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荣
红树林是陆地生态系统向海洋生态系统过渡的最后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防风消浪、防灾减灾的生态功能,能帮助抵御40年一遇的强台风,保护海堤并减少堤内经济损失。
在广东、广西、海南等海洋沿岸,生活着一类树木:红树,一直扮演着“保护神”的角色,不仅海岸没它不行,就连人类也离不开它。
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紅树林作为华南沿海防护林的第一级基干林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向海洋生态系统过渡的最后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受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沿海地区台风、风暴潮、灾害性海浪、赤潮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对沿海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破坏。红树林具有重要的防风消浪、防灾减灾的生态功能,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甚至能抵御40年一遇的强台风,保护海堤并减少堤内经济损失。
沿海地区的“保护神”
广东、福建、广西、台湾、海南等省区是我国台风灾害最频繁的地区,风暴海啸也较多。红树林的防浪护堤功能十分显著并很早就被人们认可。早在一二百年前,海南东寨港、清澜港海岸居民就认识到红树林在抵抗自然灾害、保护村庄方面的重要性,立碑保护红树林。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有华侨从东南亚带红树种苗到漳州的九龙江口海岸滩涂种植,以保护海岸。国内20世纪50~60年代所进行的红树林造林活动几乎全是以海岸保护为目的。
破坏红树林而造成居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的事例不胜枚举。
1958年8月23日,福建厦门曾遭受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袭击,12级台风正面登陆福建厦门,随之而来的风暴潮几乎吞没了整个沿海地区,损失惨重。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美,因堤岸外有高大茂密的红树林,堤岸安然无恙,农田村舍损失其微。
1986年,第9号强台风登陆我国,导致广西沿海海堤80%被冲垮,经济损失高达2.98亿元。然而广西英罗港马鞍岭土筑海堤全长1.8千米,堤身几十年没有修补过,按理说应该被冲垮,但是在此次强台风中表现优异,当地居民损失较少。
这段堤坝之所以能够在强台风中幸存,主要原因就是外围有红树林的保护,而受台风危害严重的地方,基本上没有红树,或者红树林生长惨淡。
1996年,第15号强台风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其中停泊在红树林内的350多艘渔船安然无恙,而停泊在红树林外,约200米的海滩上的40多艘渔船全部覆灭,还有人因此遇难。
2004年,印度洋海啸造成了周围12个国家和地区23万人死亡,但是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瑟纳尔索普渔村却奇迹般地幸存下来,躲过了海啸的攻击。保护他们的就是生长在这里的红树林。
可见,红树林是沿海当地人的“保护神”。
“事实证明,人类对海岸的各种防护都不如恢复红树林。投资巨大的钢筋水泥的标准海堤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单纯的人工海堤的防护功能远差于海堤—红树林复合体系。在海堤建设及维修过程中,恢复和保护红树林,构建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护系统,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卿表示。
为何台风沙浪没了脾气?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啥暴躁的台风遇到红树林,就会没脾气呢?
红树林,并不是一种树木,全球一共有16属120种。红树虽然叫做红树,但叶子也是绿色的,红色的秘密藏在它的身体里。红树体内富含单宁,单宁暴露在空气中,与氧气结合之后就会变成血红色。
和其他植被不同的是,红树生长在潮间带中,根据其特性又分为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其中真红树植物只分布在潮间带中,而半红树植物既可以在潮间带生活,又能够在陆地上生活。同时每种植物对环境的要求不同,也会导致它们在潮间带中的分布不同。
对于树木而言,海水环境非常恶劣,因为海水盐分高,而且土壤呈酸性,又不透气,植物在这里难以存活。
但是红树在演化过程中,找到了生存策略,有些植物会分泌盐分,你会看到它们的叶子上有盐分析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来避免盐分对植物造成伤害。还有一些植物会稀释盐分,比如:海桑,它们会吸收大量的水分和加速生长,稀释细胞内的盐分。
通过这些策略,红树植物得以在潮间带中生活,并且还要忍受定期的潮水潮落。涨潮时它们的整个身体都会淹没在海洋中而不死亡,退潮后它们的全貌才得以露出,生活在红树林中的螃蟹、昆虫等生物开始活动。
编辑/王际娣