理解中国传统歌曲的情感变化,让中国的传统歌曲可以有感情地表演,并通过抒情来触动人们心灵。其二,注重中国传统歌曲的口音与语调。在演唱中国民歌过程中,初学者要格外重视民歌的一致性与完整性。在演唱中,最關键的是要将全部的词都唱出来,以找到共性而不能忘记区别。在练习中也要注重词汇的搭配,以及歌词中用语的演变[6]。
(2)咬字
唱中国民歌时,咬字要正确,要有力度。中国民歌的咬字和演讲的咬字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中国民歌中,咬字可以反映歌曲的情绪,发音的清晰和准确可以有效地增强民歌的情感。元音发音的清晰和准确可以有效支持中国民歌的情感表现。例如,在歌剧《白毛女》中:“母亲生我,父亲养我,我想活下去,我想活下去!”描述了喜儿失去父亲的悲痛和她活下去的决心。每一个字都必须带着强烈的悲愤之情,伴随着简短而有力的祈祷。字的腹部延伸而不失真。一个词的腹部是韵律的一部分,腹部的拉伸是元音的拉伸。当一个词的开头发音为“咬”时,腹部延伸为“吐”,这主要是由于声带在口腔中发起的振动模式,在“四通八达”的模式下打开和使用共鸣模式使声音更加嘹亮。在中国民歌中,字尾的收声是韵尾的一部分。中国民歌的发声方式分为两类:一种是无韵的,另一种是有韵的。在演唱中国民歌时,必须呈现出最后的韵脚,而且韵脚必须是押韵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的复杂性相当大,要掌握中国民歌的咬字方法需要很长的时间。
二、中国民歌唱法的语言技巧与演唱技巧建议
(一)语言技巧
中国民歌因民族和地区而异,民歌的语言也不统一。如果演唱者不了解各民族的语言,就不能表现出民歌包含的真实情感。用民族或地区语言演唱中国民歌可以强调其独特性。
(二)演唱技巧
中国民歌的语言具有特殊性,演唱中国民歌需要在字词衔接和演唱技巧上进行专业训练。然而,中国民歌根据民族、地区和语言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演唱技巧。例如,在劳动过程中使用的“工人号子”和在山区演唱的“山歌”在语言和语调上有很大不同,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在这种原始的歌曲风格中,声音和语言紧密相连,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地方色彩。因此,中国的民歌技能培训必须注重中国民歌的原创性,保证中国民歌的原创性[7]。
三、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人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然而,在这种环境下,中国民歌的多元化发展受到了阻碍,中国民歌的“一元化”演唱模式盛行。但是,中国民歌必须表达民族的集体意识,在保留自己的地域特色的同时,也突出了地域性。所以,在中国的民歌传播发展中,人们必须重视中国民歌的表演手段与文化表现力,并建立相应的人才培训计划,以进行中国民歌的持续传播,这对于中国民歌的长远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还将进一步探讨这一课题,以促进人们对中国民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薛瑾.少数民族民歌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3):68-71.
[2]卢芳芳,纳日碧力戈.布朗人的诗性智慧:民歌传承中的文化亲昵[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01):140-147.
[3]乌兰杰蒙古族儿童民歌的分类、社会功能与审美内涵[J].中国音乐学,2019,135(02):45-63.
[4]李娟.地域特色民歌在采茶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7,39(03):362-363.
[5]李平平.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中国民歌的“活态”传承与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12):106-109.
[6]张敬.青海藏族民歌中的藏传佛教及其功能[J].青海民族研究,2017,28(01):165-168.
[7]陆徽.畲族民歌的特点及演唱风格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06):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